贵州省市场监管局:“五强化”试点建设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助力产业扶贫上台阶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标准化助力精准扶贫有效途径,通过“五强化”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建设,带动产业扶贫,让标准化成为精准脱贫的利器,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强化宣传发动增加示范区数量
一是结合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贵州省大力宣传动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指导推动立项申报,并与市场监管总局对接协调,提高申报成功率。
二是发动示范企业和广大种植(养殖)户积极参与,并积极争取各地政府支持。
三是推动成立了由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量身制定了各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四是推动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示范区建设的激励政策,大力倡导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底,贵州省围绕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8个,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8个,涉及贵州省70多个县,覆盖了茶叶、粮食、生态畜牧、精品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
强化体系建设跟踪示范区成效
一是指导每个示范区建立了一套涵盖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的标准体系,并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宜性。
二是建立健全了标准化示范区监督检查机制,每年度按国家要求组织开展对在建示范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督促各示范区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落实。
三是对示范项目推进缓慢的给予通报,并要求限期整改,做到了每个项目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示范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逐年跟踪问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绥阳金银花种植示范区为例,通过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2016年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9.4万亩,标准化示范区种植面积5万亩,干花总产量1000吨,叶子产量1200吨,总产值6300万元;2018年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10.5万亩,标准化示范区种植面积6.5万亩,干花总产量1400吨,叶子产量2000吨,总产值13100万元,同比均大幅提升。
同时因引入标准化种植生产,金银花产品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产品价格有了显著提升,2019年干花销售价格较2016年增长了82%,叶子价格销售较2016年增长了85.7%,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强化扶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建设
一是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对标准化示范项目采用有限资金集中使用,在经费政策上给予地方支持。
二是联合农业部门和龙头企业从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生产投入品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记录,确保了各项标准的有效运行。
三是每年组织举办了标准制修订、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培训会等,培养标准化技术人才,提升行业、企业标准化意识。
四是加大对示范区的宣传推广力度,指导帮扶企业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农业高效示范园区,有机认证等工作中。
贵州省第九批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共建设标准化示范区19.66万亩、食用菌500万棒,涉及农户21787户,培训技术人员4004人/次,培训农民1.4万人,三年累计增加产值7.9亿元,单产提升5%至30%不等,户均收入提升3000元至31865元不等,打造品牌二十余个,带动农户10万户,带动贫困户8000余户,3万余人。
其中,国家金钗石斛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赤水)带动4050户贫困户,12604人脱贫,示范项目共注册“信天”“丹霞仙草”“赤斛情”“斛满堂”“丹霞石”“斛哥” 等 17 个商标,并先后荣获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 国家 GAP 认证、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第七批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国家金钗石斛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贵州省100 张优强品牌等 9 张品牌,获省市级科技成果 3 项、各种专利 8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5 项。在多方的努力下,赤水金钗石斛成功登上央视《每日农经》、《科技苑》、《对话中国品牌》 等栏目。
强化技术攻关解决示范区难题
一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和管理中发现质量安全风险,从质量安全指标、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量明确示范区建设攻关难点。
二是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加强与科研技术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引入、研发和运用,攻坚示范区建设难点。
如织金竹荪标准化示范区通过与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合作,联合攻关织金竹荪栽培育种技术,用“覆膜袋技术”代替玻璃瓶育种的传统技术,使得农户种植竹荪平均每亩降低1000元生产成本。同时使用脱硫烘干技术代替传统煤火烘干技术,使竹荪产品品质大大提升。
绥阳金银花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金银花在烘干过程中同样面临含硫超标以及新设备,新工艺烘干成本太高的问题,项目通过标准化生产调研,实行按当年市场保护价收购,由有能力的大户或合作社统一烘干,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强化产业带动扩大示范区规模
一是积极引导示范区企业,采取建立核心示范点等方式,带动产业化发展。实施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后,核心示范点农产品品质和等级得到提升,满足了农业产业化加工生产需求,使产业发展从规模化、规范化步向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迈进。
二是推动形成一批典型带动的模式。以公司为龙头,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把标准作为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市场间贯穿始终的纽带,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如印江食用菌种植示范区通过试点建设强化产业带动生产能力已近亿棒,成为印江县脱贫攻坚主要产业之一,贵州省发展食用菌重点县之一。
全县建成食用菌菌棒加工生产基地20个,生产线22条,冷链配送中心1个,菌种研发中心1个,产品安全检测中心1个,育菌棚及生产大棚48万平方米。全县有16家企业,42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64个食用菌专业村,种植规模达1.5亿棒,产量10.8万吨,产值8.7亿元。
项目核心示范区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基地面积20公顷,标准钢骨架棚室350栋,加工厂房3个,冷藏保鲜库15个,年产香菇525吨,年产值达3200万元,纯收入400万元,辐射基地面积达85公顷。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标准化助力精准扶贫有效途径,通过“五强化”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建设,带动产业扶贫,让标准化成为精准脱贫的利器,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强化宣传发动增加示范区数量
一是结合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贵州省大力宣传动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指导推动立项申报,并与市场监管总局对接协调,提高申报成功率。
二是发动示范企业和广大种植(养殖)户积极参与,并积极争取各地政府支持。
三是推动成立了由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量身制定了各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四是推动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示范区建设的激励政策,大力倡导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底,贵州省围绕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8个,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8个,涉及贵州省70多个县,覆盖了茶叶、粮食、生态畜牧、精品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
强化体系建设跟踪示范区成效
一是指导每个示范区建立了一套涵盖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操作标准的标准体系,并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宜性。
二是建立健全了标准化示范区监督检查机制,每年度按国家要求组织开展对在建示范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督促各示范区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落实。
三是对示范项目推进缓慢的给予通报,并要求限期整改,做到了每个项目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示范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逐年跟踪问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绥阳金银花种植示范区为例,通过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2016年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9.4万亩,标准化示范区种植面积5万亩,干花总产量1000吨,叶子产量1200吨,总产值6300万元;2018年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10.5万亩,标准化示范区种植面积6.5万亩,干花总产量1400吨,叶子产量2000吨,总产值13100万元,同比均大幅提升。
同时因引入标准化种植生产,金银花产品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产品价格有了显著提升,2019年干花销售价格较2016年增长了82%,叶子价格销售较2016年增长了85.7%,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强化扶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建设
一是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对标准化示范项目采用有限资金集中使用,在经费政策上给予地方支持。
二是联合农业部门和龙头企业从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生产投入品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记录,确保了各项标准的有效运行。
三是每年组织举办了标准制修订、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培训会等,培养标准化技术人才,提升行业、企业标准化意识。
四是加大对示范区的宣传推广力度,指导帮扶企业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农业高效示范园区,有机认证等工作中。
贵州省第九批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共建设标准化示范区19.66万亩、食用菌500万棒,涉及农户21787户,培训技术人员4004人/次,培训农民1.4万人,三年累计增加产值7.9亿元,单产提升5%至30%不等,户均收入提升3000元至31865元不等,打造品牌二十余个,带动农户10万户,带动贫困户8000余户,3万余人。
其中,国家金钗石斛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赤水)带动4050户贫困户,12604人脱贫,示范项目共注册“信天”“丹霞仙草”“赤斛情”“斛满堂”“丹霞石”“斛哥” 等 17 个商标,并先后荣获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 国家 GAP 认证、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第七批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国家金钗石斛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贵州省100 张优强品牌等 9 张品牌,获省市级科技成果 3 项、各种专利 8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5 项。在多方的努力下,赤水金钗石斛成功登上央视《每日农经》、《科技苑》、《对话中国品牌》 等栏目。
强化技术攻关解决示范区难题
一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和管理中发现质量安全风险,从质量安全指标、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量明确示范区建设攻关难点。
二是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加强与科研技术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引入、研发和运用,攻坚示范区建设难点。
如织金竹荪标准化示范区通过与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合作,联合攻关织金竹荪栽培育种技术,用“覆膜袋技术”代替玻璃瓶育种的传统技术,使得农户种植竹荪平均每亩降低1000元生产成本。同时使用脱硫烘干技术代替传统煤火烘干技术,使竹荪产品品质大大提升。
绥阳金银花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金银花在烘干过程中同样面临含硫超标以及新设备,新工艺烘干成本太高的问题,项目通过标准化生产调研,实行按当年市场保护价收购,由有能力的大户或合作社统一烘干,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强化产业带动扩大示范区规模
一是积极引导示范区企业,采取建立核心示范点等方式,带动产业化发展。实施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后,核心示范点农产品品质和等级得到提升,满足了农业产业化加工生产需求,使产业发展从规模化、规范化步向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迈进。
二是推动形成一批典型带动的模式。以公司为龙头,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把标准作为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市场间贯穿始终的纽带,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如印江食用菌种植示范区通过试点建设强化产业带动生产能力已近亿棒,成为印江县脱贫攻坚主要产业之一,贵州省发展食用菌重点县之一。
全县建成食用菌菌棒加工生产基地20个,生产线22条,冷链配送中心1个,菌种研发中心1个,产品安全检测中心1个,育菌棚及生产大棚48万平方米。全县有16家企业,42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64个食用菌专业村,种植规模达1.5亿棒,产量10.8万吨,产值8.7亿元。
项目核心示范区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基地面积20公顷,标准钢骨架棚室350栋,加工厂房3个,冷藏保鲜库15个,年产香菇525吨,年产值达3200万元,纯收入400万元,辐射基地面积达85公顷。
- 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再次召回部分进口Model X电动汽车(2024-08-31)
-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GLB SUV汽车(2024-08-31)
- 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扩大召回部分进口大切诺基汽车(2024-08-31)
- 海南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制止餐饮浪费(2024-08-31)
- 宁夏助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