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质量监督

创新之都的“质量密码” 安徽省合肥市积极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9年12月26日 13:45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12/26/content_7955082.htm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安徽合肥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创新已成为合肥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墨子号”遨游太空,牵手“京沪干线”开启洲际量子通信新时代;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被称为中国的“人造太阳”,也是中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智能语言入选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四大平台,“中国声谷”成为首个国家级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进创新发展,驱动芯片实现了“合肥造”;全球首条10.5代线上马,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70余家企业到合肥发展,液晶显示技术站上了显示全球产业制高点……。见证一个个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你会感受到在创新之都的血脉里,澎湃着强大的质量基因。

近年来,合肥市着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一方面发挥质量技术基础的优势,发挥质量提升行动的引领功能,强化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激励创新、促进创造,从而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聚焦用力,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高站位谋划

构建质量共治格局

合肥市始终将质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上率下,层层推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作批示,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以质量求突破、以质量促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严格质量监管,持续推进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强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落实质量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增强“大质量”观念,强化“大监管”格局,以创建工作为统揽,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质量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惠民为取向,全面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以过硬的质量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强筋壮骨”,奋力开创新时代质量强市新局面。

合肥市市长凌云指出,要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责任感,着力打造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合肥样板”。要聚焦重点,突出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主体引领、基础支撑、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要精心组织,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全力以赴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推进合肥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合肥市先后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质量强市领导机构和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完善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局面,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召开全市质量提升行动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先后出台《质量强市实施意见》《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规划》等,强力统筹实施;出台《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落实质量奖励制度,对获得国家质量品牌荣誉、标准化项目等实施一次性奖补。近3年,市财政支持质量工作经费累计超过5亿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五大示范”(标杆、组织、人物、教育、文化)活动,企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主体作用有效发挥。

截至目前,共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8个,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获得省政府质量奖9个,位列全省第一。苏浙皖赣沪名牌(品牌)12个,安徽省名牌30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中国驰名商标80个;中华老字号4个,16个安徽老字号品牌;AAAAA级旅游景区1个;鲁班奖26个;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企业2家;拥有国家级品牌示范企业7家;大力实施质量文化“六进”行动,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等高校举办质量文化进高校活动,科大讯飞、京东方等全国知名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为高校师生授课。全市共开展各类“质量开放日”活动12次,设置质量管理方面的展厅、展区8个,开放质量管理活动现场观摩路线9条,开放实验室、研发技术中心、客户服务中心7个,组织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14次。共计接待来访观摩的社会公众262人次,接待交流学习的企业282家次,接待交流学习的企业人员513人次;在全省率先开展讲好《合肥质量故事》活动,以宣传合肥市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政府质量奖组织为重点,推广获奖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2019年质量月期间,编印并发放《质量强市100问》宣传手册1万册。在省市媒体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系列宣传活动,电视新闻报道69条,微信公众号62条,网络电视12条,广播14条。举办2019年质量品牌故事大赛,激励更多的企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连续10余年开展质量状况分析研究,编制合肥市年度《质量状况分析报告》。连续3年编制《合肥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分析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夯实质量基础

完善高质量治理技术手段

合肥市狠抓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为企业、产业和区域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首先是突出标准引领。持续推进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合肥市被国标委确定全国首批参与城市。围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和智能语音、新型显示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共组织32个业态300余家企业参与专项行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编制语音翻译机等52个产品对标技术方案,164家企业发布319项对标结果,位列所有参与对标城市第七名。组织中电科38所(智能制造与设计、智慧院所、军民融合)等4家单位成功申报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项目。培育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等4个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在行业内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AAAA级8家、AAA级13家、AA级31家。合肥市5个标准项目获2018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目前累计共有13个标准项目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位列全省第一。

其次是突出计量服务。引导企业实施精准计量,加强质量管控,确保产品一致性。全市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每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总数已达116项,市、县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已达248项,全省领先。为进一步加强产业计量能力建设,积极组织省、市计量院分别与国轩高科、京东方等企业合作,筹建成立国家级、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企业研发、生产、测试等提供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计量检测服务。目前,安徽省计量院国家级新能源储供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已获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筹建,省级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在调研推进中,合肥市产业计量测试能力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支持企业加强计量实验室建设,提高企业内部计量检测能力,全市大型骨干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计量实验室;指导企业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完善企业内部量传溯源体系,该市60多家企业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200多项;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测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申请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组织开展工业计量标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计量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近年来,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了国家级工业计量标杆示范单位和能源计量示范单位。

三是突出合格评定。全市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320家,检验检测从业人员1.3万余人,建成检验检测相关国家级质量技术中心10个,筹建中4个,如公共安全电子信息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安徽)、国家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等,建成省级质检中心24个。今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的设立。以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家电等重点产业为依托,合肥园区将吸引国内外著名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国家级质检中心进驻,促进检验检测机构跨部门、跨行业整合重组,打造国家检验检测产业布局的重要基地、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支撑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重要日用消费品的监管能力,重要领域的检验检测覆盖面达95%以上。

标准化引领政务服务

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环境

占领制高点,赢得话语权。合肥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顺利通过了国家标准委组织的国家级服务业试点评估,被授予“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评估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审批服务标准化》成为“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国标委服务〔2014〕83号),是全国唯一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入选单位。2018年,合肥市获得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称号、2018营商环境省会十佳城市、全国城市营商环境—政务环境第9名、长三角城市群营商环境第5名。大力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推行自助证照一体机,实现全市跨区域申照领照,实现企业注册“零见面”。积极推进跨地区“一网通办”,全力推进G60科创走廊9城市“零距离”综合审批,启动G60科创走廊企业证照“一网通办”试点,开设G60“一网通办”综合窗口,首批与企业设立相关的30个事项开始运作,实现了营业执照的跨省制发。2019年1~11月份合肥市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6308户,同比增长19.5%;新增注册资本总额6378.1亿元,同比减少3.3%。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983633户,同比增长19.9%。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37592.3亿元,同比增长19.1%。合肥市实有民营经济主体共951928户,占比96.8%,同比增长20.3%;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总额27473.1亿元,占比73.1%,同比增长19.0%。

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

赋能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知识产权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价值。一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机构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为企业专利质押融资提供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和开放式综合服务,深入推进专利质押融资工作。今年1~9月份,全市157家企业专利质押融资161笔,获银行贷款11.97亿元;全市企业利用商标质押贷款5件,贷款总额6040万元。二是会同中国人保合肥分公司共同推进企业专利保险试点,32家企业52项专利办理保险,保费18.5万元,保险理赔额达到237万元。三是支持汇桔网和合肥智慧龙图腾等开展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智慧龙图腾利用运营交易平台实现专利转移8930件,实际交易金额1.2亿元。四是开展量子通信产业专利导航研究,建立了专利信息分析与产业运行决策深度融合、专利创造与产业创新能力高度匹配的工作机制。五是继续推进合肥高新区、包河工业园等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合肥经开区重点产业省级品牌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国家、省和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和优势培育企业842家,其中国家级33家、省级67家、市级742家,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和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体系。

坚持企业发展优先,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科学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一是修订完善并兑现自主创新(专利)政策;新增培育高价值专利30万元资助、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范围等。上半年,全市兑现2018年度1211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奖励项目6361个,兑现资金金额5374.31万元;配合市审计局完成知识产权政策资助项目审计工作。下半年,全市兑现2019年上半年507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奖励项目2767个,兑现金额1511万元。组织开展省自主创新政策(专利)政策兑现申报工作。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5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合锻智能等8家中国专利优秀奖企业和专利质押贷款企业共132家,涉及137个项目,申报兑现资金2940万元。

坚持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双打”行动,为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优势,有效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不断加大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权利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8年,全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政执法机关共立案876起,结案666起,案值达741.41万元,移送司法机关4起。全市公安部门打假类案件破案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人,全市检察机关批捕侵权假冒领域刑事案件36件62人,全市法院共审结侵权假冒刑事案件41件,判处刑罚110人。

合肥市还坚持区域协作,成立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联盟,推动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打造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的互联互通,形成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的整体合力。

以质量引领发展新常态,以质量赢得竞争新优势。安徽省合肥市坚持以创新求突破、以质量促转型,以“智汇合肥、质胜未来”的城市质量精神为指引,积极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用质量品牌升级的生动实践书写“质量时代”的精彩篇章。

(图片由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提供)

2019年“质量月”活动期间,合肥市积极开展质量文化进高校活动。图为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在合肥工业大学作专题讲座。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合肥市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及GB/T 27925品牌管理体系等。图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生产线。

合肥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图为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冰箱总成车间。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