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质量监督

质量时代唱响汉中质量“好声音” 陕西省汉中市以质量杠杆“撬动”经济转型城市升级

2018年12月18日 09:34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article/471712.html

质量是发展之基、转型之要、民生之需。以动能转换扩张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汉中市加快循环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步伐,奋力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强市、陕西最美城市”的“三市”新篇章,强力推动经济发展稳健迈向“双中高”。

在今年年初汉中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质量大会上,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提出,建设质量强市、品质汉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是补齐短板弱项、提升追赶超越建设“三市”品质效益的迫切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群众美好生活水平的内在要求。要切实把质量强市战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推动汉中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新时代”。

坚持高质量发展与中高速增长有机统一,汉中经济呈现高开稳走、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省前茅。今年上半年,汉中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9%,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质量强市建设扎实推进,设立汉中市长质量奖并牵头开展首届市长质量奖评选,为汉中市企业树立了质量标杆。品牌培育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市有效期内陕西名牌产品总数已达76个,“西乡牛肉干”和“略阳黄精”两个产品成功创建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市驰著名品牌企业和知名品牌园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50%以上。

一系列创新举措,使汉中市的质量品牌工作硕果满枝。在陕西省对各市质量工作考核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并已跻身优秀行列。洋县成功创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城固县正在聚力争创“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略阳正在创建地理标志产品示范保护区,汉中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快速推进。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稳、工业强、三产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城固、南郑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眼下的汉中处处涌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未来可期,汉中将以质量效益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提效提质,奋力加快“三市”高质量建设步伐。

凝聚质量共识高规格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陕西省汉中市加快建设质量强市,聚精会神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升“六大产业集群”竞争力、“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品牌影响力、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力,推动发展质量、经济总量同步提升,激发了“三市”建设的蓬勃活力。

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在建设质量强市和质量提升行动中,形成了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良好态势。

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强调,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品质引领的发展意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以质量提升为重点、质量安全为底线、品牌打造为目标,以系统化思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社会治理“五大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质量基础、品牌带动、质量监管、保障体系“四大工程”,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凝聚建设质量强市整体合力,为新时代加快追赶超越、奋力建设“三市”、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质量基础。

汉中市市长方红卫要求,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以质取胜意识,聚焦追赶超越、落实质量强市要求,强化组织领导、营造社会良好氛围,为加快新时代汉中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全面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突破?这也是质量工作牵头部门的负责人,汉中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孟晓东一直在思考和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他直言,“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质监局要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强力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并以‘精准服务、以质取胜’的新思路,发挥质监技术优势,全力服务汉中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汉中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突出质量发展导向,强化大质量理念,以规划升级、质量提升、品牌创建等工作为重点,有力推动汉中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树立新理念,高起点谋划质量发展。始终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市政府连续3年将质量强市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质量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把质量强市建设任务列入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制定印发《汉中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召开汉中质量大会,确立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品质汉中的宏伟目标和开展“五大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四大工程”的具体任务。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汉中市质量发展委员会,市质发委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全面质量监管的实施意见》《汉中市推进工业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汉中市质量强市工作要点》等重要文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质量工作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凝聚工作合力,促进质量共建。市财政局每年初安排年度质量强市工作经费;市工信委出台《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工业品牌建设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召开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推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市建规局积极落实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全市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市商务局、农业局、质监局等部门共同对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名牌产品企业进行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电子商务培训,引导企业借助京东云仓等平台对接大市场;市旅发委、质监局联合对旅游服务企业进行标准化培训,积极助推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市总工会牵头组织首届“天汉工匠”评选活动;市工商、质监等部门积极开展“质监利剑”“质量维权”“红盾亮剑”等系列专项行动;市食药监局启动全市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大整治大稽查专项行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督查考核,强化责任落实。市考核办和市质发委办公室,把全市质量大会上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量化为45个小项,分解落实到市级17个责任单位,作为2018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进行督查考核。市质发委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本年度共召开质推委成员单位会议6次,研究部署推动质量强市工作。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激发市场主体追求卓越质量的内生动力。市财政把质量发展作为优先保障对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品牌培育、标准化战略、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2017年,市财政已下拨陕西名牌产品奖励资金390万元,质量强市工作专项经费40万元,产品质量必威足球彩票 经费48万元。对获得2017年度首届市长质量奖的5家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的奖励。全市各县区也相继建立了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省名牌产品及市、县质量奖获奖企业的奖励激励政策。

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质量发展水平。实现市、县政府质量奖全覆盖,各级政府以质量奖评选为抓手,引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评价范围全覆盖,涉及工业企业、工程建筑业、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所有领域。质量人才全覆盖,通过组织卓越绩效培训、质量标杆交流、首席质量官培训、委派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为贯标企业培训质量管理人员。

推进质量惠民,以人为本建设幸福汉中。提供差异化质量服务,针对社会不同阶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面向职工群体提供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等培训服务;面向在校学生提供质量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关切人群开展市民质量监督团活动,走进先进企业和重点实验室感受质量工作魅力;面向社会开展计量惠民和质量知识普及等惠民利民活动。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将汉中品牌推向全球。把打造“汉中品牌”作为振兴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激励引导、部门联动推荐、提前培育指导、构建品牌文化等形式构建品牌培育长效机制。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拥有有效期内陕西名牌产品7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地理标志商标19件;全市名牌企业销售总额83亿元、同比增长17.4%,出口1037万美元、同比增长38.9%。大运飞机、数控机床、精密齿轮刀具等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此外,留坝县成功创建“省级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县”;洋县成功创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强化认证认可有机产业打造生态品牌农业好口碑

初秋时节,汉中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漫山遍野的黄金梨挂满枝头。

村民刘小刚告诉记者,“我这梨园是纯有机产品,虽然梨园还没有到丰产期,收入已经比以前翻了好几番,达到5万元。”

这几年,刘小刚加入了村上的果业合作社,有着20多年种梨经验的他,采用了新型有机管理模式,梨果在生长期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并通过良种嫁接、科学管理等方式发展有机梨园。

像刘小刚这样种植有机梨的农户在草坝村如今已经有500余户,全村共有梨果面积近266.7公顷(4000亩),年产商品果300多吨,仅梨果一项就能为农户创收900多万元。

“2017年合作社社员人均分红突破4000元,下一步我们要进行有机黑米稠酒、有机梨汁饮料、有机醋的产品深加工。”洋县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刘煜华如是说。

依托37年朱鹮保护成果,洋县实施“生态立县、循环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有机产业。目前,洋县已认证包含“米、菜、果、药、畜、薯、菌”等类产品在内的有机产品14类76种,发展有机生产基地8800公顷(13.2万亩),扶持发展有机生产企业26户,创建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10个,有机产业总产值达到9.66亿元。

“洋县朱鹮生态品牌”以44.5亿元的品牌价值已跻身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朱鹮”和“有机”已成为洋县的靓丽名片。

“普通大米单产600公斤,每公斤价格5元左右,有机大米单产只有350公斤左右,市场价却达到了每公斤30~40元。”陕西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亚刚算了这笔实在账。

近年来,洋县巧打生态有机牌,不仅守护了优质的水、土壤和空气,贡献了健康的食物,而且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有机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洋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追赶超越发展的朝阳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5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洋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洋县成为全国首批9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之一,为西北地区“有机第一县”。

2017年4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洋县“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洋县成为全国首批9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中唯一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我们把发展有机产业、创建朱鹮生态品牌列为政府重点工作,纳入部门、镇年度考核。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出台《有机产品认证及肥料采购补贴管理办法》《获得名牌产品企业奖励办法》等多项扶持政策。”洋县县长杜家才参加并见证了该县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全过程。

在积极引导、加大扶持的同时,洋县强化组织监管,成立洋县有机产业发展办公室,率先设立洋县有机产业监控大队,在各镇、部门成立创建工作站,在各村设立监管员,迅速健全了“县有办、镇有站、村有员”的三级监管网络。聘请知名专家教授,组建洋县有机产业与生态品牌专家顾问组和工作站,推行有机标准,建立了涵盖有机产品育种、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洋县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范70种。

有的放矢创新质量安全监管出硬招

设立汉中市特种设备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特种设备安全领导机制。

在全省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汉中市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专家队伍。

在全省率先推行电梯维保单位星级评定制度,规范了低价恶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下放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权限。

……

全面部署、重点突出、靶向明确,织密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防护网”。汉中市质监局亮实招、出硬招、谋新招,招招精准、有的放矢、务实有效,保持了辖区连续多年质量安全零事故的良好态势,该局也多次被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总召集人、13个行业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安排部署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安全监管重大问题。

印发《汉中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规则》,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明确县区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工作职责。

建立了重大事故隐患政府挂牌督办机制,对于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报请市政府进行挂牌督办。

加强与行业部门沟通协作,对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力度显著增强。

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方式。

在全省率先推行电梯维保单位星级评定制度,对全市39家电梯维保单位的电梯维保工作质量开展评定。

制定印发《汉中市电梯维保单位管理办法》,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完成对46家驻汉电梯维保公司的登记告知工作。

多次主动上门,和物业公司的主管部门市住管局沟通协调,联合制定《加强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监管的办法》,进一步落实物业公司作为管理单位安全主体责任。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对全市6.9万只气瓶(主要是民用液化气钢瓶)安全的动态监管。

创新了报废液化气钢瓶处理工作的方法举措,每年回收报废液化气钢瓶近1万只,极大地消除了安全隐患。

着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投入近30万元,筹建了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中心,大幅提升了电梯安全应急救援水平。截止目前,共处置电话投诉、求助647起,解救电梯被困人员931名,排除电梯故障85处,平均救援处置时间18分钟,接警处置率100%。

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从电梯维保公司中选拔业务技术骨干,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专业化的电梯应急救援队伍。

与市公安消防支队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培训提升消防官兵的专业救援技能,使全市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力量更加壮大、体系更加完善。

广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

坚持每年开展特种设备“七进”活动(特种设备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两年来,全市累计开展“七进”活动40场次,共计发放《特种设备安全法》1000余册,《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宣传手册5000余份。

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实施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推行特种设备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工作机制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层层夯实各方责任。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以速度说话,用实效作答。汉中全市上下将用激情焕发斗志,用智慧迎接挑战,用实干凝聚合力,奏响“优质发展以质取胜”的凯歌,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新时代“三市”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质量基础。

标准引领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著名评茶大师陈慧春教授评价:“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而且是洁净、卫生的全天然有机茶区。”

“青山绿水出好茶”,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的“汉中仙毫”,2017年再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汉茶魅力,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17位,成为陕茶中最亮丽的“名片”。

绿色,陕南发展经济的主色调。而这,也恰恰是陕南茶产业的生态命脉。在西乡县罗镇延宾茶园绿色安全基地,一块块黄板与翠绿的茶园形成鲜明对比。每亩茶园放置25张黄板,与防虫灯一起,就可实现绿色防控,提高茶叶品质。

“现在全部都施有机肥,按照标准做好修剪、肥培、补植、覆盖、病虫草害防治工作,还要做好记录。”茶农庄世军告诉记者,“定期会有茶叶技术人员来给我们做有关种茶、采茶、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培训,这样培育出的茶叶质量好、价格高。”

标准是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为此,汉中市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 汉中仙毫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程》《汉中红茶标准综合体》《汉中茶叶生产技术规范》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陕西工夫红茶》等标准。西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制定了《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和《种子直播茶园建设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推行“六统一”管理标准,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006年,在获批成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后,西乡茶叶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西乡县县委书记演晓刚说,“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保证了茶叶的质量,标准化生产则带动了整个西乡茶产业的品质化发展。”

午子仙毫已成为西乡县对外的一张响亮名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7年8月底,全县累计发展茶园2.1万公顷(31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16万吨,总产值15.34亿元。全县种茶农户达6万余户,从业人员20余万人。

事实上,茶产业的发展只是汉中标准化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汉中市质监局还围绕当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产生了一批综合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近三年来,城固楠竹标准化示范区、佛坪县板栗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勉县优质水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留坝县西洋参种植标准化示范区4个项目顺利通过原省质监局考核验收;镇巴县优质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勉县蓝莓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正在积极建设中。

制定出台了《佛坪山区板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汉中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产地环境条件》《汉中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品种选择》《西洋参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西洋参病、虫、鼠、草害防治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汉中冬韭、大米、茶叶、黑木耳标准综合体4项省级地方标准。

此外,以标准化推动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9%以上。全市80家企业上报506项标准,涵盖816种产品。其中,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4项,企业标准453项。建成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个。重点培育以家庭服务为主的团体标准,积极探索由企业标准转换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标准产业联盟。汉川机床、中航电测、万目仪电等多家企业参与相关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汉中质量工作、质监工作大事记

1.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召开汉中质量大会,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品质汉中的目标;提出了“五大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四大工程”的具体任务。

2.成立汉中市质量发展委员会,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格局。

3.汉中“十三五”规划列专门章节论述质量强市战略,要以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的新成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4.设立市长质量奖并牵头开展首届市长质量奖评选、表彰,各县区相继设立县(区)长质量奖,为全市企业树立质量标杆。

5.完善对各县区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工作指标纳入市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6.洋县成功创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标志着该县生态农业持续朝着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7.全省美丽乡村标准化知识培训暨现场观摩会在汉中西乡召开,用标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8.在全市推广由政府购买并为商户免费配发电子计价秤的新模式,确保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精准。

9.在全省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汉中市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专家队伍,为特种设备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汉中质量大会召开

原陕西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现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智华(右一)在汉中市西乡县调研。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