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系列化生态化品牌化 江西省南城县多举措促进农副食品质量升级
日前,江西省南城县为促进农副食品质量升级,制定了《南城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2018-2020年)》,“时代配方”特色鲜明。
江西省南城县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是江西省第一个“吨粮田”县、果业大县和水产“十强县”。该县农副食品工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与农产品资源相适应的食品加工、制造体系,已聚集了麻姑实业、阿颖淮山、博君生态农业、洪门实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7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然而,农副食品加工的“瓶颈”也随之凸显出来,一方面农副产品转化增值能力较低,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小,目前食品加工中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加权平均)不到50%、精深加工转化率不到13%、水产加工转化率还不到1%、畜禽产品加工率也只有59%,总体来看仍属于传统工业;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小加工厂数量多,龙头企业规模小、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很少。
因此,主动求新、求变、求强,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是该县的唯一出路。为此,该县根据当前食品发展多样化、营养化、绿色化趋势,制定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引导企业走“规模化、系列化、生态化、品牌化”的“时代配方”。
突出“规模化”。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副食品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骨干企业梯队。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计划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10亿元企业两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5家。
强调“系列化”。将种养殖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流通业、农副食品机械工业、农副食品包装业、农副食品检测、农副食品科研教学等组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系列化,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智能工厂两家,自主研发或引进现代食品制造技术、食品追踪与溯源技术等,使粗加工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65%,二次以上加工比例提高到30%以上。
追求“生态化”。将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基础,引导企业生产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获得食品安全的相关认证率在2020年达到80%以上。促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个,农副食品加工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在2018年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单位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
明确“品牌化”。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大当地品牌的培育与整合力度,加快名牌产品开发步伐,突出产品设计与包装,实现商品品牌、注册商标与企业形象的统一,创新开发新产品100个,到2020年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增加到10个,省级名牌增加到20个。
日前,江西省南城县为促进农副食品质量升级,制定了《南城县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2018-2020年)》,“时代配方”特色鲜明。
江西省南城县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是江西省第一个“吨粮田”县、果业大县和水产“十强县”。该县农副食品工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与农产品资源相适应的食品加工、制造体系,已聚集了麻姑实业、阿颖淮山、博君生态农业、洪门实业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7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然而,农副食品加工的“瓶颈”也随之凸显出来,一方面农副产品转化增值能力较低,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小,目前食品加工中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加权平均)不到50%、精深加工转化率不到13%、水产加工转化率还不到1%、畜禽产品加工率也只有59%,总体来看仍属于传统工业;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小加工厂数量多,龙头企业规模小、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很少。
因此,主动求新、求变、求强,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是该县的唯一出路。为此,该县根据当前食品发展多样化、营养化、绿色化趋势,制定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引导企业走“规模化、系列化、生态化、品牌化”的“时代配方”。
突出“规模化”。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副食品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骨干企业梯队。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计划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10亿元企业两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5家。
强调“系列化”。将种养殖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流通业、农副食品机械工业、农副食品包装业、农副食品检测、农副食品科研教学等组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系列化,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智能工厂两家,自主研发或引进现代食品制造技术、食品追踪与溯源技术等,使粗加工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65%,二次以上加工比例提高到30%以上。
追求“生态化”。将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基础,引导企业生产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获得食品安全的相关认证率在2020年达到80%以上。促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个,农副食品加工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在2018年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单位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
明确“品牌化”。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大当地品牌的培育与整合力度,加快名牌产品开发步伐,突出产品设计与包装,实现商品品牌、注册商标与企业形象的统一,创新开发新产品100个,到2020年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增加到10个,省级名牌增加到20个。
- 京津冀发布节日价格行为告诫书(2024-09-15)
- 浙江开展七大质量活动共建质量强省(2024-09-15)
- 内蒙古出台实施意见创新监管执法模式(2024-09-15)
- 福建深入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三年行动(2024-09-15)
- 宁夏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显成效(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