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市场监管局:“五个重点”紧盯不放 疫情防控抓实抓细
疫情面前,陕西省榆林市市场监管局早部署、盯环节、稳物价、抓监管、严执法,主动担责、果断出击,取得阶段性成效。
连日来,该局领导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同时通过暗访等方法,先后两次深入市场、超市、药店、餐饮店等场所,摸实情、快行动,敦促市场主体做好疫情防控,尽最大力量维护群众利益和安全。
提早动快抓部署。早在1月20日,该局领导认真分析疫情状况,按照市场监管职能,成立了防控领导小组,出台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尽一切力量彻底清理农贸市场卫生、禁止各类野生动物交易、禁止活禽宰杀。同时在县市区工作微信工作群中,一再强调主要职能不在市场监管职责范围的,要与相关部门协同执行到位,切不可懈怠。
23日,该局再次提出,要切实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监管,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
最早着手对返榆和来榆湖北籍经营人员进行全面排查,给全市排查工作提供了准确信息。
工作部署上,按照局领导、14个相关科室、下属执法监管单位工作要求,分解工作责任;实行市局领导包抓县市区疫情防控工作制度,明确了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分工,每位副局长至少包抓2个县级局。要求各职能科室、下属单位深入市场一线巡查,保障食品药品、防护用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稳定和质量安全。
从正月初二起,该局全体领导和涉及疫情防控的科室、下属单位200
余人,取消春节休假。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相应人员取消休假,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市局第一时间建立疫情监管防控微信群,每天通报局领导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疫情防控工作动态,督促落实防控监管责任。
紧盯重点保安全: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和重要人员,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全面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工作。
开展对批发、商贸、农贸市场的排查,排查市场365个,摸排从业人员15508人,排查出重点人员77人,全部落实居家观察、留观等措施,控制率100%。
督促市场开办者在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入口处设置体温测量点,入场人员体温测量率100%。
监督落实实名登记,凭身份证购买感冒药、退烧药的人员和体温测量制度,登记率100%。
稳住物价保民生。针对疫情初期,部分药品、防护用品、医疗器械等货源紧缺、价格上涨,群众举报增多的现象,组织物价监管人员监督检查榆林城区17户药品零售门店。
约谈5家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负责人,责成他们率先在所属医药门店推行医药用品价格公开承诺制。各门店一律在醒目位置张贴价格承诺书,承诺所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原货原价,均不得涨价;对于因成本增加的产品,利润率不超过25%。
在全市1223家药品零售单位、999家医疗器械零售单位,落实价格公开承诺制,有效抑制了医药用品价格上涨趋势。
发挥技术支撑强监管。 帮扶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规范化生产。摸排榆林防护口罩生产企业,深入生产一线,要求企业严把原辅料质量关,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标识标注、出厂检验,保证产出安全合格的防护用品。联系检验机构第一时间为企业检验产品质量。
开展医用计量检测。发出《关于对疫情防控所用部分医用仪器提供检定服务的通告》,开通绿色通道,成立21名技术骨干组成的计量检测服务小分队,启动计量服务保障应急机制。
深入医院、机场、火车站等防疫前沿,对用于疫情防控的各类医疗设备、计量仪器,特别是体温测量计量器具现场免费检定、校准、测试,检测医疗设备140余台件,确保医疗计量器具器械量值准确可靠。
开展民用计量检测。检查5个集贸市场、8家大型超市、7家加油站的计量器具,重点检查计量器具是否在检定周期内、是否存在计量作弊行为。
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检查商场、酒店和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在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1家,重点检查是否办理使用登记,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运行;电梯是否按照要求定期维修保养,是否采取消毒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等。
严格执法管市场。疫情防控以来,该局连续发布了疫情联防联控、企业注册登记、广告监督管理等3个《通告》。
全系统送达张贴市局《通告》9789份。转发并倡议广告经营者发布国家卫健委、中广协确定的疫情防控公益广告内容,榆林高新文化传媒公司等广告经营者分别进行了发布。
截止目前,该局共出动执法人员7236人次,监督检查农贸市场219个次,商场和超市1631个次,餐饮服务单位7030家次,电商平台417家次,查处违法案件12起。12315投诉举报中心受理投诉举报698起,全部分流办理。
全面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禁止市场和餐饮经营者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餐饮经营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群体性聚餐,签订《取消聚餐活动承诺书》1383份。督促清理经营场所环境卫生,取缔活禽宰杀点33个,停业整顿宠物店19户,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疫情面前,陕西省榆林市市场监管局早部署、盯环节、稳物价、抓监管、严执法,主动担责、果断出击,取得阶段性成效。
连日来,该局领导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同时通过暗访等方法,先后两次深入市场、超市、药店、餐饮店等场所,摸实情、快行动,敦促市场主体做好疫情防控,尽最大力量维护群众利益和安全。
提早动快抓部署。早在1月20日,该局领导认真分析疫情状况,按照市场监管职能,成立了防控领导小组,出台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尽一切力量彻底清理农贸市场卫生、禁止各类野生动物交易、禁止活禽宰杀。同时在县市区工作微信工作群中,一再强调主要职能不在市场监管职责范围的,要与相关部门协同执行到位,切不可懈怠。
23日,该局再次提出,要切实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监管,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
最早着手对返榆和来榆湖北籍经营人员进行全面排查,给全市排查工作提供了准确信息。
工作部署上,按照局领导、14个相关科室、下属执法监管单位工作要求,分解工作责任;实行市局领导包抓县市区疫情防控工作制度,明确了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分工,每位副局长至少包抓2个县级局。要求各职能科室、下属单位深入市场一线巡查,保障食品药品、防护用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稳定和质量安全。
从正月初二起,该局全体领导和涉及疫情防控的科室、下属单位200
余人,取消春节休假。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相应人员取消休假,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市局第一时间建立疫情监管防控微信群,每天通报局领导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疫情防控工作动态,督促落实防控监管责任。
紧盯重点保安全: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和重要人员,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全面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工作。
开展对批发、商贸、农贸市场的排查,排查市场365个,摸排从业人员15508人,排查出重点人员77人,全部落实居家观察、留观等措施,控制率100%。
督促市场开办者在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入口处设置体温测量点,入场人员体温测量率100%。
监督落实实名登记,凭身份证购买感冒药、退烧药的人员和体温测量制度,登记率100%。
稳住物价保民生。针对疫情初期,部分药品、防护用品、医疗器械等货源紧缺、价格上涨,群众举报增多的现象,组织物价监管人员监督检查榆林城区17户药品零售门店。
约谈5家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负责人,责成他们率先在所属医药门店推行医药用品价格公开承诺制。各门店一律在醒目位置张贴价格承诺书,承诺所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原货原价,均不得涨价;对于因成本增加的产品,利润率不超过25%。
在全市1223家药品零售单位、999家医疗器械零售单位,落实价格公开承诺制,有效抑制了医药用品价格上涨趋势。
发挥技术支撑强监管。 帮扶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规范化生产。摸排榆林防护口罩生产企业,深入生产一线,要求企业严把原辅料质量关,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标识标注、出厂检验,保证产出安全合格的防护用品。联系检验机构第一时间为企业检验产品质量。
开展医用计量检测。发出《关于对疫情防控所用部分医用仪器提供检定服务的通告》,开通绿色通道,成立21名技术骨干组成的计量检测服务小分队,启动计量服务保障应急机制。
深入医院、机场、火车站等防疫前沿,对用于疫情防控的各类医疗设备、计量仪器,特别是体温测量计量器具现场免费检定、校准、测试,检测医疗设备140余台件,确保医疗计量器具器械量值准确可靠。
开展民用计量检测。检查5个集贸市场、8家大型超市、7家加油站的计量器具,重点检查计量器具是否在检定周期内、是否存在计量作弊行为。
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检查商场、酒店和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在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1家,重点检查是否办理使用登记,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运行;电梯是否按照要求定期维修保养,是否采取消毒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等。
严格执法管市场。疫情防控以来,该局连续发布了疫情联防联控、企业注册登记、广告监督管理等3个《通告》。
全系统送达张贴市局《通告》9789份。转发并倡议广告经营者发布国家卫健委、中广协确定的疫情防控公益广告内容,榆林高新文化传媒公司等广告经营者分别进行了发布。
截止目前,该局共出动执法人员7236人次,监督检查农贸市场219个次,商场和超市1631个次,餐饮服务单位7030家次,电商平台417家次,查处违法案件12起。12315投诉举报中心受理投诉举报698起,全部分流办理。
全面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禁止市场和餐饮经营者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餐饮经营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群体性聚餐,签订《取消聚餐活动承诺书》1383份。督促清理经营场所环境卫生,取缔活禽宰杀点33个,停业整顿宠物店19户,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 13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11月开始实施将为引领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支持(2024-11-02)
- 中国与斯洛伐克签署标准化合作文件(2024-11-02)
- 市场监管总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2024-11-02)
- 我国与澳新签署有机产品合作互认协议(2024-11-02)
- 孟扬率团访问英国、意大利、阿联酋(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