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访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
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记者: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两年多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展如何?
刘焕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过渡期以来,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1元、同比增长11.6%,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50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的均值。2022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同比增长7.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42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个和8个百分点。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对象,逐户逐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截至3月底,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中,超过65%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保持动态清零。
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2022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均超过3000万人。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产业发展,选派产业顾问组,支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消费帮扶行动,加快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重点区域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西部10个省区市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中央有关单位和部门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动员3779家民营企业、274家社会组织(含全国性社会组织、东部省份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有效衔接政策不断完善。对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采取延续、优化等方式分类处理,国家层面研究出台了一批过渡期衔接政策。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规模达175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每年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开展约谈和挂牌督办,树牢实效导向。
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和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开展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各地深刻领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战略考量,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
记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各地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刘焕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各地深刻领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战略考量,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河北省按照“早、宽、简、实”的四字要求,及早发现干预,健全预警机制;放宽认定条件,力求能纳多纳;简化程序手续,快速识别纳入;实化帮扶举措,务求精准施策;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围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云南省以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增收一批,推动劳动力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增收一批等“六个一批”为抓手,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出台促增收9条措施和稳就业8条措施,去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倾斜支持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四川省统筹政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布局和资源要素支撑,全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驶上“快车道”,去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北京“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内蒙古,北京358所学校与内蒙古468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飞象双师素质课堂”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北京276家医院结对帮扶内蒙古315家医院,输出医疗卫生技术414项,培训骨干医生2.5万人次,帮助17家旗县医院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庆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今年示范创建107个村,2027年将达1000个村。深化推广积分制,深化运用清单制,探索推行院落制,大力推进数字化,创新乡村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手段,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克服困难挑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记者: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第三年,下一步如何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刘焕鑫: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持续压紧压实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较真碰硬开展考核评估,推动各级各部门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拓展监测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开展集中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强化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扎实推进产业顾问组技术服务,健全并落实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提升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增收的能力。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确保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继续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持续稳定和完善帮扶政策。规范和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深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和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深化东西部协作,优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派强用好挂职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持续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深入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扩大积分制、清单制等覆盖面,推广“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记者: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两年多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展如何?
刘焕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过渡期以来,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1元、同比增长11.6%,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50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的均值。2022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同比增长7.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42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个和8个百分点。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对象,逐户逐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截至3月底,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中,超过65%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保持动态清零。
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2022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均超过3000万人。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产业发展,选派产业顾问组,支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消费帮扶行动,加快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重点区域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西部10个省区市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中央有关单位和部门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动员3779家民营企业、274家社会组织(含全国性社会组织、东部省份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有效衔接政策不断完善。对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采取延续、优化等方式分类处理,国家层面研究出台了一批过渡期衔接政策。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规模达175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每年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开展约谈和挂牌督办,树牢实效导向。
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和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开展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各地深刻领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战略考量,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
记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各地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刘焕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各地深刻领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战略考量,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河北省按照“早、宽、简、实”的四字要求,及早发现干预,健全预警机制;放宽认定条件,力求能纳多纳;简化程序手续,快速识别纳入;实化帮扶举措,务求精准施策;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围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云南省以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增收一批,推动劳动力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增收一批等“六个一批”为抓手,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出台促增收9条措施和稳就业8条措施,去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倾斜支持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四川省统筹政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布局和资源要素支撑,全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驶上“快车道”,去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北京“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内蒙古,北京358所学校与内蒙古468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飞象双师素质课堂”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北京276家医院结对帮扶内蒙古315家医院,输出医疗卫生技术414项,培训骨干医生2.5万人次,帮助17家旗县医院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庆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今年示范创建107个村,2027年将达1000个村。深化推广积分制,深化运用清单制,探索推行院落制,大力推进数字化,创新乡村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手段,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克服困难挑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记者: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第三年,下一步如何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刘焕鑫: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持续压紧压实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较真碰硬开展考核评估,推动各级各部门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拓展监测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开展集中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强化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扎实推进产业顾问组技术服务,健全并落实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提升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增收的能力。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确保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继续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持续稳定和完善帮扶政策。规范和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深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和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深化东西部协作,优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派强用好挂职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持续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深入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扩大积分制、清单制等覆盖面,推广“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 《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修订发布(2024-11-02)
- 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答…(2024-11-02)
- 培育新型消费 突出首发经济——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前瞻(2024-11-02)
-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解读(2024-11-02)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答记者问(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