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要常抓不懈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基层干部的甘苦冷暖,强调要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相继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为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松绑减负。但调研发现,有的单位对专项整治产生了“疲劳综合征”,文山会海、考核加码、过度留痕禁而不绝,必须坚持常抓常严的基调,紧盯不放、持之以恒,坚决防止变相增加基层负担之风回潮,确保基层干部专心干事兴业促发展。
一要“正”,以正确的政绩观推动工作“脱虚向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错位的政绩观反映到工作上,就会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立起来,陷入大搞形式主义、向下转嫁负担的怪圈。比如,有的单位为早出成绩,挖空心思搞“短平快”的形象工程,大搞花拳绣腿,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基层干部无所适从。有的单位热衷于盲目攀比,不顾本地区本领域发展实际,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大搞违背规律的瞎指挥,基层被迫变着花样填表格、造数据,产生一些虚假浮夸的“数字政绩”“泡沫政绩”,结果少数人“一时的冲动”成为基层干部“长期的包袱”。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政绩观错了位,狭隘的功利主义凌驾于发展大局之上,将个人利益置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意愿和发展规律之上。抓住“关键少数”才能引领“最大多数”。上级单位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决把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等浮躁心理和急躁心态压下去,坚决摒弃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包装作秀、肆意妄为的任性折腾,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带着基层干、干给基层看,直到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二要“严”,以严的基调防止形式主义顽疾反弹回潮。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加码考核、填表留痕是基层的四大顽疾,束缚基层干部干事的手脚。近些年,中央层面通过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等文件,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有了制度依靠。但有些单位习惯在执行制度上钻漏洞、搞变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破窗效应”。比如,中央要求层层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可有的领导干部仍抱着“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发文就是不作为”的陈腐观念,继续大搞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那一套,“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更是如影随形,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再比如,中央要求严控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和频次,并且对精简会议、文件、考核都作出明确规定,但有的单位仍变着花样搞多头督查检查,甚至存在“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考核”的急功近利现象,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铲除不良作风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要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把制度执行与强化监督结合起来,加强政治巡视和政治督查,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使增加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无处立足。
三要“清”,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降压赋能。基层干部的工作本就千头万绪,但随时还要承接层层上级“转发”过来的任务,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属地管理”为由,把本属自身职责范围的、风险大的、棘手的工作转嫁给基层,导致基层出现“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错位,许多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之所以出现这种“甩包袱”“加担子”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责不清、边界不明。因此,必须强化系统思维,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作、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权责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为基层干部减压的责任清单,通过明晰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关系,让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循,“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一看就知道“干什么活、办什么事、担什么责”,让基层治理责任分明、有序运转。另一方面,要强化向基层干部赋能的资源保障,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基层,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让基层干部有力做事、有人做事、有权做事、有心做事,工作起来更有底气、更加主动。
四要“暖”,以暖心关爱激励基层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为他们松绑减负,既要“治身”又要“疗心”,采取有效举措全方位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首先,要完善问责制度让干部“敢为”。切实解决有的领域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尤其要坚决纠正那些“以简单问责下级代替自己整改落实”的不良现象,督促引导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注重从自身找问题、查原因,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得向下级和基层干部推卸责任,更不能动辄要求下级签“责任状”,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其次,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基层干部“愿为”。认真落实中央“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完善澄清保护机制,重点对改革攻坚中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依法依纪予以宽容,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闯、卸下包袱干。再次,要运用数智化手段让基层干部“善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码通行”,深度运用大数据手段简化、撤并各类台账、报表,打通各层级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推进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上报的共享化和信息化,实现数据“多跑路”、基层干部真减负。最后,要以培养使用激励基层干部“想为”。按程序大胆使用扎根基层、认真履职、踏实肯干的好干部,以及在基层岗位作出突出业绩、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典型,强化人文关怀,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求全责备,为广大基层干部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助力他们轻装上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新业绩。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基层干部的甘苦冷暖,强调要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相继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为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松绑减负。但调研发现,有的单位对专项整治产生了“疲劳综合征”,文山会海、考核加码、过度留痕禁而不绝,必须坚持常抓常严的基调,紧盯不放、持之以恒,坚决防止变相增加基层负担之风回潮,确保基层干部专心干事兴业促发展。
一要“正”,以正确的政绩观推动工作“脱虚向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错位的政绩观反映到工作上,就会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立起来,陷入大搞形式主义、向下转嫁负担的怪圈。比如,有的单位为早出成绩,挖空心思搞“短平快”的形象工程,大搞花拳绣腿,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基层干部无所适从。有的单位热衷于盲目攀比,不顾本地区本领域发展实际,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大搞违背规律的瞎指挥,基层被迫变着花样填表格、造数据,产生一些虚假浮夸的“数字政绩”“泡沫政绩”,结果少数人“一时的冲动”成为基层干部“长期的包袱”。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政绩观错了位,狭隘的功利主义凌驾于发展大局之上,将个人利益置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意愿和发展规律之上。抓住“关键少数”才能引领“最大多数”。上级单位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决把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等浮躁心理和急躁心态压下去,坚决摒弃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包装作秀、肆意妄为的任性折腾,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带着基层干、干给基层看,直到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二要“严”,以严的基调防止形式主义顽疾反弹回潮。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加码考核、填表留痕是基层的四大顽疾,束缚基层干部干事的手脚。近些年,中央层面通过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等文件,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有了制度依靠。但有些单位习惯在执行制度上钻漏洞、搞变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破窗效应”。比如,中央要求层层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可有的领导干部仍抱着“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发文就是不作为”的陈腐观念,继续大搞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那一套,“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更是如影随形,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再比如,中央要求严控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和频次,并且对精简会议、文件、考核都作出明确规定,但有的单位仍变着花样搞多头督查检查,甚至存在“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考核”的急功近利现象,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铲除不良作风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要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把制度执行与强化监督结合起来,加强政治巡视和政治督查,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使增加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无处立足。
三要“清”,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降压赋能。基层干部的工作本就千头万绪,但随时还要承接层层上级“转发”过来的任务,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属地管理”为由,把本属自身职责范围的、风险大的、棘手的工作转嫁给基层,导致基层出现“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错位,许多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之所以出现这种“甩包袱”“加担子”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责不清、边界不明。因此,必须强化系统思维,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作、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权责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为基层干部减压的责任清单,通过明晰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关系,让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循,“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一看就知道“干什么活、办什么事、担什么责”,让基层治理责任分明、有序运转。另一方面,要强化向基层干部赋能的资源保障,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基层,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让基层干部有力做事、有人做事、有权做事、有心做事,工作起来更有底气、更加主动。
四要“暖”,以暖心关爱激励基层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为他们松绑减负,既要“治身”又要“疗心”,采取有效举措全方位激发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首先,要完善问责制度让干部“敢为”。切实解决有的领域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尤其要坚决纠正那些“以简单问责下级代替自己整改落实”的不良现象,督促引导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注重从自身找问题、查原因,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得向下级和基层干部推卸责任,更不能动辄要求下级签“责任状”,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其次,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基层干部“愿为”。认真落实中央“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完善澄清保护机制,重点对改革攻坚中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依法依纪予以宽容,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闯、卸下包袱干。再次,要运用数智化手段让基层干部“善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码通行”,深度运用大数据手段简化、撤并各类台账、报表,打通各层级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推进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上报的共享化和信息化,实现数据“多跑路”、基层干部真减负。最后,要以培养使用激励基层干部“想为”。按程序大胆使用扎根基层、认真履职、踏实肯干的好干部,以及在基层岗位作出突出业绩、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典型,强化人文关怀,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求全责备,为广大基层干部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助力他们轻装上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新业绩。
- 《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修订发布(2024-11-02)
- 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答…(2024-11-02)
- 培育新型消费 突出首发经济——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前瞻(2024-11-02)
-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解读(2024-11-02)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答记者问(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