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服务扩大范围 提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在增强就业服务扶持、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领域——
政府购买服务扩大范围
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从最初的环卫清扫服务向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助残服务、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等领域延伸。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等做出明确要求。
有效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家住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向阳村的独居老人王大爷今年81岁,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他理发、洗澡。为提高居民“老有所养”质量,灌云县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区、机构、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建设。
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以来,各地通过对事务性管理服务以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目前,在各地各级“政府采购网”上,“公共服务市场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采购公告”数量非常多,采购项目从垃圾清运、绿化养护、“一老一小”照料到社会救助等,覆盖广、项目细。
为更加有效地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此次《通知》要求深入推进多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效能原则引导社会力量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
在增强就业服务扶持方面,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集体协商指导等服务。
在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优化完善政府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机制,支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在优化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方面,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养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方式,通过政府购买为社会救助家庭等提供访视照料、康复护理、送医陪护等服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从2022年的“重点领域”扩大到今年的“多领域”,充分体现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特征,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持续对中小微企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倾斜政策
按照《通知》,在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方面,鼓励购买碳汇监测与评估、生态资源调查、生态管护、环保监测等服务,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矿山生态、海洋生态等领域保护修复。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农技推广、农业农村人才培训、民俗文化活动等,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增效。
此外,《通知》还明确,深入推进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改革,有序扩大改革范围;积极推进竞争择优购买服务,推动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有效增加服务数量、提升服务质效。为探索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咨询等各类专业公共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年来持续对中小微企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倾斜政策。2020年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要求主管预算单位对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采购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小额采购项目原则上全部预留给中小企业。
着力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为进一步明确“为何买、买什么、谁能买、向谁买、怎么买、买得值”,《通知》要求,严格规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质量管控,提升管理水平。
主要措施包括:强化项目审核,注重引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向工作整体成效显著、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的领域倾斜,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加强绩效管理,规范绩效管理流程和措施,务实开展绩效评价;切实防范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履约管理,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风险救济机制,对违规失信承接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惩戒等。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名义变相用工。此次《通知》明确严禁变相用工。购买主体不得借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不得将人员招、聘用,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以及设置公益性岗位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对于此前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的做法,应严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整改。
王泽彩表示,相关改革内容的实施,将有序、有效地降低行政运转的人力成本,满足国家治理多元化、差异性的需求,提高财政治理、预算治理的资源配置效能。
在增强就业服务扶持、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领域——
政府购买服务扩大范围
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从最初的环卫清扫服务向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助残服务、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等领域延伸。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等做出明确要求。
有效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家住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向阳村的独居老人王大爷今年81岁,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他理发、洗澡。为提高居民“老有所养”质量,灌云县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区、机构、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建设。
自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以来,各地通过对事务性管理服务以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目前,在各地各级“政府采购网”上,“公共服务市场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采购公告”数量非常多,采购项目从垃圾清运、绿化养护、“一老一小”照料到社会救助等,覆盖广、项目细。
为更加有效地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此次《通知》要求深入推进多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效能原则引导社会力量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
在增强就业服务扶持方面,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集体协商指导等服务。
在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优化完善政府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机制,支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在优化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方面,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养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方式,通过政府购买为社会救助家庭等提供访视照料、康复护理、送医陪护等服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从2022年的“重点领域”扩大到今年的“多领域”,充分体现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特征,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持续对中小微企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倾斜政策
按照《通知》,在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方面,鼓励购买碳汇监测与评估、生态资源调查、生态管护、环保监测等服务,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矿山生态、海洋生态等领域保护修复。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农技推广、农业农村人才培训、民俗文化活动等,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增效。
此外,《通知》还明确,深入推进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改革,有序扩大改革范围;积极推进竞争择优购买服务,推动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有效增加服务数量、提升服务质效。为探索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咨询等各类专业公共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年来持续对中小微企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倾斜政策。2020年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要求主管预算单位对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采购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小额采购项目原则上全部预留给中小企业。
着力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为进一步明确“为何买、买什么、谁能买、向谁买、怎么买、买得值”,《通知》要求,严格规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质量管控,提升管理水平。
主要措施包括:强化项目审核,注重引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向工作整体成效显著、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大的领域倾斜,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加强绩效管理,规范绩效管理流程和措施,务实开展绩效评价;切实防范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履约管理,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风险救济机制,对违规失信承接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惩戒等。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名义变相用工。此次《通知》明确严禁变相用工。购买主体不得借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不得将人员招、聘用,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以及设置公益性岗位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对于此前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的做法,应严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整改。
王泽彩表示,相关改革内容的实施,将有序、有效地降低行政运转的人力成本,满足国家治理多元化、差异性的需求,提高财政治理、预算治理的资源配置效能。
- 《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修订发布(2024-11-02)
- 商务部、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答…(2024-11-02)
- 培育新型消费 突出首发经济——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前瞻(2024-11-02)
-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解读(2024-11-02)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答记者问(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