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App生态需要全环节全链条治理

2019年04月30日 10:45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9-04/30/content_7063686.htm

近日人民日报一篇报道披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存在诸多乱象,引起广泛关注。报道称,App乱象主要包括窃取隐私、过度获权、捆绑下载、色情赌博、恶意程序、违规游戏、大数据杀熟等类型,成年人、未成年人都难逃此“劫”。App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行业乱象备受关注,整治App乱象势在必行。

这些乱象中,最受消费者关注也最令其担忧的问题,就是窃取隐私。许多用户反映,有时刚在一个App上搜索了某商品,另一个App立马就“知道”了,也开始推荐同类商品。有网友感叹:“如此精准,莫非是隔墙有耳?”

事实上,隔墙之耳真的存在。中消协2018年11月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即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测评结果显示,“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和“手机号码”3种个人信息是过度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最常见的内容。除此之外,用户的个人照片、个人财产信息、生物识别信息、工作信息、交易账号信息、交易记录、上网浏览记录、教育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短信信息等,均存在被过度使用或收集的现象。

互联网企业商家通过App获取用户信息数据,自然是为了将其转换为商业价值。某种意义上说,数据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互联网企业的资本估值。企业一旦掌握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便可利用黏性设计,把众多的消费人群吸引住,然后再萃取更多数据。面对如此多的数据,一些企业难免有变现的冲动,于是便不顾用户利益,擅自使用用户信息来帮助实现自身的推广、经营等行为。而随着追踪功能日益强大,数字用户个人信息遭泄露、隐私被侵犯的事情也大量发生。

与过度获权窃取隐私追求非法获利的目的相同,一些企业推出涉黄涉赌、不法游戏、恶意程序等违法违规App,也是冲着钱去的。而有利在,那些与App设计制造企业达成利益同盟的社交平台、应用商店、接入企业,就很难说主动履行主体责任,对问题App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问题,多也是高抬手轻落板,处置不力。这就给违法违规App提供了滋生扩散渠道,致使该领域鱼龙混杂、乱象丛生。

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领域的乱象,政府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从今年初开始,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4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行动,该项行动将贯穿2019年全年。3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宣布与网信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治理校园App乱象,重点加强学习类App的规范管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开展App专项整治行动共关停下架违法违规App近34000款,拦截恶意网站链接230多万个,社交平台清理低俗不良信息2400多万条、封禁违规账号360多万个。

当然,清除违法违规App,净化App生态链,开展专项行动只能见一时之功,要收长久之效,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全环节、全链条治理。要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把日常管理与专项治理结合起来。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环节管理,压实网络接入服务商、应用分发平台、社交平台的企业主体责任,切断违法违规App传播链条,把依法严管变成工作常态,把管理责任变成制度性安排,构建全环节、全链条规范管理的综合治理模式。同时,消费者也要行动起来,对于涉及侵害自身权益的经营行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只有全社会都重视App生态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网络空间才能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