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智能化玩成噱头
现在,家电不论大小,言必称智能化。中怡康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电视的渗透率达到87.1%。其他家电产品在智能化的路上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然而,业内人士提醒,当下市场追捧的所谓智能化,其实只是企业自说自话的概念炒作。到目前为止,行业内并没有关于智能家电的统一标准。究竟什么是智能化,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算作智能家电,业界说法不一,企业也是各行其是。而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智能彩电、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大多只是在基础功能上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增加了可连接互联网、可远程操控等简单功能,科技含量或者说智能化程度并不高,远没有达到科学意义上的智能化的高度。
不过,尽管智能家电有浪得虚名之疑,但在一个重要问题上,家电企业们却有如神交,默契一致——价格,凡带智能二字,必定贵出一大截。一台可实现菜单导航及网上采购的智能抽油烟机1.5万元。一台智能选择洗衣模式的双层滚筒洗衣机也要1.5万元。一台功能简单的普通电饭煲300元左右就能买到,而增加了智能选择和控制功能的电饭煲却可叫价3000多元,身价陡增10倍。令人唏嘘的是,高价买到的智能却不一定物有所值,而智能的锦袍底下还可能掩藏问题。闪联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斌曾参加一个家电博览会,注意到一款智能插座居然没有阻燃装置,因而感叹:“没有质量安全的智能家电就是耍流氓!”
虽说的不好听,但话糙理不糙。光顾着玩智能花活而忘住了最根本的质量安全,这是在许多家电企业身上可以看到的通病。这种情况从两方面的数据可以显现出来。一是市场抽查合格率不高。近日江苏省质监局对空调产品进行抽检,发现35批次产品有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2.8%;青海省质监局对电灶产品抽查的情况更不乐观,共抽取19批次产品,不合格15批次,不合格率高达78.9%。二是家电产品消费投诉数量居高不下。北京市工商部门公布6份消费投诉信息显示,在所有登记的投诉中,家电类投诉最多,排第一位;重庆市工商部门和江苏消保委分别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消费投诉情况,其中家电类投诉都是稳居第一。
“智能”二字给人的感觉是,它应该跟产品质量具有正相关性,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知道,任何智能化的技术都需要物质材料支撑,而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必须要通过产品质量来体现。增加新技术、新功能本是好事,但必须要有产品质量为其提供支撑,不然的话,每增加一项功能,就增加了一个质量负担,功能越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几率也就越高。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家电市场,多功能产品(其中很多是智能化产品)的平均故障率比单一功能的产品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
当然,如果企业重视质量,能够严把质量关,智能化、多功能化的产品也不必然会质量问题增多。而事实是,就像一些企业把智能化搞成噱头一样,智能产品质量不高,也是人为造成的。其实,在家电等产品领域能谈得上创新的技术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淘过来的已经很成熟的技术,只不过是转化了一下而已,质量保证应该不算太难。即使真有独创性的东西,这也不能成为降低质量要求的借口。说得再明确一点,技术功能是一回事,产品质量是另一回事,或者说,两者只有相互促进,并不会彼此掣肘。
智能化不是不可以搞,但要认清一个前提:任何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智能化才能锦上添花。没有过硬的品质做保障,缺少对消费者痛点的感悟,没有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新优势,没有支持新商业模式运营的组织流程和销售渠道,智能家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现在,家电不论大小,言必称智能化。中怡康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电视的渗透率达到87.1%。其他家电产品在智能化的路上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然而,业内人士提醒,当下市场追捧的所谓智能化,其实只是企业自说自话的概念炒作。到目前为止,行业内并没有关于智能家电的统一标准。究竟什么是智能化,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算作智能家电,业界说法不一,企业也是各行其是。而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智能彩电、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大多只是在基础功能上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增加了可连接互联网、可远程操控等简单功能,科技含量或者说智能化程度并不高,远没有达到科学意义上的智能化的高度。
不过,尽管智能家电有浪得虚名之疑,但在一个重要问题上,家电企业们却有如神交,默契一致——价格,凡带智能二字,必定贵出一大截。一台可实现菜单导航及网上采购的智能抽油烟机1.5万元。一台智能选择洗衣模式的双层滚筒洗衣机也要1.5万元。一台功能简单的普通电饭煲300元左右就能买到,而增加了智能选择和控制功能的电饭煲却可叫价3000多元,身价陡增10倍。令人唏嘘的是,高价买到的智能却不一定物有所值,而智能的锦袍底下还可能掩藏问题。闪联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斌曾参加一个家电博览会,注意到一款智能插座居然没有阻燃装置,因而感叹:“没有质量安全的智能家电就是耍流氓!”
虽说的不好听,但话糙理不糙。光顾着玩智能花活而忘住了最根本的质量安全,这是在许多家电企业身上可以看到的通病。这种情况从两方面的数据可以显现出来。一是市场抽查合格率不高。近日江苏省质监局对空调产品进行抽检,发现35批次产品有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2.8%;青海省质监局对电灶产品抽查的情况更不乐观,共抽取19批次产品,不合格15批次,不合格率高达78.9%。二是家电产品消费投诉数量居高不下。北京市工商部门公布6份消费投诉信息显示,在所有登记的投诉中,家电类投诉最多,排第一位;重庆市工商部门和江苏消保委分别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消费投诉情况,其中家电类投诉都是稳居第一。
“智能”二字给人的感觉是,它应该跟产品质量具有正相关性,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知道,任何智能化的技术都需要物质材料支撑,而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必须要通过产品质量来体现。增加新技术、新功能本是好事,但必须要有产品质量为其提供支撑,不然的话,每增加一项功能,就增加了一个质量负担,功能越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几率也就越高。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家电市场,多功能产品(其中很多是智能化产品)的平均故障率比单一功能的产品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
当然,如果企业重视质量,能够严把质量关,智能化、多功能化的产品也不必然会质量问题增多。而事实是,就像一些企业把智能化搞成噱头一样,智能产品质量不高,也是人为造成的。其实,在家电等产品领域能谈得上创新的技术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淘过来的已经很成熟的技术,只不过是转化了一下而已,质量保证应该不算太难。即使真有独创性的东西,这也不能成为降低质量要求的借口。说得再明确一点,技术功能是一回事,产品质量是另一回事,或者说,两者只有相互促进,并不会彼此掣肘。
智能化不是不可以搞,但要认清一个前提:任何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智能化才能锦上添花。没有过硬的品质做保障,缺少对消费者痛点的感悟,没有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新优势,没有支持新商业模式运营的组织流程和销售渠道,智能家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显示文胸安全性能较好(2024-03-11)
- 新能源车退役电池何处去?(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