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及时褪去“科学”流言的“伪科学”外衣

2018年01月11日 09:59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8-01/11/content_100406.htm?div=-1

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狂犬病疫苗无效?引力波被发现,需穿“防引力波辐射服”进行特殊防护?近日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揭晓。据悉,本次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是在百度搜索数据量的基础上,从2017年发布的94条“科学”流言中由专家评委根据其传播广度和危害性投票选出,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据《新京报》)

在看到这则新闻之前,笔者刚刚在微信朋友圈浏览到“量子隐身衣”的消息,正为国内能研究出如此高科技的产品而激动和欢喜,没想到这竟然是一则“科学”流言,幸亏当时没有动动手指转发出去,不然该是多么尴尬!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现实中类似的“科学”流言还不少,这次入榜的就有涉及食品安全的“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有涉及健康的“一滴血就能测癌”“狂犬病疫苗无效”、“受冻会导致关节炎”“坐月子决不能吹风”,还有与热点新闻密切的“左右脑测龄,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防引力波辐射服”“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等,而这些信息在微信圈和网络中纷嚣一时,让人难辨真假。

所谓的“科学”流言,是因为这些流言大多堂而皇之地披着“科学”的外衣,比如最新研究成果,比如专业研究结论,以及专家成果等等。也正是这件华丽的“科学”外衣,让不少公众信以为真,但殊不知真相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科学”谣言笑话。这些“科学”流言的大量传播,不仅容易左右社会公众产生错觉性选择,有些甚至冲击社会道德和生产生活秩序,并影响到医学、科研、健康、教育等的正常发展进步,有些还会动摇人们的认知基础和选择底线,其危害和后果可窥一斑。

澄清“科学”流言,这不仅仅是还原真相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对真相知情权并进而最大限度避免社会秩序受“伪科学”畸形影响的需要。相对于“科学”流言的猖獗流行而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褪去其“伪科学”的外衣,使其无法成为堂而皇之的“科学流言”。

如何及时褪去“科学”流言的“伪科学”外衣?关键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谁来识别?“科学”流言披着“伪科学”外衣妖言惑众,最能识别其“伪科学”面目的,是专业的科研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果专业人士能及时辟谣,这些“科学”流言编造得再完美也不过是谣言而已。因此,针对现实中“科学”流言纷嚣的畸形,当务之急是由科技部门和行业专业机构等牵头,建立起科学的快速反应机制,一发现“科学”流言立即启动辟谣机制,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专家等及早发声,公开真相,揭露其“伪科学”的真面目,这样才能产生“谣不压真”效果,并从源头上杜绝“科学”流言的传播和蔓延。其次是谁来褪去“伪科学”外衣?真相披露是及时的,但对于“伪科学”外衣而言,只是一种用真相抨击谣言的“温柔”,同时更需要刚性治理和打击性质的“强制出手”。因此,公安、网信、文化、工商、税务以及广告管理等部门必须要应时而动,在专业机构和专家发声揭露真相的基础上,采取依法打击治理的手段,对“科学”流言进行追根问责。对谣言始作俑者、传播者分别依据情节和性质进行追溯问责,用依法打击治理澄清事实并杜绝谣言传播和类似事件的发生。其三是谁来科普?谣言不绝,源于真相缺位,同时更源于人们基本科技知识和相关领域科普常识的不熟悉不了解。很多流言其实在科普面前都会分分钟败北。

因此,在公开真相、打击治理褪去“科学”流言“伪科学”外衣的基础上,还需要举一反三,对公众和全社会进行科普教育,通过科普从源头上消除“伪科学”谣言对公众认知和行为的冲击,这也是彻底根治“科学”流言的基础和前提。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