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让城市更美好 ——分论坛之“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许多人对这座美丽的东方明珠的第一印象,而在上海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质量当成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和“度量衡”,全力打造质量高地的做法,让城市的发展跳动着质量的脉搏。那到底质量如何推动城市发展?9月15日下午举行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分会场一”就以“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上海市在内的国内外城市以及专家探讨质量与城市的关系。
“我们要以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为遵循,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加快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武汉市市长万勇说,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在中国“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版图上,武汉是拥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最多的城市之一。
“我们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思维、转变职能,采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促进质量工作与‘双创’无缝对接、融合发展,质量基础设施成为‘双创’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武汉‘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实现了地方政府、市场、社会的多赢。”围绕“建好质量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谈及质量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会”,万勇的答案是:“三个强化、三个重构”。
“三个强化、三个重构”就是强化系统集成,重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坚持目标、问题、效果导向,创新建设模式,形成了顶层设计一体推进、集群布局一网覆盖、集约功能一站服务的“三个一”工作格局;强化市场导向,重构质量基础设施运行新模式,坚持转变政府职能,聚焦市场主体,导入市场机制,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运行体系;强化互联网思维,重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围绕“互联网+质量”、“物联网+质量”,制定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企业上云计划,积极探索“互联网+质量服务”,不断创新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供给模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精准质量服务。
与地处中部的武汉市不同,处于沿海的青岛市在质量助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做法。“质量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青岛的质量工作,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青岛市市长孟凡利说,青岛市探索了“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的质量发展路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标准引领成为了青岛市质量推动城市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坚持将标准化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领域,努力营造‘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浓厚氛围,以标准带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创一流。”孟凡利指出,青岛市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标准体系由工业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覆盖,初步形成了覆盖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和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青岛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建设由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将专利和自主技术转化为标准,成为产业规则的“制定者”,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推动标准制定由国内向国际延伸,搭建国际标准信息中心、标准化人才培育中心、标准国际化研究中心等平台,成为中国与世界标准交流的重要窗口。
同处沿海,宁波市的做法又与青岛不同。“作为一座港口城市、开放城市和工业经济大市,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一直是宁波发展的聚焦点,已成为了宁波城市的特质。”宁波市市长裘东耀说,宁波市以成功创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新起点,把建设质量强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把增强发展品质作为“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质量引领、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全力打造“质优宁波”,推动宁波走上更有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据裘东耀介绍,宁波市在质量助推城市发展方面主要是打造质量强市升级版,构建“大质量”的工作格局、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和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走进质量时代;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坚持“质量为先”,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质量提档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宁波样板”。同时,宁波市还把质量发展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各方面,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质量获得感;把制度和措施作为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来抓,全面深化质量管理改革,健全完善质量制度,培育提升质量文化,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较于中国城市发展与质量推动的探索,国外在质量与城市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会议现场,德国质量学会会长乌多·汉森围绕“德国公共管理中的风险控制”,阐释了公共行政中的风险管理。芬兰质量协会会长塔尼·雅维宁围绕“芬兰国家教育评估”,介绍了芬兰质量协会的使命、愿景等。
与中国和欧洲不同,日本更注重整个社会与质量的互动。据日本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古谷知之介绍,日本正在进行社会5.0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1月22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第5期(2016~2020年度)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社会5.0”这一概念。目前,日本正在采取多项战略措施,积极推进社会5.0建设。在超智慧社会,城市也将变得更加智慧,从而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许多人对这座美丽的东方明珠的第一印象,而在上海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质量当成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和“度量衡”,全力打造质量高地的做法,让城市的发展跳动着质量的脉搏。那到底质量如何推动城市发展?9月15日下午举行的中国质量(上海)大会“分会场一”就以“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上海市在内的国内外城市以及专家探讨质量与城市的关系。
“我们要以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为遵循,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加快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武汉市市长万勇说,武汉市是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在中国“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版图上,武汉是拥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最多的城市之一。
“我们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思维、转变职能,采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促进质量工作与‘双创’无缝对接、融合发展,质量基础设施成为‘双创’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武汉‘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实现了地方政府、市场、社会的多赢。”围绕“建好质量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谈及质量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会”,万勇的答案是:“三个强化、三个重构”。
“三个强化、三个重构”就是强化系统集成,重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坚持目标、问题、效果导向,创新建设模式,形成了顶层设计一体推进、集群布局一网覆盖、集约功能一站服务的“三个一”工作格局;强化市场导向,重构质量基础设施运行新模式,坚持转变政府职能,聚焦市场主体,导入市场机制,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运行体系;强化互联网思维,重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围绕“互联网+质量”、“物联网+质量”,制定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企业上云计划,积极探索“互联网+质量服务”,不断创新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供给模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精准质量服务。
与地处中部的武汉市不同,处于沿海的青岛市在质量助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做法。“质量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青岛的质量工作,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青岛市市长孟凡利说,青岛市探索了“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的质量发展路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标准引领成为了青岛市质量推动城市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坚持将标准化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领域,努力营造‘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浓厚氛围,以标准带动城市发展上水平、创一流。”孟凡利指出,青岛市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标准体系由工业向经济社会各领域覆盖,初步形成了覆盖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和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青岛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建设由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将专利和自主技术转化为标准,成为产业规则的“制定者”,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推动标准制定由国内向国际延伸,搭建国际标准信息中心、标准化人才培育中心、标准国际化研究中心等平台,成为中国与世界标准交流的重要窗口。
同处沿海,宁波市的做法又与青岛不同。“作为一座港口城市、开放城市和工业经济大市,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一直是宁波发展的聚焦点,已成为了宁波城市的特质。”宁波市市长裘东耀说,宁波市以成功创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新起点,把建设质量强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把增强发展品质作为“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质量引领、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全力打造“质优宁波”,推动宁波走上更有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据裘东耀介绍,宁波市在质量助推城市发展方面主要是打造质量强市升级版,构建“大质量”的工作格局、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和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走进质量时代;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坚持“质量为先”,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质量提档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宁波样板”。同时,宁波市还把质量发展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各方面,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质量获得感;把制度和措施作为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来抓,全面深化质量管理改革,健全完善质量制度,培育提升质量文化,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较于中国城市发展与质量推动的探索,国外在质量与城市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会议现场,德国质量学会会长乌多·汉森围绕“德国公共管理中的风险控制”,阐释了公共行政中的风险管理。芬兰质量协会会长塔尼·雅维宁围绕“芬兰国家教育评估”,介绍了芬兰质量协会的使命、愿景等。
与中国和欧洲不同,日本更注重整个社会与质量的互动。据日本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古谷知之介绍,日本正在进行社会5.0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1月22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第5期(2016~2020年度)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社会5.0”这一概念。目前,日本正在采取多项战略措施,积极推进社会5.0建设。在超智慧社会,城市也将变得更加智慧,从而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