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儿童玩具不能儿戏

2017年08月04日 09:36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08/04/content_91963.htm?div=-1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用在儿童玩具上再恰当不过。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出现一种“电人玩具”,并开始在中小学校园流行。这种玩具造型各异,主要是在外形上模仿一些日常用品,比如口香糖、圆珠笔、巧克力等,但其内部却装有可以调高电压的电子器件,人一旦触碰机关,就会遭到瞬时高达150V甚至更高电压电流的电击,感到一阵强烈刺痛。

就像所有整蛊玩具一样,“电人玩具”也是基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恶意乐趣本性,其出发点,就是为了电人取乐。既然是本性的流露,若对他人不造成实质性伤害,这类玩具玩玩无妨。问题是,市面上销售的此类玩具“恶意”太过,有的已经能够对人造成伤害了。根据2014年国家标准委颁布的GB6675-2014《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玩具供电的额定电压不应超过24V,且玩具的任何可触及部件间的电压差不应超过24V直流或等效交流电。显然,这些“电人玩具”的电压均已超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尽管“电人玩具”产生的高电压是瞬时的,只会给人造成刺痛感而不至于出现更大生命安全危害,但被突然一电,胆小的人会受到很大惊吓,或许由此会落下心病。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恶作剧频繁针对某一个孩子,可能会令这个孩子失去安全感,对人际关系产生怀疑与不信任。这种心理阴影,严重时甚至产生焦虑或抑郁,这个时候,恶作剧或许就上升为了校园欺凌。当然,恶作剧所可能带来的伤害是双向的,不仅被整蛊的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整蛊者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学家分析认为,恶作剧者往往有着操控与攻击欲望,存在虚荣心和逞强好胜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心智的不成熟。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控制和收敛,很可能会向道德层面发展,形成追求恶意结果以求心理满足的潜意识,小恶多积而终成大恶。

事实上,近年来媒体关于因此类不良玩具造成儿童身体伤害及心理精神伤害的报道有很多,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一再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对其加强管理,还少年儿童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然而,不良玩具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从市场上逐渐消失,相反,这些玩具却一天天花样翻新,似乎日渐增多了。现在的“电人玩具”,只不过是恶作剧玩具的一个新品类而已。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两个不到位”:一是市场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虽然对玩具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但仅局限在质量和安全层面,对玩具所承载的精神内容却没有相关标准和法规来规范和保障,这就使得相关部门在查处此类危害儿童心理健康的玩具时缺乏依据,不好把握尺度;一是儿童监护不到位。包括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在内的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关心不够,或者说存在误区,缺乏对儿童玩具之于儿童身心成长影响的科学认识,加之当下生活富裕,即使是普通家庭也能承担得起儿童的玩具支出,对市面所售玩具毫无鉴别,孩子有求必应,这也会助长不良玩具行市。

儿童玩具不能儿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包括玩具召回制度、玩具分级制度等在内的法律法规制度,各相关监管部门真正负起责任来,严格监管,一方面要督促生产者和销售者加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不能只为了企业利益而制造不良玩具产品,而要用心为儿童们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好玩具。与此同时,作为家长(或监护人)也要改变观念,做到科学正确地认识教育培养孩子,科学正确地认识、购买玩具,自觉抵制不良玩具。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