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为何一传再传
最近,一段名为“出事了,这种西瓜千万不能吃!”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视频传达的信息是山东胶州有些人吃了一种西瓜,产生恶心呕吐反应,已经有8人住院。不过,细心的人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问题:视频中的相关人物都穿着长袖衣服,有的甚至还穿着羽绒服。显然,时间错乱,这就将其引向谣言的方向上了。
事实上,该视频所涉事件为2015年3月发生于山东青岛的旧闻。当时确有一批从海南运来的西瓜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导致一些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当地有关部门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查封了该批次的问题西瓜,并未造成更大社会影响。然而,事件发生后,网上即有谣言传出,说什么“2万吨毒西瓜流入山东各地”“毒西瓜致8人死亡”,制造恐慌。经过相关方面大力辟谣,才算平息下来。可是,第二年西瓜大量上市时,该谣言再次复活,又在微信微博上传了一阵子。今年又来一遍,已是第三次了。
同一个谣言一而再再而三地传播,而且每次都有人信,这不得不让人发生一问:谣言的生命力为何如此之强?对于谣言的产生及传播问题,新京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1.1%的受访者坦承自己不能分辨网络谣言。而对于网络谣言何以产生,受访者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信息公开不充分(40.7%),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28.1%),造谣者能获得利益(21.5%)。显然,民众缺乏分辨能力,而且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目的的人就很容易钻空子,利用民众的弱点和网络传播的便捷编造、传播谣言。加之造谣传谣违法成本很低,一条谣言就可以像炒剩饭一样一炒再炒、一传再传。
前一段时间,“肉松面包的肉松是由棉花做”的视频就是典型的有利益目的的谣言。该谣言一经传播,导致某品牌肉松面包被大量退货,产品滞销积压。事实上,每次谣言发生,必然都伴随一定的社会后果,人心恐慌之外,是相关厂商、经营者及一些农民的巨大损失。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认为,从传播者角度来看,他们往往具有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取等诸多动机。而现在自媒体发达,这就给造谣传谣提供了场所和渠道。人们看到,许多谣言常以视频、图片为载体进行所谓“有图有真相”的传播,但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的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强调后果严重,在传播时多使用“紧急”“震惊”“有毒”等煽动色彩很浓的词汇,颇具冲击力。
由上述分析可见,谣言产生的机理并不复杂,而由此找到破谣治谣的方法也不难。新京报的那项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结果:从民众中获得许多好的建议。他们认为杜绝网络谣言,可采取如下措施(按照支持人数排序):完善互联网管理制度和惩处办法;让参与传谣的网站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应该引导舆论导向,加强信息公开,不回避问题;网友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而不久前食药监总局邀请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一些专家学者,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召开座谈会,会上提出的解决方法,与网友的建议不谋而合。与会者一致认为,治理网络谣言,辟谣、科普、共治一个都不能少。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传播科学的声音,减少公众误解,重建公众对市场安全的信心。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努力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公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从法律政策上健全机制,让造谣者受到惩戒,增加其违法成本。而着眼长远,则要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织密识谣、破谣、治谣的免疫网。
最近,一段名为“出事了,这种西瓜千万不能吃!”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视频传达的信息是山东胶州有些人吃了一种西瓜,产生恶心呕吐反应,已经有8人住院。不过,细心的人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问题:视频中的相关人物都穿着长袖衣服,有的甚至还穿着羽绒服。显然,时间错乱,这就将其引向谣言的方向上了。
事实上,该视频所涉事件为2015年3月发生于山东青岛的旧闻。当时确有一批从海南运来的西瓜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导致一些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当地有关部门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查封了该批次的问题西瓜,并未造成更大社会影响。然而,事件发生后,网上即有谣言传出,说什么“2万吨毒西瓜流入山东各地”“毒西瓜致8人死亡”,制造恐慌。经过相关方面大力辟谣,才算平息下来。可是,第二年西瓜大量上市时,该谣言再次复活,又在微信微博上传了一阵子。今年又来一遍,已是第三次了。
同一个谣言一而再再而三地传播,而且每次都有人信,这不得不让人发生一问:谣言的生命力为何如此之强?对于谣言的产生及传播问题,新京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1.1%的受访者坦承自己不能分辨网络谣言。而对于网络谣言何以产生,受访者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信息公开不充分(40.7%),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28.1%),造谣者能获得利益(21.5%)。显然,民众缺乏分辨能力,而且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目的的人就很容易钻空子,利用民众的弱点和网络传播的便捷编造、传播谣言。加之造谣传谣违法成本很低,一条谣言就可以像炒剩饭一样一炒再炒、一传再传。
前一段时间,“肉松面包的肉松是由棉花做”的视频就是典型的有利益目的的谣言。该谣言一经传播,导致某品牌肉松面包被大量退货,产品滞销积压。事实上,每次谣言发生,必然都伴随一定的社会后果,人心恐慌之外,是相关厂商、经营者及一些农民的巨大损失。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认为,从传播者角度来看,他们往往具有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取等诸多动机。而现在自媒体发达,这就给造谣传谣提供了场所和渠道。人们看到,许多谣言常以视频、图片为载体进行所谓“有图有真相”的传播,但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的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强调后果严重,在传播时多使用“紧急”“震惊”“有毒”等煽动色彩很浓的词汇,颇具冲击力。
由上述分析可见,谣言产生的机理并不复杂,而由此找到破谣治谣的方法也不难。新京报的那项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结果:从民众中获得许多好的建议。他们认为杜绝网络谣言,可采取如下措施(按照支持人数排序):完善互联网管理制度和惩处办法;让参与传谣的网站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应该引导舆论导向,加强信息公开,不回避问题;网友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而不久前食药监总局邀请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一些专家学者,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召开座谈会,会上提出的解决方法,与网友的建议不谋而合。与会者一致认为,治理网络谣言,辟谣、科普、共治一个都不能少。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传播科学的声音,减少公众误解,重建公众对市场安全的信心。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努力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公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从法律政策上健全机制,让造谣者受到惩戒,增加其违法成本。而着眼长远,则要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织密识谣、破谣、治谣的免疫网。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