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成为一种市场动力
在刚刚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切实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检验检疫和通关流程繁琐等突出问题。要研究降低有些消费品的关税,鼓励特色优势产品进口。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在关税、进口检验、市场营销等方面创造机会平等的条件,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让市场发挥作用。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通过降低消费品关税等手段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等问题,主动扩大进口,特别是强调“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让市场发挥作用”,有着深刻的用意。
居民消费能力是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信心越强,经济发展越有动力和后劲。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中国经济2017年“半年报”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其中民众消费信心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这些数据让人们感受到消费对经济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消费者的选择对于市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消费者的贡献,是他们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市场发挥作用的体现。
不过,就目前情况看,我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没有完全转化成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量,其中有部分流失了。近几年到海外市场消费,即消费外流的情况很普遍。媒体一度热炒的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商品的现象,就是典型表现。如果设定奢侈品这一单一考察对象,我们会发现消费外流情况尤其严重。财富品质研究院前不久发布的《新零售业态下奢侈品市场的未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的奢侈品高达6300亿元人民币,连同国内市场,中国人一共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但这些奢侈品消费70%以上并没有发生在中国本土,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外流持续严重。
毋庸讳言,国人消费力流失,其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场产品相比国内拥有更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既有质量因素,也有价格因素。财富品质研究院提供的行业信息显示,免税市场作为全球旅游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销售额近3800亿元人民币,平均市场增长率18%,2016年达到破纪录的4600亿元人民币,远远跑赢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个位数增长态势。“免税”这个词之所以有吸引力,就在于它能够降低价格(当然,这是相比于国内市场而言的)。
对于消费外流,我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宽容的。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老百姓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更不能把国门关起来,还是要让消费者有更多的自由。”这正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让市场发挥作用”的注解。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又要发挥消费拉动作用,让外流消费力回流,有没有两全之策?有。中央提出“降低有些消费品的关税”“切实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的问题”等措施,就是着眼“降成本”“降关税”以实现“降价”,从而达到将消费者拉回国内市场的目的。
当然,消费外流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产品和服务不具竞争力。有学者认为,消费外流,其实质是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而将其往境外推的一种“挤出效应”,说白了这是国内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换一种表述方式,这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外流的消费力回来,更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从国内市场自身找原因,从改善供给上入手。李克强总理在指出“要让消费者有更多的自由”的同时强调,“必须要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消费品产业升级”。这正是治本之策。因此,下大力气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就成为必然之举和当务之急。
市场逻辑其实很简单:有了更高品质的产品、更好的消费环境、更佳的消费体验,国内的东西又好又便宜,谁还会费劲去海外买东西?显然,只有让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成为一种市场倒逼力量,推动国内企业提升品质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力外流的趋势才能得以扭转,国内消费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才能由低端走向高端,而整个国民经济也才能因此获得内在动力而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在刚刚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切实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检验检疫和通关流程繁琐等突出问题。要研究降低有些消费品的关税,鼓励特色优势产品进口。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在关税、进口检验、市场营销等方面创造机会平等的条件,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让市场发挥作用。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通过降低消费品关税等手段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等问题,主动扩大进口,特别是强调“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让市场发挥作用”,有着深刻的用意。
居民消费能力是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信心越强,经济发展越有动力和后劲。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中国经济2017年“半年报”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其中民众消费信心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这些数据让人们感受到消费对经济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消费者的选择对于市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消费者的贡献,是他们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市场发挥作用的体现。
不过,就目前情况看,我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没有完全转化成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量,其中有部分流失了。近几年到海外市场消费,即消费外流的情况很普遍。媒体一度热炒的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商品的现象,就是典型表现。如果设定奢侈品这一单一考察对象,我们会发现消费外流情况尤其严重。财富品质研究院前不久发布的《新零售业态下奢侈品市场的未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的奢侈品高达6300亿元人民币,连同国内市场,中国人一共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但这些奢侈品消费70%以上并没有发生在中国本土,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外流持续严重。
毋庸讳言,国人消费力流失,其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场产品相比国内拥有更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既有质量因素,也有价格因素。财富品质研究院提供的行业信息显示,免税市场作为全球旅游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销售额近3800亿元人民币,平均市场增长率18%,2016年达到破纪录的4600亿元人民币,远远跑赢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个位数增长态势。“免税”这个词之所以有吸引力,就在于它能够降低价格(当然,这是相比于国内市场而言的)。
对于消费外流,我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宽容的。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老百姓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限制大家出国买东西,更不能把国门关起来,还是要让消费者有更多的自由。”这正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让市场发挥作用”的注解。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又要发挥消费拉动作用,让外流消费力回流,有没有两全之策?有。中央提出“降低有些消费品的关税”“切实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的问题”等措施,就是着眼“降成本”“降关税”以实现“降价”,从而达到将消费者拉回国内市场的目的。
当然,消费外流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产品和服务不具竞争力。有学者认为,消费外流,其实质是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而将其往境外推的一种“挤出效应”,说白了这是国内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换一种表述方式,这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外流的消费力回来,更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从国内市场自身找原因,从改善供给上入手。李克强总理在指出“要让消费者有更多的自由”的同时强调,“必须要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消费品产业升级”。这正是治本之策。因此,下大力气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就成为必然之举和当务之急。
市场逻辑其实很简单:有了更高品质的产品、更好的消费环境、更佳的消费体验,国内的东西又好又便宜,谁还会费劲去海外买东西?显然,只有让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成为一种市场倒逼力量,推动国内企业提升品质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力外流的趋势才能得以扭转,国内消费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才能由低端走向高端,而整个国民经济也才能因此获得内在动力而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