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把不靠谱的产品拿出来晒晒

2017年06月29日 10:12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06/29/content_89822.htm?div=-1

“我所期待的夏天,是酱婶儿滴——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一位网友的如此期待,说出了天下人的心声。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为了生计,绝大多数人还得在夏天的烈日下奔波。这种现实就催生了防晒需求,而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各种防晒产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目前市场上所见防晒产品远未达到人们的期待值,而有不少产品只是打着防晒的幌子,根本就没有防晒功能。以防晒服装为例。近日,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纺织实验室随机抽取7款防晒服样品和两款T恤,进行紫外线防护系数检测,结果发现,4款电商平台及1款杂货店购买的无标识的防晒服样品,无一达标,均不符合“防紫外线产品”的要求;而两款并非标称防晒衣的T恤,却达到了“防紫外线产品”的要求,比5款无标识的样品防晒性能更好,甚至比合格的一件样品更能防晒。

这样的结果表明,市面上的防晒产品在宣传上多有不实,存在忽悠的成分。像“材质轻薄、舒爽透气”“通过国家权威质量验证”“消除多达86%的太阳辐射,抵挡多达95%的紫外线”之类说辞,可信度并不高。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服装行业尚无关于防晒衣物材料和效果的明确规定,可供参考的一个“防晒”标准,是2011年出台的《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其中规定,只有当产品的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大于30,且UVA(穿透力最强的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时,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防紫外线产品应该在标签上标有本标准的编号(即GB/T18830)、UPF值30+或者50+及“长期使用以及在拉伸或者潮湿的情况下该产品所提供的防护性能可能减少”这样的文字说明。而实际上,市场上的防晒衣基本上都没有这些标注,还有不少低价防晒衣干脆就是无厂址、无厂名、无质量合格证的“三无”产品。

防晒产品市场现实之骨感,令人唏嘘。事实上,人们对棉织品的防晒性能了解的并不多,这也是人们容易被忽悠的原因之一。据英国辐射防护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防晒作用最差的是浅黄色的棉织品,其防晒系数仅为7,浸湿后防晒效果下降到4。此外,米色棉织品的防晒系数为9,白色棉织品的防晒系数虽然可以达到33~57,但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服装,仍然有可能使敏感性皮肤的人被晒伤。

不过,有些常识也是管用的,比如,要防晒,穿厚点。专家称,只要增加纺织物的密度,普通衣服就可防晒。当然,使用一些技术,薄衣服还是可以收到防晒效果的,比如在纺织过程中增加一种芳香烃和链烃合成紫外线吸收剂,或者是在纺织结束后再增加防晒涂层。加厚衣服以防晒的代价是热,增加技术含量防晒的代价是费钱。这个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凡打上防晒旗号,真能做到防晒的,肯定价格不低;若售价太低还号称防晒的,那就要小心它骗人了。专家提醒,廉价防晒衣多为化学材质制成,太阳下直接接触皮肤,会造成局部皮肤长时间温度高,衣物中的化学成分反而会灼伤皮肤。市面上防晒衣的面料几乎是100%涤纶和100%聚酯纤维两种,虽然在防晒方面的耐光性比针织类的服装要好,但这类服装易带静电、不透气,人穿着时会有闷热感,皮肤敏感的人可能会起湿疹。

这就提醒人们,选防晒衣等防晒产品要谨慎,不要为商家概念炒作迷惑。可问题是,虽然防晒产品市场有不少问题,但监管部门还不好管,原因就在目前还缺少监管依据,针对防紫外线服装的强制性规定尚付阙如。加强防晒产品市场监管,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完善产品标准和法律法规。只有有了强有力法规标准,监管部门依法监管,把不靠谱的产品企业拿出来晒晒,让它们有所畏、有所惧,市场才能规范有序,民众的期待才能落实。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