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品牌”

2017年05月02日 10:02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05/02/content_4242625.htm

日前湖北省质监部门查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名牌鞋案件,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该案最大的关注点,不是案值之高、所涉品牌之多,也不是制假者之明目张胆,而是假货足以乱真的制造水平。“一条龙”的生产场景让执法人员震惊:制假手段如此专业,说明幕后有专业团队操作。假冒的鞋子及鞋盒上的标识、商标等都十分逼真,就连跟随执法的受害品牌厂家的维权人员都感叹“太像了”“难以分辨”。

有意思的是,在被查处时,造假厂方一位负责人竟辩称“这里不是在造假,而是让工人练手艺”。这话听上去可笑,却也令人深思。同样值得深思的,还有一些网友的留言。广州一位名为“军郭民工”的网友表示:“冒牌3年销量惊人,说明质量真的过硬啊。能做出这样物美价廉的东西,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品牌,而非要假冒别人?”

这是一个许多人都问过却一直不好回答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通过各种“练手艺”,中国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小企业的生产工艺水平已经差不多可以比肩国内外大品牌。像前边案例中假冒货连主家都分辨不清的情况非常多。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世界著名时装品牌杰尼亚在中国市场深受假冒之苦,其CEO保罗·杰尼亚曾发无奈感叹:“杰尼亚是一个男装品牌,一般讲,男性消费者不会像部分女性那样热衷于廉价仿制品,而在中国,这个规律被打破了,市场上出现的假冒服装从面料到做工都非常相似。”虽然假货越相似就意味着他要花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来打假维权,但他还是表达了对假货某种积极的看法:既然假冒商品可以将质量做得如此之好,它完全可以做自己的品牌,假以时日的话,或可成为杰尼亚品牌的有力竞争对手。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让假货洗心革面“做自己的品牌”,理论上没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多。事实上,几乎没有谁办企业就是冲着造假去的,一开始他们都曾怀揣梦想,希望通过努力创立自家品牌,在市场拼出一番天地。但市场竞争终究是残酷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大多数企业会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认命者自然就退出市场,而不认命者则会寻找“捷径”——这当然多是违法违规的歧途,假冒他人就是其中之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假冒之举因有市场需求而能获利,且因市场不规范而很少受到惩处。当有些人以很小的成本投入及假冒风险代价而能够轻易赚到钱,而且活得很滋润,这些人就会成为一种不良市场示范,引得更多的人效仿加入,形成风气。人们遗憾地看到,这种风气日盛,已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的危险。想想看,如果那些从一开始就下决心创自己品牌的企业,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均达到了可以与世界知名品牌一较高下的程度,但他们却并没有同时获得相应的市场利益和品牌价值,倒是眼看着那些假冒者凭着投机取巧赚得盆满钵满,他们还能安心搞研发、创品牌吗?

显然,不是一些企业不想“做自己的品牌”,而是缺乏让他们愿意这样做并一直做到成功的市场环境。所以,就目前的情况看,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加大惩罚力度,让制假售假者付出惨重代价,无法活得滋润;二是出台相关政策,对有技术实力和优质产品的企业进行扶持和宣传,创造有利于企业竞争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让那些有“做自己的品牌”理想的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一直做下去,直到成功。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