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隐患多留心
智能手机的“智能”二字,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可能仅意味着“复杂”。因为他们对操作系统、第三方软件、后端信息处理等智能构成及运作过程基本都不懂。不懂就可能出问题。
质检总局近期组织开展了一次智能手机(信息安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发现所采集40批次样品中,有18批次样品存在未限制用户密码复杂度等后端信息系统安全漏洞、预置应用软件擅自收集用户数据、操作系统的更新未向用户明示且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自动升级等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漏甚至智能手机被恶意控制。
为防这种隐患,就要多加小心了。不懂怎么小心?问懂的人啊。质检总局提醒,买手机要到正规渠道,保留发票等有效凭证,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商品质量信息。别拿不懂当个性,为自家信息和财产安全计,学点相关知识吧。
因为不懂而埋下的隐患,何止信息安全,有时甚至会涉及生命健康安全。随着共享单车大行其道,专门与之配套的周边产品也跟着火了。比如在网上大卖的“共享单车儿童坐椅”。不过,共享单车运营商均表示,共享单车只允许单人骑乘,私自加装固件设施违反用户协议。而媒体调查也发现,这类“安全坐椅”多出自非正规厂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网售坐椅甚至连说明书和合格证都没有,属于三无产品。虽说价格便宜、安装简单,可是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磕碰、摔伤等事故,共享单车运营商因有用户协议可以免责,生产者和销售者虽脱不了干系,但要找他们解决问题却并非易事。所以,为防隐患,还是多留点心吧,别投机取巧,为贪一点小便宜、小方便而付出巨大代价。
说到贪便宜,我们不得不说,许多安全隐患都是“贪”出来的。不少人喜欢买国外的食品,自以为高大上还安全,这倒没啥说的,问题是他们承受不了洋食品高大上的价格,于是到网上找便宜的进口货,结果往往吃亏上当。媒体调查发现,现在从网络渠道进来的国外食品越来越多,但问题隐患也不断出现。相对于传统的货物贸易进口,跨境电商、海淘和代购等非货物渠道进口的食品有不少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分包、运输、投递过程中可能发生二次污染。除此之外,有人看到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及监管缺失的“商机”,开始制售假冒进口食品。目前市面上打着“进口食品”旗号的食品数量远远超过从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食品,而网上也有网店在兜售假冒国外知名品牌的包装、标签等,100个标签只需1元钱。这就说明,许多消费者精心挑选的进口食品,其实是“假进口”。
那啥样的进口食品才靠谱?答案很简单:进口食品最好通过货物贸易途径购买,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检验检疫的。如果非要通过网络购买,就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平台。除非你很懂行,其他的途径最好别信。
像食品之类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简单商品,消费者可以自己学点相关知识,再多加小心基本可以无虞,但有些商品技术含量很高,一时半会儿学不来,加小心都不知道怎么加,这时的隐患就难防了。比如汽车配件,就算常开车的老司机,多只是懂开车,对许多零件也不甚了解。有媒体对行车记录仪、机油、刹车片、汽车玻璃膜等59款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问题产品率”达到41%。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消费者不懂,难以形成对厂商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懂技术、有实权的监管部门就该发挥重要作用了。
事实上,为防隐患,只告诫消费者留心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得靠监管部门留心。而只有监管部门用心了、留心了,消费者才能放心、省心。
智能手机的“智能”二字,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可能仅意味着“复杂”。因为他们对操作系统、第三方软件、后端信息处理等智能构成及运作过程基本都不懂。不懂就可能出问题。
质检总局近期组织开展了一次智能手机(信息安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发现所采集40批次样品中,有18批次样品存在未限制用户密码复杂度等后端信息系统安全漏洞、预置应用软件擅自收集用户数据、操作系统的更新未向用户明示且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自动升级等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漏甚至智能手机被恶意控制。
为防这种隐患,就要多加小心了。不懂怎么小心?问懂的人啊。质检总局提醒,买手机要到正规渠道,保留发票等有效凭证,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商品质量信息。别拿不懂当个性,为自家信息和财产安全计,学点相关知识吧。
因为不懂而埋下的隐患,何止信息安全,有时甚至会涉及生命健康安全。随着共享单车大行其道,专门与之配套的周边产品也跟着火了。比如在网上大卖的“共享单车儿童坐椅”。不过,共享单车运营商均表示,共享单车只允许单人骑乘,私自加装固件设施违反用户协议。而媒体调查也发现,这类“安全坐椅”多出自非正规厂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网售坐椅甚至连说明书和合格证都没有,属于三无产品。虽说价格便宜、安装简单,可是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磕碰、摔伤等事故,共享单车运营商因有用户协议可以免责,生产者和销售者虽脱不了干系,但要找他们解决问题却并非易事。所以,为防隐患,还是多留点心吧,别投机取巧,为贪一点小便宜、小方便而付出巨大代价。
说到贪便宜,我们不得不说,许多安全隐患都是“贪”出来的。不少人喜欢买国外的食品,自以为高大上还安全,这倒没啥说的,问题是他们承受不了洋食品高大上的价格,于是到网上找便宜的进口货,结果往往吃亏上当。媒体调查发现,现在从网络渠道进来的国外食品越来越多,但问题隐患也不断出现。相对于传统的货物贸易进口,跨境电商、海淘和代购等非货物渠道进口的食品有不少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分包、运输、投递过程中可能发生二次污染。除此之外,有人看到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及监管缺失的“商机”,开始制售假冒进口食品。目前市面上打着“进口食品”旗号的食品数量远远超过从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食品,而网上也有网店在兜售假冒国外知名品牌的包装、标签等,100个标签只需1元钱。这就说明,许多消费者精心挑选的进口食品,其实是“假进口”。
那啥样的进口食品才靠谱?答案很简单:进口食品最好通过货物贸易途径购买,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检验检疫的。如果非要通过网络购买,就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平台。除非你很懂行,其他的途径最好别信。
像食品之类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简单商品,消费者可以自己学点相关知识,再多加小心基本可以无虞,但有些商品技术含量很高,一时半会儿学不来,加小心都不知道怎么加,这时的隐患就难防了。比如汽车配件,就算常开车的老司机,多只是懂开车,对许多零件也不甚了解。有媒体对行车记录仪、机油、刹车片、汽车玻璃膜等59款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问题产品率”达到41%。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消费者不懂,难以形成对厂商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懂技术、有实权的监管部门就该发挥重要作用了。
事实上,为防隐患,只告诫消费者留心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得靠监管部门留心。而只有监管部门用心了、留心了,消费者才能放心、省心。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