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垃圾换物” 值得探索

2017年04月18日 08:42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04/18/content_84875.htm?div=-1

从2014年开始,江苏南京开始试点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处理,并辅以“垃圾换物”奖励,即居民用垃圾换积分,再用积分换蔬菜、大米等物。

从媒体探访的情况来看,“垃圾换物”这一奖励举措运行良好,实现了一举多赢,而在垃圾围城日趋严峻的当下,推广垃圾分类迫不及待,通过积分置换蔬菜的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实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这是一个有益的制度探索,值得各地借鉴。

进一步而言,“垃圾换物”模式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其一,它鼓励了垃圾分类。“垃圾换物”大大地激发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热情和主动性,因为分类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可以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其二,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将分类的垃圾回收利用即为国家和社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其三,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负担。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被居民自己分类以后“以物易物”了,需要处理的垃圾也就少了,无疑减轻了环卫工人和环卫部门的劳动量。

政府倡导垃圾分类很多年了,尤其是北京、上海等首批试点城市已经“试”了17年了,但从前些时间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其效果一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固然与相关制度缺失、执行不力以及市民个人素质有关,但笔者认为,相关知识普及不力恐怕也是其中重要原因。譬如,何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又何为“有机物”“无机物”,普通老百姓摸不着头脑,纵然民众有“分类之心”,可能也无“分类之力”。事实上,从各种调查情况看,不仅有超过半数的市民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就是直接参与垃圾清扫的环卫工,也有相当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处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及垃圾分类需循序渐进,不妨先从基本知识着手,兼顾培育环保意识。而在方式上,“垃圾换物”即是一种接地气式的有益尝试。同时,“垃圾换物”也为市民如何搞好垃圾分类提供了一个现身说法的极好机会。毕竟,在“换物”当中,垃圾分类的知识得以普及,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从交易现场看,用来“垃圾换物”的当属可回收垃圾,而在实际操作中,人们未必真正了解可回收垃圾的具体所指。诚如南京志达公司负责人所言:“通过‘垃圾换物’活动,人们知道了纸板、泡沫、金属、玻璃等7大类可回收垃圾”。这显然契合了政府开展“垃圾换物”活动的决策本意。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各地不妨学习南京市“垃圾换物”的经验,因地制宜制定适合的激励机制,将垃圾分类回收与物质奖励对接,让市民获得益处,从而逐步树立起垃圾分类的观念和习惯,而当广大市民都养成了好习惯,垃圾分类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