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更要“共责”
日本汽车零件制造商高田公司日前在美国联邦法院正式认罪,承认隐匿了安全气囊存在致命隐患的缺陷,表示愿意承担高达10亿美元的罚款和赔偿金。
对于高田伏法,全球利益相关的消费者当然是乐意看到的,这么多年“一直未能确定”的一个安全隐患总算可以排除了。不过,由此案引发的担忧却并未完全化解。即使现在的高田公司彻底破产,只要与其存在利益关系的汽车生产企业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它们还会培养出另一个高田。或许,现在的零部件企业中仍然存在着有高田式安全隐患的企业,这谁也说不准。
这样的担忧当然是有理由的。在迈阿密一个单独的联邦法院,代表受害者和其家庭的律师们,起诉高田和本田、丰田、日产、福特、宝马5家汽车制造商。他们强调,有证据显示,这5家车企早就知悉高田安全气囊存在危险性及数据造假的情况,但多年来却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因其廉价,仍继续使用。
显然,律师们将这些汽车制造商视作了高田的帮凶。事实上,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要知道,高田气囊出事并非是从近两年才开始的,早在2000年时就有问题出现,但由于调查手段落后,事件没有得到重视。之后陆陆续续总有安全事件发生,相关汽车企业也不断实施召回。其间即使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曾进行调查,证实高田安全气囊存在隐患,但高田方面拒不承认。直到2014年7月一名马来西亚男子驾驶本田锋范出车祸死亡,确认与高田气囊有关,才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各车企扩大召回范围和规模。
按说高田气囊不断出问题,车企们一再因此召回,早该弃用高田换用别家产品了,可令人疑惑的是,事到如今,众车企对高田一直态度暧昧,除菲亚特克莱斯勒正式宣布弃用高田气囊,其他车企均未表示与高田划清界限,日本车企更是对弃用高田闭口不谈。难道高田之外就没有别的选择?当然不是。全球气囊生产厂商多得是,像奥托立夫、天合、丰田合成、百利得等,都很有名。其中以奥托立夫为最大,它一家就占全球产量的一半左右。从市场份额看,高田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达到30%的样子。但在日本,高田一家独大,配套客户几乎包含所有日系车企。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整车厂家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都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这种多品牌集体采购的形式,可以为车企节省很大精力和成本,从而创造更大的利润。高田气囊在日本本土是最大的气囊供应商,这也造成了一旦出现问题,全部日系车企一起跟着背黑锅的现象。虽然包括丰田、本田、日产、斯巴鲁在内的一众企业均表示承认高田气囊存在隐患,但短期之内仍做不到完全弃用高田而转用其他品牌的产品。一方面,由于现有车型在设计之初便预定了高田气囊,技术环节上要与之匹配。一旦放弃高田选择其他气囊生产企业,必将面临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从而遭遇产能和技术上的考验。另一方面,一旦全部车企从此拒用高田气囊,高田公司很快便会宣布破产,召回维修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消费者将面临更大损失。因此,迫于现实,尽管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一些汽车制造商对高田发起诉讼,关系日趋紧张,但仍需高田方面紧急拿出可替换的配件,不得不与其继续签订合同。
不过,汽车制造商与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不能只维系于一个“利”字,出了事必须要“共责”才行。事实上,气囊事件发酵十几年,高田一直采取不承认、不解决、不改正的态度,正是背后有众多车企为其撑了腰、壮了胆。现在美国的律师看到这一点,将5家汽车制造商告上法庭,意图使其承担连带责任。做法不错,但力量显得单薄了一点。只有全球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都认识到车企的“共责”问题,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施加压力,触动其利益,才能点醒、点痛他们,真正践行高田曾经喊出的那句口号——“您的安全是我们必达的使命”。
日本汽车零件制造商高田公司日前在美国联邦法院正式认罪,承认隐匿了安全气囊存在致命隐患的缺陷,表示愿意承担高达10亿美元的罚款和赔偿金。
对于高田伏法,全球利益相关的消费者当然是乐意看到的,这么多年“一直未能确定”的一个安全隐患总算可以排除了。不过,由此案引发的担忧却并未完全化解。即使现在的高田公司彻底破产,只要与其存在利益关系的汽车生产企业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它们还会培养出另一个高田。或许,现在的零部件企业中仍然存在着有高田式安全隐患的企业,这谁也说不准。
这样的担忧当然是有理由的。在迈阿密一个单独的联邦法院,代表受害者和其家庭的律师们,起诉高田和本田、丰田、日产、福特、宝马5家汽车制造商。他们强调,有证据显示,这5家车企早就知悉高田安全气囊存在危险性及数据造假的情况,但多年来却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因其廉价,仍继续使用。
显然,律师们将这些汽车制造商视作了高田的帮凶。事实上,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要知道,高田气囊出事并非是从近两年才开始的,早在2000年时就有问题出现,但由于调查手段落后,事件没有得到重视。之后陆陆续续总有安全事件发生,相关汽车企业也不断实施召回。其间即使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曾进行调查,证实高田安全气囊存在隐患,但高田方面拒不承认。直到2014年7月一名马来西亚男子驾驶本田锋范出车祸死亡,确认与高田气囊有关,才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各车企扩大召回范围和规模。
按说高田气囊不断出问题,车企们一再因此召回,早该弃用高田换用别家产品了,可令人疑惑的是,事到如今,众车企对高田一直态度暧昧,除菲亚特克莱斯勒正式宣布弃用高田气囊,其他车企均未表示与高田划清界限,日本车企更是对弃用高田闭口不谈。难道高田之外就没有别的选择?当然不是。全球气囊生产厂商多得是,像奥托立夫、天合、丰田合成、百利得等,都很有名。其中以奥托立夫为最大,它一家就占全球产量的一半左右。从市场份额看,高田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达到30%的样子。但在日本,高田一家独大,配套客户几乎包含所有日系车企。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整车厂家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都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这种多品牌集体采购的形式,可以为车企节省很大精力和成本,从而创造更大的利润。高田气囊在日本本土是最大的气囊供应商,这也造成了一旦出现问题,全部日系车企一起跟着背黑锅的现象。虽然包括丰田、本田、日产、斯巴鲁在内的一众企业均表示承认高田气囊存在隐患,但短期之内仍做不到完全弃用高田而转用其他品牌的产品。一方面,由于现有车型在设计之初便预定了高田气囊,技术环节上要与之匹配。一旦放弃高田选择其他气囊生产企业,必将面临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从而遭遇产能和技术上的考验。另一方面,一旦全部车企从此拒用高田气囊,高田公司很快便会宣布破产,召回维修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消费者将面临更大损失。因此,迫于现实,尽管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一些汽车制造商对高田发起诉讼,关系日趋紧张,但仍需高田方面紧急拿出可替换的配件,不得不与其继续签订合同。
不过,汽车制造商与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不能只维系于一个“利”字,出了事必须要“共责”才行。事实上,气囊事件发酵十几年,高田一直采取不承认、不解决、不改正的态度,正是背后有众多车企为其撑了腰、壮了胆。现在美国的律师看到这一点,将5家汽车制造商告上法庭,意图使其承担连带责任。做法不错,但力量显得单薄了一点。只有全球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都认识到车企的“共责”问题,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施加压力,触动其利益,才能点醒、点痛他们,真正践行高田曾经喊出的那句口号——“您的安全是我们必达的使命”。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