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
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共召回1130多万辆缺陷汽车,首次在一年内突破千万辆。对于这个数字,若问:多乎哉?回答是:不多也!一方面,相对于去年我国市场2800多万辆的销量,及当前我国2亿多辆的保有量,一年召回这些车,其占比并不大;另一方面,相比去年美国5300多万辆的召回数量,我国发生的召回数量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基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的逻辑,我国去年召回汽车远不如美国多,是否就意味着美国的车不如我们好?答案也是否定的。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汽车产品召回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所谓汽车产品召回就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进行的消除其产品缺陷的过程。我们知道,汽车产品是由上万个零部件构成的,十分复杂,即使再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属于设计缺陷,生产过程难以发觉。所以,当汽车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一但某些问题集中呈现出来,并被确定为“产品缺陷”,汽车生产厂商就会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召回,以此作为一种“补偿机制”。
由此可以看出,召回实际上是企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意味着质量缺陷的确认和纠正意愿,是带有积极属性的企业行为。当然,这种做法具有积极意义,并不等于说,召回越频繁,说明企业对消费者越负责。召回是否真正体现出社会正价值,还要根据召回发生的具体原因及召回过程和善后处理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若以中国传统儒学价值观视之,召回属于“知耻近乎勇”的行为。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毕竟是有耻之事,但能够认识到问题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这种“知耻”的行为所能产生的正向社会价值,要远大于产品缺陷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正是理解了召回是一种“近乎勇”的向善行为,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召回早已司空见惯,车企能够平常行之,消费者也能宽容待之。
不过,观照中国汽车市场现状,从车企到消费者,似乎还有对召回的误读,过于强调“耻”,因而在“知”上也缺乏足够的勇气。远低于美国的召回数量,而且有近八成的召回是在质检总局约谈督促之下完成,这足以说明整体情况。若单拎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召回数据,就更能看出问题:2016年,自主品牌车企召回车辆14.22万辆,仅占召回总量的1.26%。而当年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突破了1000辆,这样一对比,更凸显自主品牌在召回问题上的“失勇”。
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与国内一些消费者依然把召回与“产品质量不佳”联系起来的认识误区相关。这影响了车企的召回积极性。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观。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消费者也在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世界各大主流汽车厂商在中国不断进行召回,频次之多,数量之大,让他们对召回不再惊讶,逐渐习惯,也开始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车企有担心可以理解,但眼光放不长远,看不到进步的趋势,把自己该有而未施行为的责任推给消费者,这不仅不是“知耻”,某种意义上就有些无耻了。说白了,“羞于”或“害怕”召回,反映了自主品牌车企内心深处的恐惧,这种恐惧其实就是对于自身产品力和品牌力的不自信。
现在汽车界已经普遍认同,合理的召回是车企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且在培养消费者品牌信任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明白“知耻近乎勇”的道理,正视召回、勇于召回,建立符合国情和企业发展阶段水平的主动召回机制,已是必行之举。再误读、逃避,恐怕就要被消费者鄙视、被市场抛弃了。
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共召回1130多万辆缺陷汽车,首次在一年内突破千万辆。对于这个数字,若问:多乎哉?回答是:不多也!一方面,相对于去年我国市场2800多万辆的销量,及当前我国2亿多辆的保有量,一年召回这些车,其占比并不大;另一方面,相比去年美国5300多万辆的召回数量,我国发生的召回数量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基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的逻辑,我国去年召回汽车远不如美国多,是否就意味着美国的车不如我们好?答案也是否定的。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汽车产品召回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所谓汽车产品召回就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进行的消除其产品缺陷的过程。我们知道,汽车产品是由上万个零部件构成的,十分复杂,即使再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属于设计缺陷,生产过程难以发觉。所以,当汽车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一但某些问题集中呈现出来,并被确定为“产品缺陷”,汽车生产厂商就会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召回,以此作为一种“补偿机制”。
由此可以看出,召回实际上是企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意味着质量缺陷的确认和纠正意愿,是带有积极属性的企业行为。当然,这种做法具有积极意义,并不等于说,召回越频繁,说明企业对消费者越负责。召回是否真正体现出社会正价值,还要根据召回发生的具体原因及召回过程和善后处理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若以中国传统儒学价值观视之,召回属于“知耻近乎勇”的行为。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毕竟是有耻之事,但能够认识到问题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这种“知耻”的行为所能产生的正向社会价值,要远大于产品缺陷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正是理解了召回是一种“近乎勇”的向善行为,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召回早已司空见惯,车企能够平常行之,消费者也能宽容待之。
不过,观照中国汽车市场现状,从车企到消费者,似乎还有对召回的误读,过于强调“耻”,因而在“知”上也缺乏足够的勇气。远低于美国的召回数量,而且有近八成的召回是在质检总局约谈督促之下完成,这足以说明整体情况。若单拎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召回数据,就更能看出问题:2016年,自主品牌车企召回车辆14.22万辆,仅占召回总量的1.26%。而当年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突破了1000辆,这样一对比,更凸显自主品牌在召回问题上的“失勇”。
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与国内一些消费者依然把召回与“产品质量不佳”联系起来的认识误区相关。这影响了车企的召回积极性。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观。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消费者也在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世界各大主流汽车厂商在中国不断进行召回,频次之多,数量之大,让他们对召回不再惊讶,逐渐习惯,也开始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车企有担心可以理解,但眼光放不长远,看不到进步的趋势,把自己该有而未施行为的责任推给消费者,这不仅不是“知耻”,某种意义上就有些无耻了。说白了,“羞于”或“害怕”召回,反映了自主品牌车企内心深处的恐惧,这种恐惧其实就是对于自身产品力和品牌力的不自信。
现在汽车界已经普遍认同,合理的召回是车企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且在培养消费者品牌信任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明白“知耻近乎勇”的道理,正视召回、勇于召回,建立符合国情和企业发展阶段水平的主动召回机制,已是必行之举。再误读、逃避,恐怕就要被消费者鄙视、被市场抛弃了。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显示文胸安全性能较好(2024-03-11)
- 新能源车退役电池何处去?(2024-02-23)
- 福建开展现制现售咖啡比较试验:“单行线”“本来不该有•鲜果咖啡”含糖量名不副实(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