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应节涨价,这事怎么看?

2017年02月03日 08:57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02/03/content_80122.htm?div=-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种习俗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许多行业特别是服务业人员紧缺,引发一种市场现象:涨价。每年春节假期这几天,酒店、家政、洗车、理发、网约车等服务业商家纷纷涨价,从百分之几十到数倍不等,全看商家心情。今年春节前,海南三亚有关部门发布通知,要求酒店标准客房严格执行政府调控价,标间不得高于6000元/晚。这事引起网上一片吐槽,也触发人们对服务业应节涨价问题的讨论。

面对应节涨价这事,消费者当然是不高兴了。不高兴归不高兴,除了网上吐个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些消费者选择自己解决问题,而有些项目实在是“力有不逮,术有不及”,就只好任人高价狠宰了。

不过,商家即使承认高价,也不一定认同“狠宰”一说。以洗车为例,平时一般二三十元洗一次,春节期间猛涨到100元,翻了数倍。可在商家看来,这体现的不是“狠”,而是无奈之“恨”——年假时许多洗车店都关门大吉,而自家坚持开门营业,虽说客源增加,但经营成本却提高了。一方面,这期间其他行业的涨价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洗车经营,推高洗车费;另一方面,很多洗车工都回家过年了,自家要留人、要运转就得给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而且,国家也有规定,节假日加班要领双倍或3倍薪水。成本提高了这么多,总不能全都由店家自己埋单吧。消费者享受到了春节期间的稀缺服务,就该承担它的稀缺价,这事没毛病。

事实上,春节期间物价部门也会接到许多关于涨价问题的投诉,但他们的回应多是“服务行业实行市场调节价,节假日期间因人工成本等增加而提价,只要涨幅在合理范围,并明码标价或者事先告知,物价部门一般不会干涉”。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像洗车、理发、餐饮等领域一般不会出现市场垄断,属于完全竞争状态,因此不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市场调节的服务业,节假日期间有一定幅度的涨价,是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的结果,具有自身的合理性。

当然,物价部门所谓“一般不会干涉”,并非是完全不管,采取放任态度。按一位学者的话说,是“宽容而非纵容”。讲宽容是要有幅度,不纵容是要有限度。涨两倍、3倍或许还算合理,但涨到4倍、5倍甚至更高,恐怕就不再合理而成了无理、歪理了。比如洗车,涨到100元还能理解,涨到200元就是打劫。我国《价格法》等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显然,漫天要价是法律所禁止的,而春节期间一些服务行业涨价过高,已经涉嫌违法。

像三亚有关部门那样规定标间最高定价就能管住乱涨价吗?恐怕够呛。因为这种“政府指导价”本身就有保护商家利益的嫌疑,况且这样做也缺乏合法性,引发民众吐槽指责就是必然的了。目前的问题在于,虽然法律规定经营者不得违反规定牟取暴利,但由于缺少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在监管实践中也找不到判断是否暴利的标准,这就让治理乱涨价处于尴尬之中。看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规定价格向上浮动的比例或设置最高限额对乱涨价现象进行细化规制,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商家而言,虽说“法无禁止皆可为”,但应节涨价这事还是别太任性。涨,得一时之利,不涨,虽吃一时之亏,却扩大了销售规模,薄利多销,效益自然也就提升了。更要紧的是,这样做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而消费者的回报,就是通过口碑给予商家未来发展更多的机会。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