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让人烦的“卡泛滥”

2017年02月21日 09:23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7-02/21/content_81215.htm?div=-1

我们的钱包正在爆发“革命”——结果是钱包里纸币变少,而是被各种卡塞得满满当当,很多消费者都成了“卡奴”。最近一家公司的白领们闲暇时举行“斗卡”:比比谁的钱包里卡最多。结果一位女孩以拥有35张卡夺冠。她总共有3张银行借记卡、4张信用卡、两张美容卡、1张洗车卡、一张医保卡,其余的都是唱歌、影院、餐馆、超市的各种消费卡。由于钱包“严重超载”,只好专门买了个卡片本。

商家为何热衷发卡呢?以餐饮行业为例,以前发卡的主要是一些高档餐厅,但现在发现,连一些街边的小馆子也加入进来,而且都是打着“贵宾卡”“VIP”等名号。很多时候商家发卡只是个噱头,主要目的还是拉拢客户,通过发卡的方式,给予以一定的优惠,把尽可能多的客户拢到身边,建立自己稳定的客户群。有的商家发卡,则是为了充足自己的现金流。比如超市和美容店,需要很大的现金流。吸引消费者购卡,可以达到先把钱拿过来用的目的,等于控制了主动权。如此说来,很多卡并非为了方便客户,而是相当于市场上的“鱼饵”。

很明显,那些金灿灿、明晃晃的“鱼饵”,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不少麻烦。比方说,社会上有一种会“失踪”的卡。几年前,某市一家大型健身中心引起不小的轰动,“肇事者”就是贵宾卡。当时这家健身中心突然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原来老板由于资金链断裂撒丫子了。这可苦了在这家健身中心办了“年卡”的市民。据了解,该健身中心的年卡费用在2000元左右,一些市民办理之后,只消费过几次便遭遇此变故,几千元费用打了水漂儿。事实上,类似情况在健身中心、美容理发店等行业里常会发生。维权部门为此提醒公众:一是在办理预付卡时要货比三家,尽量选择信誉度高、规模较大的商家。二要清楚了解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期限、功能、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条款。要特别关注商家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约定,并确认是否允许中途退款。三是一次性存入金额不宜太大,尽量选择时限较短的月卡、季度卡。此外,还有一种会“砍价”的卡。以前洗车都是刷一次卡,而逢年过节时却要刷两次卡——面对委屈的车主,洗车店老板却表示,每到年底洗车费都会成倍增长,等到了腊月廿八,洗车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会员卡就“临时作废”了,他们只收现金。这几乎成了惯例——每当节假日临近,零售、餐饮、旅游、美容美发等行业都迎来消费高峰。但是,或许,由于“消费卡”引起的纠纷并不是多大的事儿,标的额也不大,但却会影响人们过年的心情。而那些标的额很大的消费纠纷,则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现实中还有会撒谎的卡、泄密的卡……说来说去,让一张卡“卡”住快乐心情的滋味,实在让人不舒服。

如果任凭“卡泛滥”,市场秩序必定受到干扰。因而,监管部门要负起责任,建立起严格的办卡制度,制定相关细则,不能允许商家一拍脑袋就办卡。专家指出,有无会员卡的区别一定要明确,要让顾客切实感受到优惠和特权。而具备一定规模的商家,可通过对顾客消费信息的筛选和分类,针对需求进行精准的消息发送。但要避免演化成信息轰炸,避免引起反感。要知道,只要顾客一烦,卡就等于失效了。消费者应自觉抵制诱惑,只保留那些利用率和信誉度高的卡,对其他的敬而远之或嗤之以鼻。卡少了烦恼就少了。如果钱包得到“减负”,它肯定会更好地为主人服务。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