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背后的深层问题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公开表示,将推出着眼培育更多“北京工匠”的人才新政,不仅创新技能人才工资提升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技能人才试行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还开出落户北京的优惠条件。且不管基于复杂历史背景留存的户籍制度本身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仅就北京户口的现实金贵性而言,北京市政府方面将其与技能人才绑定,可谓是下了大本钱,而这对于技能人才而言,无疑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不只是北京,全国其他地方也都在出台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创新技能型人才。为了能够抢到优质人才,各地也都开出非常优厚的条件。有媒体描述称,当下技能人才稀缺,不少地方出现了人才争夺战的趋势。各地争夺技能型人才,反映社会对这类人才越来越重视,是好事,但技能人才稀缺的现实却也说明,我国目前对此类人才的培育还存在短板,而人才储备不足,也暴露出一些深层社会问题。
技能型人才稀缺,对企业发展影响非常大,这也正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羁绊。不久前在参加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座谈会时,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表示,培养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认为,我国企业发展正面临“缺匠”之痛,目前真正具有承载新时期制造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较少,“大国工匠”的缺失导致项目实施成功率较低。
“缺匠”之痛,这绝非一家企业的感受,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应该都有同感。英才网联旗下制造业人才网招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制造行业的人才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期上涨10.8%。制造业人才需求上涨,这既是一种大趋势,但也正反映出当下该领域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
导致制造业人才缺口的原因,除了中国制造发展的客观需求增长之外,更多还是来自人为(或者说主观)层面。有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也被带“快”了,其中一个典型的负面表现就是人往赚钱快的领域涌,贸易、金融等行业人满为患,而制造业却吸引力下滑。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不断转型、解体,使制造业人才问题更加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形成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偏差,人们普遍有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十九大党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对此感触颇深,他曾做过一项涉及17个省区市40多家企业2000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9成多的受访者认为工人地位待遇不高。
如果制造业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低,人才成长环境不好,流失严重,那么中国制造业就无法完成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就会失去发展潜力。正是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国政府才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其两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一个前提性的工作就是提高工匠(即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
有学者分析认为,从经济维度看,我们现在正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如果没有一大批成熟的工匠作支撑,是很难收到成效的。而要想培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匠人才,则必须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不断提升其地位。如果那些在各自领域精耕已经走到极高位置的工匠们,没有收到合理的社会回报,他们始终“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显然不利于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
应该怎样导向?李克强总理曾向国内一些企业家讲述他在国外考察时的一段经历——在欧洲一家工厂看到一位技术工人浇筑的镁条非常精细,总理感叹:“机器都没他做得好!”跟随考察的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总理:“这是企业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工,拿的工资和企业总经理一样高。”讲完故事总理说:“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励。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这样的格局和气魄?”
总理的这一问正点中了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痛处。解决技能型人才缺失问题,关键还得看企业舍不舍得下本钱。要知道,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当然,不仅企业,整个社会都要崇尚工匠精神,特别是尊崇工匠职业,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吸引工匠人才、激励工匠人才的分配方式,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创造环境,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公开表示,将推出着眼培育更多“北京工匠”的人才新政,不仅创新技能人才工资提升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技能人才试行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还开出落户北京的优惠条件。且不管基于复杂历史背景留存的户籍制度本身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仅就北京户口的现实金贵性而言,北京市政府方面将其与技能人才绑定,可谓是下了大本钱,而这对于技能人才而言,无疑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不只是北京,全国其他地方也都在出台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创新技能型人才。为了能够抢到优质人才,各地也都开出非常优厚的条件。有媒体描述称,当下技能人才稀缺,不少地方出现了人才争夺战的趋势。各地争夺技能型人才,反映社会对这类人才越来越重视,是好事,但技能人才稀缺的现实却也说明,我国目前对此类人才的培育还存在短板,而人才储备不足,也暴露出一些深层社会问题。
技能型人才稀缺,对企业发展影响非常大,这也正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羁绊。不久前在参加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座谈会时,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表示,培养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他认为,我国企业发展正面临“缺匠”之痛,目前真正具有承载新时期制造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较少,“大国工匠”的缺失导致项目实施成功率较低。
“缺匠”之痛,这绝非一家企业的感受,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应该都有同感。英才网联旗下制造业人才网招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制造行业的人才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期上涨10.8%。制造业人才需求上涨,这既是一种大趋势,但也正反映出当下该领域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
导致制造业人才缺口的原因,除了中国制造发展的客观需求增长之外,更多还是来自人为(或者说主观)层面。有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也被带“快”了,其中一个典型的负面表现就是人往赚钱快的领域涌,贸易、金融等行业人满为患,而制造业却吸引力下滑。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不断转型、解体,使制造业人才问题更加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形成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偏差,人们普遍有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十九大党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对此感触颇深,他曾做过一项涉及17个省区市40多家企业2000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9成多的受访者认为工人地位待遇不高。
如果制造业人才发展渠道窄、待遇低,人才成长环境不好,流失严重,那么中国制造业就无法完成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就会失去发展潜力。正是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国政府才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其两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一个前提性的工作就是提高工匠(即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
有学者分析认为,从经济维度看,我们现在正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如果没有一大批成熟的工匠作支撑,是很难收到成效的。而要想培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匠人才,则必须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不断提升其地位。如果那些在各自领域精耕已经走到极高位置的工匠们,没有收到合理的社会回报,他们始终“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显然不利于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
应该怎样导向?李克强总理曾向国内一些企业家讲述他在国外考察时的一段经历——在欧洲一家工厂看到一位技术工人浇筑的镁条非常精细,总理感叹:“机器都没他做得好!”跟随考察的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总理:“这是企业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工,拿的工资和企业总经理一样高。”讲完故事总理说:“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励。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这样的格局和气魄?”
总理的这一问正点中了许多制造业企业的痛处。解决技能型人才缺失问题,关键还得看企业舍不舍得下本钱。要知道,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当然,不仅企业,整个社会都要崇尚工匠精神,特别是尊崇工匠职业,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吸引工匠人才、激励工匠人才的分配方式,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创造环境,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