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对手仍不容小觑
11月14日,中国海信集团与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达成协议,前者以12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98亿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的股权。转让完成后,海信集团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暂时不含欧洲、东南亚等地区)。这一收购事件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不少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联想此前多家日本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变卖资产乃至退市等问题,再发日本品牌衰落、日本制造式微,中国制造实现赶超之类论调。这种看法是表面化的,也是片面的。
其实,仅看东芝,即使如今它已经到了变卖资产的地步,也不表明其在市场上就完成不行了,失去了话语权。要知道,作为一家拥有142年发展历史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东芝从模拟时代到显像管时代,再到液晶时代,在显示技术领域一直引领着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直到2010年,东芝液晶电视年产量都在千万台以上,位居全球市场前位。
然而,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强烈地震,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这让几年前才刚刚花费54亿美元重金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开始涉足核电领域的东芝遭受重创。这一年,日本政府关停了所有核电站。接下来的几年,东芝受核电业务拖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亏损达到44亿美元,而2016年资不抵债额更是高达近50亿美元。更严重的问题是,即将在2018年3月底结束的2017财年内,东芝必须实现扭亏,否则就要被东京证交所强制退市。为了活下去,东芝只得变卖资产,不久前将其半导体芯片业务以18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一个美国财团。由于交易金额太大,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完成交割,同时也因为东芝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0%,受日本及国际《反垄断法》审查的影响,市场普遍认为出售根本无法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因此,东芝还得尽快抛售其他资产。而现在把百年历史的电视业务卖给海信,就是断臂自救之举。
显然,东芝虽说陷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但这并非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更多是运气太差,赶上天灾。考虑到东芝方面只是出售了其电视业务的部分股权和一定年限的品牌使用权,这也说明它对这块业务还是不舍的,留有将来再收回的念想。基于此,这部分业务当然就不是不良资产,而是非常好的优质资产,海信以不到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入手,应该说是捡了个漏儿。海信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收购东芝电视,是因为它在图像处理、画质芯片、音响等多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海信可以借以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在剥离了电视业务之后,东芝表示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能源、电子元器件、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解决方案、社会基础建设等领域。这种转向与许多日本制造企业的选择一致。这也表明,学界观察到日本制造从TOC(to customer,即产品专注消费者端)整机消费领域退出后,转向上游TOB(to business,即产品面向企业)环节、专攻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认为这是一种战略撤退和转移,该判断相当准确,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也具有警醒意味。因为这种转向更贴合日本企业的强项,而且这一领域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和利润最丰厚的部分,而崛起的中国企业恰恰在技术研发体系方面与之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企业在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确有衰弱迹象,整个日本制造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弱。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日本这个对手仍不容小觑,千万不要被一些媒体“日本制造衰退”“被中国制造超越”的不实判断误导,否则就会出现方向性误判和战略性错误。事实上,中国制造也面临严峻的现实,原来中低端行业的红利逐步消逝,自家曾经的优势也正在丧失,向中高端领域转型升级已迫在眉捷。
11月14日,中国海信集团与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达成协议,前者以12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98亿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的股权。转让完成后,海信集团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暂时不含欧洲、东南亚等地区)。这一收购事件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不少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联想此前多家日本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变卖资产乃至退市等问题,再发日本品牌衰落、日本制造式微,中国制造实现赶超之类论调。这种看法是表面化的,也是片面的。
其实,仅看东芝,即使如今它已经到了变卖资产的地步,也不表明其在市场上就完成不行了,失去了话语权。要知道,作为一家拥有142年发展历史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东芝从模拟时代到显像管时代,再到液晶时代,在显示技术领域一直引领着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直到2010年,东芝液晶电视年产量都在千万台以上,位居全球市场前位。
然而,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强烈地震,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这让几年前才刚刚花费54亿美元重金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开始涉足核电领域的东芝遭受重创。这一年,日本政府关停了所有核电站。接下来的几年,东芝受核电业务拖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亏损达到44亿美元,而2016年资不抵债额更是高达近50亿美元。更严重的问题是,即将在2018年3月底结束的2017财年内,东芝必须实现扭亏,否则就要被东京证交所强制退市。为了活下去,东芝只得变卖资产,不久前将其半导体芯片业务以18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一个美国财团。由于交易金额太大,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完成交割,同时也因为东芝半导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0%,受日本及国际《反垄断法》审查的影响,市场普遍认为出售根本无法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因此,东芝还得尽快抛售其他资产。而现在把百年历史的电视业务卖给海信,就是断臂自救之举。
显然,东芝虽说陷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但这并非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更多是运气太差,赶上天灾。考虑到东芝方面只是出售了其电视业务的部分股权和一定年限的品牌使用权,这也说明它对这块业务还是不舍的,留有将来再收回的念想。基于此,这部分业务当然就不是不良资产,而是非常好的优质资产,海信以不到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入手,应该说是捡了个漏儿。海信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收购东芝电视,是因为它在图像处理、画质芯片、音响等多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海信可以借以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在剥离了电视业务之后,东芝表示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能源、电子元器件、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解决方案、社会基础建设等领域。这种转向与许多日本制造企业的选择一致。这也表明,学界观察到日本制造从TOC(to customer,即产品专注消费者端)整机消费领域退出后,转向上游TOB(to business,即产品面向企业)环节、专攻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认为这是一种战略撤退和转移,该判断相当准确,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也具有警醒意味。因为这种转向更贴合日本企业的强项,而且这一领域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和利润最丰厚的部分,而崛起的中国企业恰恰在技术研发体系方面与之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企业在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确有衰弱迹象,整个日本制造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弱。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日本这个对手仍不容小觑,千万不要被一些媒体“日本制造衰退”“被中国制造超越”的不实判断误导,否则就会出现方向性误判和战略性错误。事实上,中国制造也面临严峻的现实,原来中低端行业的红利逐步消逝,自家曾经的优势也正在丧失,向中高端领域转型升级已迫在眉捷。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