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审慎监管新产业新业态

2017年01月24日 09:58 信息来源: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01/24/content_3874209.htm

2017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一份文件,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国务院下发给各部门的“督战书”。在提及如何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时,李克强明确要求各部门负责人,要适应新动能加速成长的需要,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采取既具弹性又有规范的管理措施。

作为互联网思维下的新产业新业态,网约车恐怕更是属于需培育壮大的新实体。对于这样的产业,“审慎监管”,意味着监管必须要有规范,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度。要监管,但不能管死。笔者以为,这意味着一方面公权对新产业新业态的监管之手不要伸得太长、伸得太过,要有分寸感、包容度;另一方面监管的本意在于服务,而不是权力的“炫技”。

以网约车行业为例,这两年的地方监管似乎距离“审慎”还略有差距。过去的2016年,网约车江湖风生水起: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神州专车挂牌新三板……但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42个城市正式发布了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140余个城市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纵观这些落地或半落地的属地新政,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大概就是“严”字。如果非要说得再细致些,那就是地方网约车新政或监管实践中——严肃有余、审慎不足,管制有余、服务不足。追根溯源,用“督战书”的逻辑来推理,大概还是因为没有真正将网约车等新经济形态置于客观公正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考量。

政策的稳定性是个相对概念,而市场的灵活性却是绝对的。要切实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不能对旧形态旧产业太“恋战”,更不能囿于既有利益掣肘而“心太软”。“审慎监管”网约车等新产业新业态,这是提档升级的关键,亦是裨益民生的实举。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