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珠笔头摘掉“洋帽子”的冷思考
小小圆珠笔头,终于能贴上“中国制造”,这值得高兴。
此前,李克强总理曾透露,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消息一出,国内企业纷纷“尴尬”,如今,这块“硬骨头”被太钢集团啃下,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小笔头带来大尴尬
小笔头,难倒3000多家制笔企业,每年中国400多亿支圆珠笔,笔头都依靠进口。
笔头难在何处?
原来,笔头和墨水是圆珠笔的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我国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供出口。但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传统工艺需要分开进行处理加工。”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曾提到,为了满足出口需求,国内制笔企业开始大量采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一体化生产设备,以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据介绍,国外生产设备对原材料的要求相对更高,国产不锈钢线材无法适用,必须从日本进口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与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从而形成了我国当前圆珠笔产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设备却大量依靠进口的“尴尬”局面。
不仅如此,圆珠笔头的生产对加工的精度、材料选择都有很高要求。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一旦有小小的偏差就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据统计,目前全国3000余家制笔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仅有250余家。制笔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我们国家能自己造出宇宙飞船、原子弹,为什么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的“球珠”,钢材却要长期依赖进口?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有多难,而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研究。
圆珠笔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墨水研制需要化工业支持,生产设备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能力,特殊钢材则取决于国家钢铁产业的科技水平。
“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陈三元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
笔头是怎样“炼成”的?
为了攻破圆珠笔头这一难题,我国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5年间,太钢集团终于研制成功。
“笔头的关键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是在两个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陈三元说,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小小“笔尖”考验着中国制造。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王辉绵说,因为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可借鉴的资料,都是从一个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这个次数没法统计了。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和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经过5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
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地写上“中国制造”了。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出现断线情况,这已经是对这一产品的第六轮测试。目前,一些笔头企业已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圆珠笔尖的成功制造反映的是工匠理念,我们切勿小看圆珠笔尖,它的加工程序之繁琐,所需技巧之精密,是一般加工制造业难以比拟的,更非普通工匠力所能及。过去,我们的企业虽然也能制造出笔头,但由于不锈钢材质低劣,切削工艺不精,自主开发的产品鲜能获得市场青睐,直至今日,随着国内制造企业的人才规模日益壮大、技能水平与日提升、工匠精神被不断挖掘,小小圆珠笔尖才得以在精雕细琢中面世。
我们可以把国产圆珠笔头的出世当成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剂强心针,但还不能太过乐观,因为在专业细分和全球生产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老是步别人后尘,花费巨大精力和资金研发别人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
国产圆珠笔的问世,更多的社会价值是激励国产制造业能够在“工匠”精神指引下,让日常民生用品能更精致,更耐用。
●延伸阅读
还有哪些核心技术亟待公关
除了圆珠笔头,有哪些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掌握?
跑鞋减震系统
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了专业跑鞋市场,而这些品牌也确实掌握着一些国产品牌所没有的核心技术。以中底减震技术来说,这是决定一双运动跑鞋好坏的关键。专业的跑鞋品牌SAUCONY拥有的GRID减震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惟一能够同时提供缓震和稳定功能的中底技术系统,它可以提高运动鞋的稳定与缓震性能。而目前国产品牌还没有突破这一核心技术。
手机系统(安卓、IOS)
上述这两大手机系统,目前核心技术开发都属于国外,其中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成立的OpenHandsetAliance(OHA,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持续领导与开发,而IOS系统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专用于系列苹果品牌。
数控机床
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化问题一直扼制着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数控机床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所需要的80%高端数控机床要从国外进口。
医疗设备(CT)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国产医疗设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
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
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方面一直很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日本、欧美等国家,我们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差距还很明显。
小小圆珠笔头,终于能贴上“中国制造”,这值得高兴。
此前,李克强总理曾透露,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消息一出,国内企业纷纷“尴尬”,如今,这块“硬骨头”被太钢集团啃下,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小笔头带来大尴尬
小笔头,难倒3000多家制笔企业,每年中国400多亿支圆珠笔,笔头都依靠进口。
笔头难在何处?
原来,笔头和墨水是圆珠笔的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我国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供出口。但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传统工艺需要分开进行处理加工。”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曾提到,为了满足出口需求,国内制笔企业开始大量采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一体化生产设备,以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据介绍,国外生产设备对原材料的要求相对更高,国产不锈钢线材无法适用,必须从日本进口易切削不锈钢线材,与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从而形成了我国当前圆珠笔产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设备却大量依靠进口的“尴尬”局面。
不仅如此,圆珠笔头的生产对加工的精度、材料选择都有很高要求。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一旦有小小的偏差就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
据统计,目前全国3000余家制笔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仅有250余家。制笔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我们国家能自己造出宇宙飞船、原子弹,为什么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的“球珠”,钢材却要长期依赖进口?不是因为这个技术有多难,而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研究。
圆珠笔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墨水研制需要化工业支持,生产设备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能力,特殊钢材则取决于国家钢铁产业的科技水平。
“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陈三元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
笔头是怎样“炼成”的?
为了攻破圆珠笔头这一难题,我国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5年间,太钢集团终于研制成功。
“笔头的关键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是在两个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陈三元说,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小小“笔尖”考验着中国制造。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王辉绵说,因为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可借鉴的资料,都是从一个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这个次数没法统计了。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和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经过5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
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地写上“中国制造”了。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出现断线情况,这已经是对这一产品的第六轮测试。目前,一些笔头企业已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圆珠笔尖的成功制造反映的是工匠理念,我们切勿小看圆珠笔尖,它的加工程序之繁琐,所需技巧之精密,是一般加工制造业难以比拟的,更非普通工匠力所能及。过去,我们的企业虽然也能制造出笔头,但由于不锈钢材质低劣,切削工艺不精,自主开发的产品鲜能获得市场青睐,直至今日,随着国内制造企业的人才规模日益壮大、技能水平与日提升、工匠精神被不断挖掘,小小圆珠笔尖才得以在精雕细琢中面世。
我们可以把国产圆珠笔头的出世当成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剂强心针,但还不能太过乐观,因为在专业细分和全球生产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老是步别人后尘,花费巨大精力和资金研发别人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
国产圆珠笔的问世,更多的社会价值是激励国产制造业能够在“工匠”精神指引下,让日常民生用品能更精致,更耐用。
●延伸阅读
还有哪些核心技术亟待公关
除了圆珠笔头,有哪些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掌握?
跑鞋减震系统
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了专业跑鞋市场,而这些品牌也确实掌握着一些国产品牌所没有的核心技术。以中底减震技术来说,这是决定一双运动跑鞋好坏的关键。专业的跑鞋品牌SAUCONY拥有的GRID减震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惟一能够同时提供缓震和稳定功能的中底技术系统,它可以提高运动鞋的稳定与缓震性能。而目前国产品牌还没有突破这一核心技术。
手机系统(安卓、IOS)
上述这两大手机系统,目前核心技术开发都属于国外,其中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成立的OpenHandsetAliance(OHA,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持续领导与开发,而IOS系统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专用于系列苹果品牌。
数控机床
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化问题一直扼制着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数控机床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所需要的80%高端数控机床要从国外进口。
医疗设备(CT)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国产医疗设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
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
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方面一直很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日本、欧美等国家,我们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差距还很明显。
- 警惕网红产品裹挟青少年(2024-10-29)
- 福建省消委会开展灭蚊灯比较试验 木之林、澳柯玛等15款样品蚊虫捕杀率较低(2024-10-25)
- 眼部按摩仪效果到底怎么样?浙江省消保委发布眼部按摩仪比较试验结果(2024-09-25)
- 遇台风列车停运、车祸受伤没去成演唱会,猫眼平台不退费合理吗?(2024-08-21)
- 消费者不该成为网络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