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只有企业用心才能赢得消费信心

2016年12月12日 09:29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6-12/12/content_77016.htm?div=-1

前不久,在中国婴幼儿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婴幼儿奶粉高峰论坛上,蒙牛乳业副总裁李东明如是感慨:“2014年和2015年是本土乳业品牌大溃败的两年。这两年本土品牌经历价格战以及受进口奶粉的冲击,市场份额下降了10%。”今年3月,国家出台“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算是政策利好,“但到底如何执行还不清楚,有可能要再受煎熬。”

李东明使用“煎熬”这个词,虽满含无奈,却十分准确。而他所谓的本土乳业品牌“大溃败”,却并非只是近两年才有的事。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前,进口奶粉在中国一线城市市场份额仅为20%,随后的几年里,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路上涨,一度达到75%。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乳业市场的规范管理,本土乳企也下大力气提升产品品质,国产奶粉份额开始逐渐回归,目前差不多达到进口和国产各半的情形,但消费者的信心仍显不足。而消费者信心不足,才是对本土乳企最大的煎熬。

事实上,政府方面出台政策加强对乳业市场监管,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振消费信心。我们从“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可以看出这一点。新政关于婴幼儿配方乳产品配方注册管理,覆盖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研发、生产、申请注册、功能声称、标签标识、说明书、监督等诸多方面,参照了药品的安全监管措施。业内人士认为,该新政主要是针对奶粉产品配方多、配方乱及市场上虚假或夸大的功能声称而提出的相应措施。显然,政策之严是针对市场之乱而来的。而乳业市场仍有诸多乱象,恰是影响消费者信心建立的最大障碍。

按说新政实施,企业应该积极应对,改正有违政策的地方,这才能赢得主动。然而,现实的状况是,许多乳企并没有展开行动。不知是像李东明说的“不清楚如何执行”,还是不愿执行,总之似乎都没有把新政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近日有业内人士做了一项调查,把一家婴童店的所有婴幼儿奶粉的标签标识都拍了照片,结果发现只有一家企业的标签标识基本合格。这些标签标识,按照以前的规定是没问题的,但新政实施后,其中的一些内容就涉嫌违规,必须要进行调整。

企业为什么表现消极?当然是出于利益考虑。新政对配方申请及数量进行了严格规定:同一企业申请注册两个以上同年龄段产品配方时,产品配方之间应当有明显差异,并经科学证实。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0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有近2000个配方,平均每个企业有20~30个配方,个别企业多达180多个。配方量大而杂,有销量策略原因,但根源还是利益驱使。一些乳企为了扩大销量,随意制定配方,且更换频繁,甚至“一张配方打天下”,这就伴生了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等问题。同时,为了追新求异,有的奶企违反科学原则修改配方,声称的特别功用也缺乏严谨的论证,这就容易埋下质量安全隐患。

显然,经过8年“煎熬”,许多乳企仍没有进行深刻反思,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歧途未返。说起来谁都知道,消费者信心不足是本土乳业崛起的最大瓶颈,一旦要付出巨大代价去做,一些企业就退缩了。所谓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企业不用心,不在品质、技术、服务上下功夫,怎么可能让消费者放心、赢得他们的信心?

当前众多中国乳企已经具备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一流的生产工艺、高质量的原料奶生产条件,可谓万事俱备,只欠消费信心了。怎么办?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乳企必须负起责任,勇敢担当,通过改革创新,提升科技水平,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以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的心。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