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乌龙限号踢出“权威”皮球

2013年12月25日 10:43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3/1225/524026.html

12月22日晚,天津市环保部门发布预警提示22日—25日天津将出现重污染天气,并发布Ⅲ级 (黄色)重污染天气预警,同时附有长微博明确提出从23日零时起按照日期末尾数确定限行尾号。随后,有关政务微博纷纷转发,引来不少质疑连夜通知限行的网民吐槽。但仅仅几小时后,天津交管部门却宣布通知晚了暂不执行 (据12月23日新华网报道)。

围绕着防霾和治堵,最近天津似乎多了些“突然”新闻。悄悄地,天津于12月15日下午临时突击,成为继北上广黔之后,第五个实施机动车限牌的城市。而一波未平,现在又传出了突然限号跟着却被宣称执行不了的乌龙事件。前者姑且不议,但后者踢出的“权威皮球”,显然已令公众心有余悸。

环保部门按着气象数据发布预警提示,这自然可看作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应尽职责。但怎样发布、何时发布强制性的限行通知,却事关广大市民百姓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绝不是任何时间“一发了之”就算尽到了责任。譬如,有许多网友就此发问:这个时间发布通知,还有几个人上网啊?为什么不用手机短信通知呢?如果没看见,明天违章上路了,算谁的?想想也是,如果交警部门后来不作及时更正,那些稀里糊涂违章上路的被查车主,岂会不叫苦骂娘。

从天津的这桩“乌龙限号”事件来看,权威消息的“神仙打架”,就像一场毫不认真的比赛,被当作一只皮球似地踢来踢去。不能说限行通知必须由谁来发才属权威与正宗,而是讲,无论一些地方和城市采取什么样的发布流程,至少都得牢牢把握两点:一是这种权威性的消息只能出自一个平台、一张“嘴巴”;二是对于公众的执行限行,要留出合适的信息掌握与反应时间。若满足不了上述的起码条件,那么所谓的限行,有时就更像一种坑人的陷阱,与为民务实的服务理念背道而驰。

“乌龙限号”闹出的权威不威笑柄,倒也不必拿来嘲讽某个部门的“权欲膨胀”。有道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政府各个部门,尤其是那些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有关部门,其在每一次发布限行通知之前,就该多多站在市民的角度和立场,尽力做到相关信息的家喻户晓,努力防止和避免一些车主们掉入 “限行陷阱”。如果有了这种先虑和意识,明里暗里的“权威之争”便会淡看,主动积极的沟通协同方能重视。由此而论,“乌龙限号”面前,权威都是输家。

霾患逞凶,形势迫人。可以想见的是,类似行车限号这样的防霾治堵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只会有增无减。那么,作为公众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愿望,有关方面在行使公权、发布限令的同时,能不能多点体贴民生、少些各行其是,尤其是别闹“乌龙”,应该也不算是什么过高的期许与要求罢。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