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评论

中国消费者报:谁惯坏了国际名牌

2012年11月02日 09:40 信息来源:http://www.ccn.com.cn/news/xiaofeipinglun/2012/1102/448715.html

企业与人一样都有劣根性,中国的经商土壤让少数跨国公司的劣根性有了发育的养料。我们需要从消费心理、管理手段等方面检讨自己

国际名牌为何敢于在中国市场耍大牌?媒体通过对3332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4.7%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者崇洋心理惯坏了国际名牌”;73.8%的受访者认为“相关部门监管不力”;67.3%的受访者认为“国际名牌企业违法成本低”(据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信哉斯言,随着中国百姓钱袋子迅速丰盈,崇拜名牌的心理越发普遍,比如苹果手机成为年轻人普遍追逐的时尚,一位电信专家说,苹果敢于慢待中国消费者,“因为它仗着产品好,感觉可以有恃无恐”。再如中国照相机市场被尼康、佳能等洋品牌一统天下。

应承认某些国际品牌比国内同类型产品质量和款式要好、功能多,但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慢待。名牌企业和产品越是谦恭,售后服务越周到、完备,就越能赢得消费者青睐,难道国际名牌不懂得这个道理?况且这些跨国公司在本土严格守法经营,有着良好的信誉口碑,为何到中国时间长了,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变质变味,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缺斤少两,搞双重标准等,甚至学会了贿赂官员牟取非法利益,由良商变成恶商。

笔者以为,企业与人一样都有劣根性,或许中国的经商土壤让少数跨国公司的劣根性有了发育的养料。这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让其钻了空子。二是受国内不良商业风气的影响、污染变“黑”。三是执法部门不作为,对外商违规违法查处不力。四是消费者专业知识比较欠缺,维权意识不够。比如耐克鞋缺斤少两,如果不是被打假专业户识破,或许至今难被发现。五是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在一些地方,外商成了利税大户和吸纳就业的 “财神爷”,以种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对其违法侵权行为,当地政府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近些年国际名牌无视消费者权利引发的纠纷不少,但鲜见有受到处罚的。国际名牌的傲慢,某种意义上暴露了法律及管理的软肋,我们需要从消费心理、管理手段等方面检讨自己。调查显示,92.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能惯国际名牌耍大牌的坏毛病,这反映了民众要求严格管理跨国公司的心声。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法律;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我们欢迎外商来华兴业,但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豁免权。无论中企还是外企,都应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违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

北京处罚耐克带了好头,其实苹果在中国搞双重标准比耐克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消费者很生气、很纠结,又无可奈何。期待执法部门像罚耐克那样拿出勇气啃一啃店大欺人的苹果之流。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