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个成绩要收费 每天打卡增负担 信息捆绑隐患大 低质教育类App随“智慧校园”泛滥成灾
查课表、看作业、查成绩、接收学校通知……近年来,随着各地“智慧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教育类App成为家长手机中的必备软件。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虽然不强制家长下载,App却是获取校园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各学校使用的App不同,有的向家长免费开放各项功能,有的却要求家长交月费、年费才能使用,还有的App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到校、离校时间,也让不少家长对其信息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一年150元,就为查4次成绩?
近日,湖南长沙的部分家长反映,有学校正在推广一款名为“教育+”的App。家长下载并注册后,可以在该软件上看到孩子每天的作业和课表、查询考试成绩、接收学校的各类通知等。前提是要一次性交150元的年费或每月交15元月费。
“软件是去年9月开学的时候,在家长会上集中推广的。”长沙市某小学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开发该教育App的企业员工来到教室向家长讲解软件功能,并演示操作步骤,她一次性交了150元的年费,后开通了服务。
据王女士称,虽然学校没有明确强制家长下载和使用“教育+”App,但是孩子的成绩只能通过该软件查询。“说是自愿行为,但是不交钱,难道孩子的信息就不对家长开放了?”
另一位学生家长汤女士选择了在学期内交月费,假期时则停掉App服务。
“除了查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成绩,其他的功能并不是不可替代。”汤女士质疑,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但学校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企业,企业又收费将信息“卖”给家长,是否有违教育的公益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并非个例。此前在安徽、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推广使用的一些App通过按年收费、按次数收费等方式提供成绩查询服务。
王女士认为,只是满足一学期两次的成绩查询服务,目前App的收费是不合理的,且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智慧管理”存在弊端
随着“智慧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App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但一些教育类App在实际使用中,除了强制收费、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外,还存在不少弊端。
不少App上有自带的习题、测试内容,成为部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内容。将作业阵地转移到App上,已成为逃避监管的新方式。
“学校要求家长每天要上传阅读、跳绳、作业检查照片,在教师端,每天多少人打卡一目了然,但家长却苦不堪言。”一位家长对此很不理解,“现在不是提倡不能让家长检查作业、不准布置要用手机完成的作业,但学校要求每天用App打卡,不就是变相地给学生、家长增负?”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App还存在捆绑个人信息、泄露隐私风险。
长沙一高中学生家长邓女士表示,其孩子所在的高中使用某教育App为家长提供包括查询校园消费、考试成绩等在内的服务,并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录入学生信息,以便家长知晓子女的进、离校时间。“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的情况,但是孩子的一切信息都在大数据下处于‘透明’状态。”邓女士说,她对此类App的安全性感到担忧。
邓女士还反映,注册登录App后,家长的手机号、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必须进行捆绑,而每到公布考试成绩之后,她经常收到各种线下线上的教育机构电话“轰炸”,推销课程。
此外,多重打卡也是这类App频遭诟病的原因。很多App号称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好帮手”,但实际上用户使用体验感很差。记者在手机软件下载页面看到,一款显示“720万次下载”的教育App,被用户批评“闪退”“死机”“无法登录”“速度慢”“如果不是学校要求肯定不会下载”。
一些家长反映,很多学校推荐使用的App看似功能强大,但实际上只使用了“发布照片”“公布菜单”等普通网站就能实现的传统功能,“特意下载一个App去看在这些原本渠道就能看到的信息,不是更方便,而是更麻烦了”。
还有家长抱怨,“班级信息发布一个App,英语口语练习一个App,暑假阅读打卡一个App……原本一个App就能完成的内容,为何硬生生被拆分成好多个?”
“如今各学校都在推广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这是‘互联网+’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但泛滥、低质的App不仅没让校园变得‘智慧’,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其中可能滋生的‘走过场’或教育腐败问题更值得警惕。”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内容电子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
在收到家长举报后,4月25日,长沙市教育局发布规定称,自主研发的教育App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选用的其他App对于成绩、评语等基础功能不得收费,收费功能必须公开透明、自愿选择,且不得与评优挂钩。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在各地快速建设发展,如何让这一“智慧”不只停留在形式,而走上一条合理和可持续的路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现代化必须是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化,简单地把纸质的教学内容电子化,或者用人脸识别技术监控学生上课的表情、行为,这并不是教育现代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约束人。”熊丙奇说。
熊丙奇建议,学校推进信息化改革,首先应该明确,教育信息化应更多用于提高管理效率,并探索过程性教育评价。如减少学校会议,提高沟通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推进信息公开,跟踪学生学籍变动信息,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等等。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手段,教育类App的使用应该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进行论证,并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不能简单地把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转嫁给学生和家长。”熊丙奇说。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指出,对于校园使用App,应当还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软件有哪些功能,老师、家长有哪些需求,App收费标准如何,这些信息都应该公开,让家长、老师投票选择。如果家长同意项目收费,还可以考虑整合、定制校园功能性服务于一个App上,向软件开发企业公开招标。
熊丙奇指出,教育信息化不能强制成为评价学校现代化办学的指标,学校更不能以教育信息化为名,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刘芳洲、谢樱)
查课表、看作业、查成绩、接收学校通知……近年来,随着各地“智慧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教育类App成为家长手机中的必备软件。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虽然不强制家长下载,App却是获取校园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各学校使用的App不同,有的向家长免费开放各项功能,有的却要求家长交月费、年费才能使用,还有的App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到校、离校时间,也让不少家长对其信息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一年150元,就为查4次成绩?
近日,湖南长沙的部分家长反映,有学校正在推广一款名为“教育+”的App。家长下载并注册后,可以在该软件上看到孩子每天的作业和课表、查询考试成绩、接收学校的各类通知等。前提是要一次性交150元的年费或每月交15元月费。
“软件是去年9月开学的时候,在家长会上集中推广的。”长沙市某小学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开发该教育App的企业员工来到教室向家长讲解软件功能,并演示操作步骤,她一次性交了150元的年费,后开通了服务。
据王女士称,虽然学校没有明确强制家长下载和使用“教育+”App,但是孩子的成绩只能通过该软件查询。“说是自愿行为,但是不交钱,难道孩子的信息就不对家长开放了?”
另一位学生家长汤女士选择了在学期内交月费,假期时则停掉App服务。
“除了查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成绩,其他的功能并不是不可替代。”汤女士质疑,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但学校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企业,企业又收费将信息“卖”给家长,是否有违教育的公益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并非个例。此前在安徽、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推广使用的一些App通过按年收费、按次数收费等方式提供成绩查询服务。
王女士认为,只是满足一学期两次的成绩查询服务,目前App的收费是不合理的,且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
“智慧管理”存在弊端
随着“智慧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App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但一些教育类App在实际使用中,除了强制收费、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外,还存在不少弊端。
不少App上有自带的习题、测试内容,成为部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内容。将作业阵地转移到App上,已成为逃避监管的新方式。
“学校要求家长每天要上传阅读、跳绳、作业检查照片,在教师端,每天多少人打卡一目了然,但家长却苦不堪言。”一位家长对此很不理解,“现在不是提倡不能让家长检查作业、不准布置要用手机完成的作业,但学校要求每天用App打卡,不就是变相地给学生、家长增负?”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App还存在捆绑个人信息、泄露隐私风险。
长沙一高中学生家长邓女士表示,其孩子所在的高中使用某教育App为家长提供包括查询校园消费、考试成绩等在内的服务,并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录入学生信息,以便家长知晓子女的进、离校时间。“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的情况,但是孩子的一切信息都在大数据下处于‘透明’状态。”邓女士说,她对此类App的安全性感到担忧。
邓女士还反映,注册登录App后,家长的手机号、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必须进行捆绑,而每到公布考试成绩之后,她经常收到各种线下线上的教育机构电话“轰炸”,推销课程。
此外,多重打卡也是这类App频遭诟病的原因。很多App号称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好帮手”,但实际上用户使用体验感很差。记者在手机软件下载页面看到,一款显示“720万次下载”的教育App,被用户批评“闪退”“死机”“无法登录”“速度慢”“如果不是学校要求肯定不会下载”。
一些家长反映,很多学校推荐使用的App看似功能强大,但实际上只使用了“发布照片”“公布菜单”等普通网站就能实现的传统功能,“特意下载一个App去看在这些原本渠道就能看到的信息,不是更方便,而是更麻烦了”。
还有家长抱怨,“班级信息发布一个App,英语口语练习一个App,暑假阅读打卡一个App……原本一个App就能完成的内容,为何硬生生被拆分成好多个?”
“如今各学校都在推广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这是‘互联网+’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但泛滥、低质的App不仅没让校园变得‘智慧’,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其中可能滋生的‘走过场’或教育腐败问题更值得警惕。”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内容电子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
在收到家长举报后,4月25日,长沙市教育局发布规定称,自主研发的教育App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选用的其他App对于成绩、评语等基础功能不得收费,收费功能必须公开透明、自愿选择,且不得与评优挂钩。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在各地快速建设发展,如何让这一“智慧”不只停留在形式,而走上一条合理和可持续的路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现代化必须是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化,简单地把纸质的教学内容电子化,或者用人脸识别技术监控学生上课的表情、行为,这并不是教育现代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是为了解放人而不是约束人。”熊丙奇说。
熊丙奇建议,学校推进信息化改革,首先应该明确,教育信息化应更多用于提高管理效率,并探索过程性教育评价。如减少学校会议,提高沟通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推进信息公开,跟踪学生学籍变动信息,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等等。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手段,教育类App的使用应该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进行论证,并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不能简单地把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转嫁给学生和家长。”熊丙奇说。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指出,对于校园使用App,应当还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软件有哪些功能,老师、家长有哪些需求,App收费标准如何,这些信息都应该公开,让家长、老师投票选择。如果家长同意项目收费,还可以考虑整合、定制校园功能性服务于一个App上,向软件开发企业公开招标。
熊丙奇指出,教育信息化不能强制成为评价学校现代化办学的指标,学校更不能以教育信息化为名,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刘芳洲、谢樱)
- 山东21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酒鬼花生、蜜三刀等(2024-08-23)
- 上海市消保委测评宠物零食:宠德莱等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2024-08-23)
- 故宫门票咋就这么难抢到(2024-08-20)
- 20元乳胶枕加个枕套敢卖1000元 起底乳胶床品造假黑幕(2024-06-17)
- 记者卧底鸭肠、鹅肠工厂:脚踩鹅肠挤粪,烟头扔进鸭肠筐(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