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警示

哪哪都是套路

2016年10月12日 14:27 信息来源:http://epaper.cqn.com.cn/html/2016-10/12/content_72947.htm?div=-1

自从“套路”这个词火遍网络,仔细看看身边的现实生活,发现真的是哪哪都是套路,一不留神就会落入其中。

报载,陈小姐发现自己的香奈儿手包掉色,就找到香奈儿门店要说法,但门店死活不承认是产品质量问题。陈小姐提出请第三方机构对手包进行检测,门店同意,却附加了一个奇葩的条件:进行检测的包不能是陈小姐自己的包,需是该门店其他同款包,而且,一旦检测没有问题,陈小姐需要将被检测的包购买下来。

陈小姐觉得门店是在玩套路,目的是以此吓走自己。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向当地消保委救助。但跟消保委合作的第三方检测单位工作人员回应称,手包已经过了三包期限,不受理检测。陈小姐感觉这似乎也是套路,就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该局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自己购买的商品进行检测,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即使过了三包期,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行政部门,也会对该产品作出相应的处理。

不想让你检是套路,想让你多检更是套路。车主们都会按照不同公里数对爱车进行定期保养。不过定期常规保养时具体需要做什么项目,大多数车主并不清楚。近日,有车主向媒体爆料:汽车4S店为多赚钱,竟将推荐项目与必做项目混在一起,糊弄不懂车的车主,变相多收钱。记者调查汽车经销商售后服务发现,推荐保养手册之外的项目是时下4S店售后最为常见的做法之一,如何推荐、收费标准等均有套路。一位从事汽车维修工作30余年的老师傅提醒:车主一旦遇到“深度保养套餐”“清洗套餐”等项目,建议多留个心眼,并非每辆车都需要进行类似的养护。而那些开豪车的尤其要注意,车越贵,4S店蒙人的套路就越多。

面对商家日多的套路,消费者也并非只是被动受害,有时也会反戈相击,看着仿佛也是套路。广西南宁的谢先生到超市购物,受广告词“天天吃旺旺,运气会旺哦”诱导,购买了一些旺旺雪饼。连续食用多天,运气并没有变好。谢先生认为商家虚假宣传,就向有关部门举报,要求赔偿。说这位消费者玩的是套路,是因为有相似的案例在先。两年前美国一位消费者以“红牛,给你一双翅膀”的广告语涉嫌欺诈为由状告红牛,称他喝了很多红牛饮料却并没有长出翅膀。案子的结局是,红牛同意和解,愿意支付1300万元赔偿。

有网友提出,这有可能会导致“旺旺悖论”:假如消费者起诉旺旺胜诉获得赔偿,那么就表示该消费者变旺了,这样却反证了旺旺广告所言非虚,那旺旺就不用赔钱了,而旺旺不赔钱,则事情就又回到了起点……

这种令人纠结的悖论式套路,在关于职业打假人的合法性认定上也有所反映。日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有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消法保护之外的意向,再次引发社会争议。有人将职业打假人比作市场的鲶鱼,客观上改善了消费环境,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有人认为职业打假人逐利目的明显,且占用了大量行政资源,不具有正向社会价值示范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似乎释放出一种对职业打假人有利的信号。而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民事法,职业打假人利用民事法营利获得惩罚性赔偿在法理上说不通,但可以鼓励职业举报人,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食品安全法》是行政法,因此职业打假人可以获得价款十倍或者损失3倍的惩罚性赔偿。

也好也不好,这种折中性评价,虽说也是满含着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套路,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