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天315

电商“砍单”问题频发 首要原因是违约成本低

2017年05月08日 10:40 信息来源:http://finance.cnr.cn/315/gz/20170506/t20170506_523741877.shtml

近期,北京市消协对外公布年初开展的电商“砍单”问题的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表示有过被“砍单”经历;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电商“砍单”是因为商家缺乏诚信,属于故意欺诈,很少被调查者相信商家是无意或疏忽造成的;而关于“砍单”问题频发的原因,排在首位的原因是商家违约成本太低。

所谓“砍单”,就是当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已经下单并且完成支付后,突然收到商家的短信或者邮件告知该笔订单被商家取消掉了。

北京市消协发布的《电商“砍单”调查报告》显示,服装服饰在电商零售当中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这一调查征集到的“砍单”案例中,“砍单”涉及的商品主要有服装服饰、箱包、图书、电子电器、玩具等。其中,“砍单”最多的商品是服装服饰占比24.32%,箱包类占比23.65%,仅此两项,就占据了投诉榜单的近半壁江山。

一位网友去年11月28日在某热门网店购买的衣物,直至2017年1月12日才收到,耗时近一个半月,这与这家店的店主之前承诺的“提前8日预售”,即买即发的承诺相去甚远。

关于这个话题,《中国消费者报》副总编张建、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做出了分析点评。

经济之声:什么是商家的“砍单”行为?这种行为怎么定性?

李斌:“这是一个交易行为,是一个商业行为。首先,双方达成一致,要约承诺合同成立并生效了,那在合同履行完毕之前,商家告诉我这单取消了,从法律上界定,这就是违法单方解除合同的行为,这种违约行为,作为消费者可以要求你承担违约责任。”

经济之声:电商“砍单”问题一直以来反复出现,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根本原因是什么?

张建:“我觉得还是要区分一些情况,有些电商本身并不具有生产的资质,只是中间转售,比如说它转卖飞机票、演出票等等,结果它的供货商断货了,这个单他只能砍了。我觉得像这种情况,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避免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拿出少部分低价款或者是爆款来引诱消费者的订单,形成一种购买的趋势之后,开始提升价格,这也叫砍单。第三种,我觉得就纯属这个商家本身不是要成交,只是要吸引你进来。既然是不同的原因,那么我们的对策也应该有不同,有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弥补这个信息对接的时间,那么这部分‘砍单’的问题就会解决。对一些故意的砍单,恐怕要加大处罚,因为他就是一种欺骗行为。”

李斌:“我们如何来认定它是否存在欺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它是否是因为上游供货商供货合同履行出现问题。这种证据你是不可能取得的。其实即便如此,它也仍然不能免除对消费者的违约责任。如果真的是没有这个货,就是恶意的、虚假的来制造这种不存在的交易信息,然后造成一个交易流量不断扩大的数据,这也是一种利益,这个时候很显然属于一种欺诈,就要退一赔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对于商家不诚信的行为,要追究他的民事责任。同时对于市场监管者来说,工商部门要追究行政责任。”

经济之声: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看,砍单问题频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家违约的成本太低了,对此怎么看?

李斌:“比如说一件衣服,我延迟发货,发货是两个月之后,已经不再是时尚的品牌服装了,那这个时候损失怎么体现?我的经济损失怎么来计算?确定存在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因此它才会觉得有恃无恐,反正把钱退给你算了,合同解除了就得了,也没有额外付出相关的经济成本,还获得了不法利益。这是我们消费维权领域的一个大的问题。只有提升消费维权的所得,提升违法的成本,才能够使得这个领域不断地被净化。在这些领域,如果不断地进行相关的立法、执法、司法环境的完善,才可能会从制度上封堵,否则只是退还给你货款,它的损失寥寥无几,其实没有杀伤力的,不足以遏制违法行为。而消费者要举证就得费很大劲,还不见得能找到证据,然后你请律师要收费,到最后维权的费用要高于违法的成本,就阻止了消费者维权的欲望。”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