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天315

文化艺术消费热度升温 专家:设计消费已被普遍接受

2017年10月23日 10:58 信息来源:http://finance.cnr.cn/315/gz/20171020/t20171020_523994406.shtml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听音乐会、看画展、买原创艺术品摆件等等,文化艺术消费的热度在逐渐升温。专家指出,实际上,最近十年,设计消费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艺术消费的前奏和必经阶段。

艺术消费的大时代要来了吗?您在生活中喜欢什么形式的艺术消费?

周末看展览、听音乐会是在北京生活的白领杉杉喜欢的放松休闲方式。当下,和她有着类似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利用空闲时间报一个艺术培训班,或是约上三五好友看一场画展、电影等等,成为越来越多年轻消费群体的选择。

杉杉:“我觉得这是健康的消费方式的一部分,平时工作节奏很紧张,下班之后我们就更愿意去看看画展、听听音乐会,精神上也是一种放松,一种熏陶。现在艺术消费群体可能更加偏向于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消费也逐渐升级换“口味”,文艺气息越来越浓厚。与此同时,一向被视为“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也在试图寻找更加亲近大众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升级“撞上”艺术平民化,各种类型的“小众”艺术消费悄然成为一股潮流。对于这样的转变,一位专注国画的青年画家小艺感受颇深。前些年,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一些高端买家以收藏或者等待升值的目的购买,但是最近几年,他明显地感觉到,很多年轻人单纯地出于喜欢和欣赏的目的,在购买青年画家的原创作品。

小艺:“最近几年年轻消费者的购买力逐渐增强,他们越来越有能力去买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艺术品,价格不会很高,几千到一万、两万,但是他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因为这种当代的作品容易被青年接受。一个是欣赏,他们在收藏、升值方面考虑的不多,主要是(追求)内心的一种愉悦。这种价位的作品一般是出自于年轻艺术家之手,而年轻艺术家的升值空间都是未知的。”

正如著名艺术家王尔德所说,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只有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才能更加艺术地生活。而过去仅仅在高雅大堂“正襟危坐”的艺术品交易,也开始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中国的艺术消费市场究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最近十年,伴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高净值人群数量快速增长,艺术消费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根据国际经验,艺术消费在这个阶段应该出现井喷,而在中国的现实是,艺术消费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如期而至。一些家庭、酒店装修时在家具、厨具、卫浴等方面可以一掷千金,但是在家居装饰方面却不愿购买上千或者上万元的艺术家原创作品。

不过,仔细观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看到最近十年,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非常明显。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经高达64.6%。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都呈现出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的态势。

黄隽教授说,当前设计感、定制化的产品日益受到追捧,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热度在升温。

无论是“艺术北京”博览会,还是需要排队三四个小时才能一睹芳容的北京故宫《千里江山图》,从观展人数的大幅增加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渴望明显提升。黄隽教授说,艺术开始进入学校、社区和医院,成为舒缓和调节精神健康的重要载体。

黄隽:“老百姓对这些文化艺术展览的兴趣提高的很快,‘艺术北京’三天大概有十万观众;故宫的《千里江山图》都要排很长时间队才能看到,这种景象在十年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这就说明这些年里大家对文化艺术的关注是明显增长的。”

黄隽教授提出,艺术属于个性化的小众追求,而设计是面向大众的。设计是艺术的普及和延展,设计通常将艺术与实用消费联系在一起。在当今消费升级的中国,具有创意设计和美学元素的商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具有设计创意的轻奢用品受到人们的普遍追捧。艺术与商场、酒店和商业地产全面融合,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色经营,提升了商业的品质和价值。

最近十年,设计消费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中国人的审美和观念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艺术消费的前奏和必经阶段。黄隽教授特别提醒,无论是美育教育还是艺术消费需要时间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操之过急。

黄隽:“荷兰有一个学者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上海(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以及美国毕索大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的测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它的测试结果是中国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其实并不逊色于欧美。其实美育和财富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就是人吃饱穿暖以后,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会有所提升。”

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人们对于艺术知识掌握的速度,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对于艺术的认知,已经从博物馆中的收藏品,演变成了“生活处处皆艺术,处处是生活美学”的时代,艺术从精众到大众的渗透和滴入,也让艺术、互联网与生活之间建立了新的链接。

青年画家小艺说,在互联网时代,艺术品的销售渠道也被颠覆,变得多元化,人们不必再去气氛沉闷的画展购买艺术品,轻松点击手机或者鼠标就就可以完成交易。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国年轻人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在不断提升,艺术消费大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

杉杉对于未来的艺术消费充满憧憬,她希望,随着我国艺术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完善,可以有更多的艺术消费品类走进大众的视野。

杉杉:“现在我比较喜欢的这些音乐会、演奏会的价位也在逐年增长,我们工薪阶层会觉得比较昂贵,相较于国外,它在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的。(我)希望这些艺术能够走进很多人的生活,希望它能够成为平民也能承担的一种消费。”

财经评论员陶跃庆先生,以及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邵桐律师,共同就相关话题做出了分析解读。

经济之声:关于艺术消费近几年的变化,两位有什么深刻的感触?

陶跃庆:“我感触特别得深,原来我们的艺术消费基本都是比如看画展、听音乐会,看画剧等。但现在看画展已经不仅仅是看画展,很多时候画展当中有许多参与项目,比如会设置一些活动,甚至有一些画展会邀请消费者一起作画,这样一来,消费者会对画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话剧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话剧社会让大家参与到整个话剧的排练过程当中,包括现在很多孩子都会去学琴等。所以很多艺术消费者都有了亲身参与的机会,使得艺术消费更有体验感。由此可见,艺术消费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去消费这样一个概念,而是去参与,这种转变非常明显。”

邵桐:“从现在这个时代来看,随着大众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提高,艺术消费随处可见,比如我身边的一些朋友,除了参加一些音乐会或者是观看画展,同时还会把一些艺术品带回家。可见,艺术品消费已经慢慢进入到了每个人的家庭生活当中。”

经济之声:从习惯上来说,以往中国消费者还是比较注重实用性,但有迹象表明,现在大家更多关注有设计感的商品,无论是服装还是日用品,或者是家里的摆件、生活用品,这能不能够被看作是艺术消费升级的一个表现呢?

陶跃庆:“当然是。以前我们觉得艺术离我们很遥远,包括去音乐,看画展,觉得那是专门人才才能够欣赏消费和创作的活动,但现在艺术已经贯穿到我们普通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对服装等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功能需求,而是需要它更美、更别致一些,希望它更有设计感一些。这就像十九大报告里所提到的,现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而美好生活实际就包括艺术生活,不再强调它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而是强调审美性,强调体验感。”

经济之声:艺术消费与收入财富、教育程度、视野开阔、美学素养、生活态度等诸多因素都有着密切关系,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育需要时间,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迈入中产和富裕家庭,美育的教育也需要提升。消费艺术品和金钱收入是不是一定成正比呢?

邵桐:“跟家庭收入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觉得不是一个绝对的关系,因为在中国的家庭当中,大人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其自身的素养,完全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而且这个消费也不用非常高昂,比如大人收藏的一些图书或者古玩字画,其实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孩子产生一种影响,培养孩子对艺术的认知能力。”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