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也玩“庞氏骗局”?专家提醒公众擦亮眼睛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给孩子花钱,怎么都愿意。”为人父母者都常这样说。但是,为孩子花钱也一定要理智。这理智不仅表现在舍得花,还一定要谨慎投资,要小心所谓便宜、划算背后的陷阱。
北京的孙女士,读高二的孩子需要在课外培训机构补习数学。通过学校的宣传资料,她知道了一家叫做“聚智堂”的课外培训机构。
孙女士说:“我在2015年暑假的时候去了‘聚智堂’,他们那儿有销售老师,说孩子补课一节课是四五百块钱,两个小时得七八百块钱,因为孩子是高二。我给孩子报名的时候,这个销售就跟我说现在他们有暑期‘感恩回馈学’,一下交5万块钱能享受一小时200多块的价钱,就便宜了。后来我就交了5万块钱,他们一个月给返16个小时的课时。一个月以后,孩子体验得挺好的。5万块钱还给我之后,第二月我又办了一次,这个暑期办了三次还是二次。”
孙女士觉得,这家培训机构的投资方式不错。把十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资金存放在这家培训机构,按照比例机构返还课时费给孩子补习,存放的资金越多,返还的课时费越多,孩子就可以上更多的课时。学习期满,本金一分不少地返还给家长。
记者:“他当时跟您谈的返回的比例是怎么返还法,您能更详细说一下吗?”
孙女士说:“他说交20万的时候能返我3万块钱的课时费,一节课是225元,我觉得还挺合适的。我存在他那儿的20万他一年之后返给我,我觉得损失点利息也值,给孩子花钱嘛。我们工薪阶层要是每个星期一千两千元的花肯定是承受不了的。因为我们工薪阶层一个月四五千块钱,要是孩子一个星期补课就花一千块钱,我们肯定是承受不了,但孩子要高考,社会状况就在那儿摆着呢。‘聚智堂’这种模式下,孩子也上学了,我们损失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我们就选择这样了。”
记者:“那您一次在那儿押那么多钱?”
孙女士说:“因为想着孩子高考完钱就能拿回来了。”
记者:“孩子高考完了钱就拿回来是什么意思呢?”
孙女士说:“因为我孩子在那儿学,学完了后钱就返还我。”
记者:“就是如果用不完他会返给你,然后你可以提现拿走是吗?”
孙女士说:“对,就是这意思。”
记者:“所以你先把那钱押在那儿,到时候不学了以后,所剩下的课时费和该返给您的钱一块提现您拿走?”
孙女士说:“不,课时费不返,比如课时费富余了也不返。所以我们就让孩子在那儿多学几种课,课时费能用差不多了,他们只返本金。”
记者:“本金返给您?”
孙女士说:“对。”
记者:“我把这个关系给您捋一下,就是他的营销方式是这样的,比如您把这20万块钱押在那儿,然后每节课给您算的是大概250块钱、200多块钱,然后您把课上完了以后,付完了200多块钱每节课的课时费以后,剩下的钱他可以现金返还给您,您可以拿走。”
孙女士说:“不返,只给本金,课时费富余了就富余了,比如课时没学完,那没学完的课时不返的。”
记者:“那本金返您多少?”
孙女士说:“交20万就返20万。”
记者:“那课时的一些费用怎么又算?您单交?”
孙女士说:“把20万存他那了,他就给你返3万块钱的课时费,以每个小时225元使用这3万块钱。”
记者:“这20万块钱您放在那儿,然后他给您返的这个钱足够您支付所有的课时费用,然后等到孩子学完了以后,您把这20万拿走?”
孙女士说:“对。”
这样缴纳学费的方式,孙女士越盘算越感觉划算。于是,她一次存放了二十万在这家叫“聚智堂”的培训机构。
孙女士说:“还需要补,销售说要是补就多交点,办就办一年的,要不‘感恩回馈学’就结束了。我又凑了点钱交了20万,7月31日签了合同,孩子去那儿学数学也挺见成效的,数学老师还挺负责任的。寒假的时候孩子说想补地理、英语、语文,我们就打算用20万返给的课时再学。”
孩子想增加补习的课时,于是孙女士又东拼西凑在“聚智堂”放了三十万。
孙女士说:“后来1月份的时候,销售说要是再存点,孩子补课能用的就多了,我说行。我觉得孩子放假一直也在补课,补地理、语文、历史还有数学,因此课时不够了,在3月份的时候我又凑了点钱,存了30万到他那个账户里边去。”
孙女士说,从第一次汇款的时候,就发现对方不是对公账户,而是一个私人账户。可是,接触这么长时间,孙女士觉得“聚智堂”不错,出于对这家机构的信任,孙女士并没有对这个私人账户起疑心。
孙女士:“后来,到了4月份我们存了30万之后,那边的老师就跟我说‘感恩回馈学’不能给一个孩子那么多(课时),我还给孩子换了一个别的名,他们说好多家长都这么做了,我也没想那么多,因为在这儿快一年了,也挺信任他们的。”
一年之后,今年高考之前,孙女士被告知,这家培训机构的老板卷款消失了。而她以及其他所有家长存放在“聚智堂”的本金也都不知所终。
孙女士:“5月17日,那个销售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总经理杨智(音)出现问题了,还没有说杨智跑了、出国了,他就说出了点问题,但我们所有在‘聚智堂’学习学生家长的学费都不返还了。”
关于此话题,北京安里律师事务所律师包华和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邵桐共同做出了分析和点评。
经济之声:从法律上来讲,这种预存资金然后按比例返还,不管返还的是什么,是课时费还是利息,还是其他的,这在法律上是不是有可能对它进行定性?
邵桐:“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案例中培训机构的这种做法有可能涉嫌到集资诈骗犯罪,如果要在法律上给这种情况定性,它可能不属于完全的民事或是合同关系的问题,而可能涉嫌了刑事上的非法集资诈骗。”
经济之声:有没有可能设计这个投资和返还机制的人事先其实就已经计划好了未来的路径?
邵桐:“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机构以提供真实的服务为主要目的,如果它在主观上存在提供真实服务的合同关系,有可能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如果它不是以提供真实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应该就涉嫌到刑事犯罪了。”
经济之声:案例中的方式对消费者而言看上去是蛮划算的,但实际上是危险重重的。这样的看法对吗?
包华:“实际上这家教育培训机构所做的业务,尤其是它吸收的主要资金已经不是培训费用,而是变相的存款了。在我国,确实有一个刑法上罪名是需要大家关注的,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所以有这样的罪名,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机构基于自己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吸引消费者,吸引此案例中的家长以存款的方式或者基金募集的方式将款项交付给这些机构进行管理。这看上去有将近15%的反馈或者利息,而这种利息是服务产品提供的,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本金的风险反而是最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一些机构违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相关制度要求,没有获得任何的金融业务许可,就开始面向广大公众、不特定公众吸收存款,这种行为本身是有罪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案件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民事或者经济案件,而是一个刑事案件。”
经济之声:在损失本金之前,消费者认为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这怎么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包华:“看上去特别美好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真实,存20万可以返3万块钱的课时费意味着一年的收益率是15%,这个标准远远超过金融机构的相应标准,也高过了一般理财产品收益率1倍以上,这种收益率是并不常见的。但消费者基于它是一个教育机构,提供的这样的承诺,同时它返回的不是钱而是培训资源,所以愿意相信。从另一方面来讲,教育又成为了很多家长必须要支付的或者必须要承担的一项支出或者成本,所以,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两者之间能有所平衡。
而这些所谓的教育机构提供出来的方案恰恰迎合了这些家长的一些想法,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但大家可能需要考虑一下,这么高的收益率,连一般的商业运营企业都未必会达得到,一家教育机构为什么会达得到呢?它为什么有能力返回这15%呢?很多家长在这个层面上没有做更认真的思考,有点病急乱投医了,需求把自己逼迫到可能没有认认真真看待这样一套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境地。
案例中的家长一个月可能只有5000块钱的工资,她居然拿了100个月、大概8年的工资,存放到一个所谓的教育机构里边,由这家教育机构给孩子进行补习,这种投入的力度非常大。但从另一方面,他的投入与产出过于合算的情况之下,反而折射出这种经营模式或商业模式的不合理和不可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家长,作为成年人,首先应该给孩子的是成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对事物客观的判断,而家长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那么成熟,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所得到的所谓的培训效果能到什么程度?”
经济之声:如果这是集资诈骗,事主将会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消费者在事前有没有可能辨识出来这件事情是不可为的、是违法的?
邵桐:“消费者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一是对法律相关知识的了解,二是对整个金融环境下什么样的投资行业可以产生巨大利润的认知,消费者可能要对一些经济常识有所了解。如果有这两方面的知识共同作为评判的基础,消费者才可能对这个存款或是反息的投资理财项目有正确的判断。但很可惜的是消费者可能在目前的知识层次或是社会氛围之内,对这两方面的了解可能都不很深入,而且从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消费者真是相信了且进行了投入,那么她并没有对之后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和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消费者认为这个教育机构必然是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肯定是值得信任的。对消费者这方面的心理要作提醒的是,即便是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也不代表这家机构以后的经营行为必然合法,也有某些人利用合法外壳进行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存在。所以,消费者在作出投资理财的决定之前,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综合的判断,再作出相应的决定。”
经济之声:如果消费者确实想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把一些本金放在那里,用返还的课时费给孩子补习,能不能在事前做一些法律上的风险规避?
邵桐:“从法律上来讲,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这种吸收不特定对象存款的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听到了这样的相关承诺和信息,首先应当提高警惕,可能是有人在利用合法的形式,披着合法的外衣开展违法的行为。如果消费者有正确的认识,其实应当果断拒绝进行相应的投资或者理财。”
包华:“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普通的社会环境中或是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如果碰到了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非常划算,划算到任何一个投资者或者消费者都有可能购买的程度,没有任何质疑的情况下,这样的服务或者产品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考虑清楚,如果真的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一定轮不到自己去接,千万不要为这件事情而付出更多的精力或者其他成本,尤其是这件事情涉及到孩子未来的时候,家长应当更加当心。”
经济之声:消费者希望政府能够先替跑路者返回本金,这样的可能性存在吗?
邵桐:“这个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如果是这样,等于政府要替一切违法行为买单。这种情况下,政府所要承担的责任是无底洞了。社会上出现的经济犯罪都由政府买单没有法理依据,也不符合罪行法定、由行为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律原则。
另外,政府在案例中消费者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没有以政府行为进行过干涉,如果政府干涉了这件事情,并且存有一定过错,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或者国家赔偿的方式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如果政府根本没有参与过其中的任何环节,消费者就没有权利要求政府为其他人的违法行为买单。”
经济之声:如果消费者希望能够挽回自己的损失,通过法律途径或是其他途径,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可以怎么提?
包华:“这是一个刑事附带民事的案件。在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将受害者经济赔偿的民事诉求一并审查。但大前提是必须得有资金或者财产可供最终的补偿或者赔偿。在这个案例当中,我认为行为人已经将部分资金消耗在了课时费用或者聘用老师、开办学校的经营活动当中,家长虽然认为不应该花钱,但实际上对经营者来说,这些钱都是必须要花费的。所以,全额拿回所存资金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关键在于能否拿回来或者能拿回来多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或者受害人应该积极地配合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机构的调查,以便及时查清案情,尽快把事情落实,把案件处理完,看看还能有多少资产可供分配。但我再次提醒大家,全额拿回本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给孩子花钱,怎么都愿意。”为人父母者都常这样说。但是,为孩子花钱也一定要理智。这理智不仅表现在舍得花,还一定要谨慎投资,要小心所谓便宜、划算背后的陷阱。
北京的孙女士,读高二的孩子需要在课外培训机构补习数学。通过学校的宣传资料,她知道了一家叫做“聚智堂”的课外培训机构。
孙女士说:“我在2015年暑假的时候去了‘聚智堂’,他们那儿有销售老师,说孩子补课一节课是四五百块钱,两个小时得七八百块钱,因为孩子是高二。我给孩子报名的时候,这个销售就跟我说现在他们有暑期‘感恩回馈学’,一下交5万块钱能享受一小时200多块的价钱,就便宜了。后来我就交了5万块钱,他们一个月给返16个小时的课时。一个月以后,孩子体验得挺好的。5万块钱还给我之后,第二月我又办了一次,这个暑期办了三次还是二次。”
孙女士觉得,这家培训机构的投资方式不错。把十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资金存放在这家培训机构,按照比例机构返还课时费给孩子补习,存放的资金越多,返还的课时费越多,孩子就可以上更多的课时。学习期满,本金一分不少地返还给家长。
记者:“他当时跟您谈的返回的比例是怎么返还法,您能更详细说一下吗?”
孙女士说:“他说交20万的时候能返我3万块钱的课时费,一节课是225元,我觉得还挺合适的。我存在他那儿的20万他一年之后返给我,我觉得损失点利息也值,给孩子花钱嘛。我们工薪阶层要是每个星期一千两千元的花肯定是承受不了的。因为我们工薪阶层一个月四五千块钱,要是孩子一个星期补课就花一千块钱,我们肯定是承受不了,但孩子要高考,社会状况就在那儿摆着呢。‘聚智堂’这种模式下,孩子也上学了,我们损失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我们就选择这样了。”
记者:“那您一次在那儿押那么多钱?”
孙女士说:“因为想着孩子高考完钱就能拿回来了。”
记者:“孩子高考完了钱就拿回来是什么意思呢?”
孙女士说:“因为我孩子在那儿学,学完了后钱就返还我。”
记者:“就是如果用不完他会返给你,然后你可以提现拿走是吗?”
孙女士说:“对,就是这意思。”
记者:“所以你先把那钱押在那儿,到时候不学了以后,所剩下的课时费和该返给您的钱一块提现您拿走?”
孙女士说:“不,课时费不返,比如课时费富余了也不返。所以我们就让孩子在那儿多学几种课,课时费能用差不多了,他们只返本金。”
记者:“本金返给您?”
孙女士说:“对。”
记者:“我把这个关系给您捋一下,就是他的营销方式是这样的,比如您把这20万块钱押在那儿,然后每节课给您算的是大概250块钱、200多块钱,然后您把课上完了以后,付完了200多块钱每节课的课时费以后,剩下的钱他可以现金返还给您,您可以拿走。”
孙女士说:“不返,只给本金,课时费富余了就富余了,比如课时没学完,那没学完的课时不返的。”
记者:“那本金返您多少?”
孙女士说:“交20万就返20万。”
记者:“那课时的一些费用怎么又算?您单交?”
孙女士说:“把20万存他那了,他就给你返3万块钱的课时费,以每个小时225元使用这3万块钱。”
记者:“这20万块钱您放在那儿,然后他给您返的这个钱足够您支付所有的课时费用,然后等到孩子学完了以后,您把这20万拿走?”
孙女士说:“对。”
这样缴纳学费的方式,孙女士越盘算越感觉划算。于是,她一次存放了二十万在这家叫“聚智堂”的培训机构。
孙女士说:“还需要补,销售说要是补就多交点,办就办一年的,要不‘感恩回馈学’就结束了。我又凑了点钱交了20万,7月31日签了合同,孩子去那儿学数学也挺见成效的,数学老师还挺负责任的。寒假的时候孩子说想补地理、英语、语文,我们就打算用20万返给的课时再学。”
孩子想增加补习的课时,于是孙女士又东拼西凑在“聚智堂”放了三十万。
孙女士说:“后来1月份的时候,销售说要是再存点,孩子补课能用的就多了,我说行。我觉得孩子放假一直也在补课,补地理、语文、历史还有数学,因此课时不够了,在3月份的时候我又凑了点钱,存了30万到他那个账户里边去。”
孙女士说,从第一次汇款的时候,就发现对方不是对公账户,而是一个私人账户。可是,接触这么长时间,孙女士觉得“聚智堂”不错,出于对这家机构的信任,孙女士并没有对这个私人账户起疑心。
孙女士:“后来,到了4月份我们存了30万之后,那边的老师就跟我说‘感恩回馈学’不能给一个孩子那么多(课时),我还给孩子换了一个别的名,他们说好多家长都这么做了,我也没想那么多,因为在这儿快一年了,也挺信任他们的。”
一年之后,今年高考之前,孙女士被告知,这家培训机构的老板卷款消失了。而她以及其他所有家长存放在“聚智堂”的本金也都不知所终。
孙女士:“5月17日,那个销售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总经理杨智(音)出现问题了,还没有说杨智跑了、出国了,他就说出了点问题,但我们所有在‘聚智堂’学习学生家长的学费都不返还了。”
关于此话题,北京安里律师事务所律师包华和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邵桐共同做出了分析和点评。
经济之声:从法律上来讲,这种预存资金然后按比例返还,不管返还的是什么,是课时费还是利息,还是其他的,这在法律上是不是有可能对它进行定性?
邵桐:“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案例中培训机构的这种做法有可能涉嫌到集资诈骗犯罪,如果要在法律上给这种情况定性,它可能不属于完全的民事或是合同关系的问题,而可能涉嫌了刑事上的非法集资诈骗。”
经济之声:有没有可能设计这个投资和返还机制的人事先其实就已经计划好了未来的路径?
邵桐:“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机构以提供真实的服务为主要目的,如果它在主观上存在提供真实服务的合同关系,有可能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如果它不是以提供真实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应该就涉嫌到刑事犯罪了。”
经济之声:案例中的方式对消费者而言看上去是蛮划算的,但实际上是危险重重的。这样的看法对吗?
包华:“实际上这家教育培训机构所做的业务,尤其是它吸收的主要资金已经不是培训费用,而是变相的存款了。在我国,确实有一个刑法上罪名是需要大家关注的,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所以有这样的罪名,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机构基于自己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吸引消费者,吸引此案例中的家长以存款的方式或者基金募集的方式将款项交付给这些机构进行管理。这看上去有将近15%的反馈或者利息,而这种利息是服务产品提供的,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本金的风险反而是最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一些机构违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相关制度要求,没有获得任何的金融业务许可,就开始面向广大公众、不特定公众吸收存款,这种行为本身是有罪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案件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民事或者经济案件,而是一个刑事案件。”
经济之声:在损失本金之前,消费者认为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这怎么看?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包华:“看上去特别美好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真实,存20万可以返3万块钱的课时费意味着一年的收益率是15%,这个标准远远超过金融机构的相应标准,也高过了一般理财产品收益率1倍以上,这种收益率是并不常见的。但消费者基于它是一个教育机构,提供的这样的承诺,同时它返回的不是钱而是培训资源,所以愿意相信。从另一方面来讲,教育又成为了很多家长必须要支付的或者必须要承担的一项支出或者成本,所以,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两者之间能有所平衡。
而这些所谓的教育机构提供出来的方案恰恰迎合了这些家长的一些想法,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但大家可能需要考虑一下,这么高的收益率,连一般的商业运营企业都未必会达得到,一家教育机构为什么会达得到呢?它为什么有能力返回这15%呢?很多家长在这个层面上没有做更认真的思考,有点病急乱投医了,需求把自己逼迫到可能没有认认真真看待这样一套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境地。
案例中的家长一个月可能只有5000块钱的工资,她居然拿了100个月、大概8年的工资,存放到一个所谓的教育机构里边,由这家教育机构给孩子进行补习,这种投入的力度非常大。但从另一方面,他的投入与产出过于合算的情况之下,反而折射出这种经营模式或商业模式的不合理和不可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家长,作为成年人,首先应该给孩子的是成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对事物客观的判断,而家长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那么成熟,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所得到的所谓的培训效果能到什么程度?”
经济之声:如果这是集资诈骗,事主将会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消费者在事前有没有可能辨识出来这件事情是不可为的、是违法的?
邵桐:“消费者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一是对法律相关知识的了解,二是对整个金融环境下什么样的投资行业可以产生巨大利润的认知,消费者可能要对一些经济常识有所了解。如果有这两方面的知识共同作为评判的基础,消费者才可能对这个存款或是反息的投资理财项目有正确的判断。但很可惜的是消费者可能在目前的知识层次或是社会氛围之内,对这两方面的了解可能都不很深入,而且从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消费者真是相信了且进行了投入,那么她并没有对之后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和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消费者认为这个教育机构必然是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肯定是值得信任的。对消费者这方面的心理要作提醒的是,即便是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也不代表这家机构以后的经营行为必然合法,也有某些人利用合法外壳进行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存在。所以,消费者在作出投资理财的决定之前,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综合的判断,再作出相应的决定。”
经济之声:如果消费者确实想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把一些本金放在那里,用返还的课时费给孩子补习,能不能在事前做一些法律上的风险规避?
邵桐:“从法律上来讲,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这种吸收不特定对象存款的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听到了这样的相关承诺和信息,首先应当提高警惕,可能是有人在利用合法的形式,披着合法的外衣开展违法的行为。如果消费者有正确的认识,其实应当果断拒绝进行相应的投资或者理财。”
包华:“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普通的社会环境中或是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如果碰到了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非常划算,划算到任何一个投资者或者消费者都有可能购买的程度,没有任何质疑的情况下,这样的服务或者产品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考虑清楚,如果真的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一定轮不到自己去接,千万不要为这件事情而付出更多的精力或者其他成本,尤其是这件事情涉及到孩子未来的时候,家长应当更加当心。”
经济之声:消费者希望政府能够先替跑路者返回本金,这样的可能性存在吗?
邵桐:“这个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如果是这样,等于政府要替一切违法行为买单。这种情况下,政府所要承担的责任是无底洞了。社会上出现的经济犯罪都由政府买单没有法理依据,也不符合罪行法定、由行为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律原则。
另外,政府在案例中消费者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没有以政府行为进行过干涉,如果政府干涉了这件事情,并且存有一定过错,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或者国家赔偿的方式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如果政府根本没有参与过其中的任何环节,消费者就没有权利要求政府为其他人的违法行为买单。”
经济之声:如果消费者希望能够挽回自己的损失,通过法律途径或是其他途径,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可以怎么提?
包华:“这是一个刑事附带民事的案件。在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将受害者经济赔偿的民事诉求一并审查。但大前提是必须得有资金或者财产可供最终的补偿或者赔偿。在这个案例当中,我认为行为人已经将部分资金消耗在了课时费用或者聘用老师、开办学校的经营活动当中,家长虽然认为不应该花钱,但实际上对经营者来说,这些钱都是必须要花费的。所以,全额拿回所存资金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关键在于能否拿回来或者能拿回来多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或者受害人应该积极地配合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机构的调查,以便及时查清案情,尽快把事情落实,把案件处理完,看看还能有多少资产可供分配。但我再次提醒大家,全额拿回本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广东省消委会提起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胜诉 权益受损消费者获三倍赔偿(2024-09-05)
- 3•15金秋购物节公益活动将于9月10日举办(2024-09-04)
- 津冀联手斩断体育用品侵权链条(2024-08-15)
- 合力遏制“照搬式”盗图盗视频侵权(2024-08-15)
- 赠品免费不免责任经营者义务推不脱(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