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天315

储户没授权资金却被转移 各方均表示“错不在我”

2015年12月26日 17:24 信息来源:http://finance.cnr.cn/315/gz/20151226/t20151226_520934197.shtml#

【导读】储户没授权,资金却被转移,开卡银行、银联和基金公司都说“错不在我”,问题出在哪成谜团,年底金融风险需防范。《天天315》聚焦本周消费投诉热点。

据报道,今年年初,家住北京的崔女士往工商银行的储蓄卡中存入1万7千元钱,前几天却发现账户被清空了。自己从没有向他人透露过密码,也没有进行任何操作,钱怎么就莫名其妙消失了?开卡银行、银联和基金公司都说自己的流程没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崔女士:他们给我查到这笔钱通过中国银联划走,让我找银联。中国银联说他们确实有划走这笔钱,然后给我了一个单号,跟我说划到了平安大华基金底下买基金了。

平安大华基金是平安集团投资业务的一个分支,崔女士说,自己从来没有在平安旗下开通任何业务。大华基金一位客服人员告诉崔女士,她银行卡里的钱是通过银行卡绑定平安一账通账户购买的,而崔女士坚称,自己从没有绑定过一账通,账号下面的一个归属地在浙江杭州的130手机号也不是自己的,按照号码拨打过去发现早已是空号。不是自己的手机号,又是如何通过账户认证的呢?平安一账通的客服告诉崔女士:

客服:这个是登陆的一账通,留了您的个人信息,自动识别到的。

崔女士:不是我本人操作的,怎么能通过认证的,怎么能开户?

客服:我们这边只能核实到您注册的时间是在2015年的5月,但是到底是谁注册的,在什么地方注册的,是没有办法核实的。

崔女士说,自己的银行卡并没有绑定这个130的号码,既没有通过她,也从没有让她输入过任何密码,对方又是如何通过验证的呢?银联的客服人员说,还需要通过开卡行——工商银行的确认。

转了一圈,崔女士又回到了工商银行,一位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钱是通过网上银行的渠道转走的,但具体是谁,在哪里操作的?银行也查不出来:

工作人员:您说要求查,我给您查,但是现在80%可能是查不到着的,因为你是网上签的,渠道太多了。

崔女士:问题是我网上没有签这个。

工作人员:您要不签那怎么出去的啊,那您等着吧,等着我查完了,我答复您。

现在,工商银行、银联、平安一账通和大华基金都说自己有一套完备的保障体系,可是谁都查不出来是谁转走了崔女士的钱。问题是出在哪儿了?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李斌,北京同诺律师事务所律师綦晓芳作出了分析评论。

李斌:匪夷所思。我想是不是有人利用崔女士的身份信息,首先申领了一张电话卡,然后获取了她网银的相关信息,取得验证之后,在网银上面操作的。这一切还是要待水落石出才能够知道。我觉得她是不是可以考虑报警,因为可能涉及到犯罪案件了,这笔钱仍然在基金里面,是不是可以先冻结,之后赎回到崔女士名下来,还是有挽回损失的可能性在里面。这里面,如果网银存在安全漏洞,那作为银行、银行体系是否应该进行复查,是否能够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来进行加密?因为银行对客户资金是有安全保障义务的,开通网银的目标是希望客户能够便捷的体验金融服务,但前提是保证它的绝对安全,如果说随便通过一个公众WIFI就可以把网银的账号信息和密码都泄漏出去,那谁还敢用网银。应该说,任何交易都会留有痕迹,甚至IP地址也应该是能够定位的,将来对于案件侦破非常有帮助,我相信这个技术咱们是可以具备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位银行人士认为,储户存款丢失,与一种“贴息存款”紧密相关。什么叫“贴息存款”?有多大风险?

綦晓芳:办理贴息存款,是指除去原有的银行利息外,另外根据存款金额给到储户的利息部分,银行同业竞争的方式之一,也是市场发展的产物。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对储户没有很大大风险,甚至还是一个多赢的买卖,但是风险也在所难免,就像媒体报道的一些案例,储户的钱不翼而飞。据我了解,办理贴息存款多为口头的协议,一旦贴息部分发生纠纷,很难获得法律上的保障。即便储户跟银行之间有文字协议,但在法律效力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呼吁广大储户们在这种高利益的诱惑下,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将风险抛在脑后。

另外,据警方统计,存款消失的方式多种式样,罗列一下,大致有这样几种:

—、“内鬼”作祟:不法分子与银行内部人士内外勾结,以高息诱骗储蓄存款,随后盗取储户存款,从而收取利益。

二、存款变“保单”:许多消费者去存款时,会有银行人士“忽悠”你可以高息存款,年底分红,把存款变成保险、基金等产品。

三、信息泄露:存款“不翼而飞”与银行票证系统有缺陷脱不了干系,或导致存款人信息泄露,也不排除人为泄露。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