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天315

面对夏令营乱象 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2014年08月19日 10:30 信息来源:http://finance.cnr.cn/315/gz/201408/t20140817_516235647.shtml

【导读】10天收费近三万元,暑期夏令营借"北大"名头牟取暴利,高利润背后折射市场乱象:时间缩水、内容与宣传不符、效果不佳,不少学生和家长依旧愿意埋单。夏令营市场为何变得如此鱼龙混杂?种种乱象又该由谁来监管?本期《天天315》聚焦:面对夏令营乱象,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嘉宾:今天的节目我们邀请到知名旅游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先生,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綦晓芳

现在正值暑假,选择一个夏令营,让孩子们在快乐和实践中度过假期生活,成为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记者了解到,进入7月份以后,多家旅行社及校外培训机构,瞅准了大多数家长想让孩子外出走走、多长见识的心理以及"分身无术"的无奈,纷纷抓住这个"揽金"好时机,争抢夏令营这块诱人的"蛋糕"。其中,有一些夏令营项目完全是以逐利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活动初衷。有的夏令营变身为观光旅游,有的变为团购会,等等。在这些乱象背后,是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培训费,组织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而学生们却没有多少收获。

首先来看记者的调查:7月21日下午2点,北京气温最高达36℃,位于北京奥体森林公园附近的中国科技馆的停车场上,一字排开近十辆大巴,从车里走出来的是身穿校服或者夏令营营服的学生。这些学生被组织带领到中国科技馆内,进行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学习观摩,又将被这些大巴车接走,开始行程单上的下一个目的地。每年的暑假,北京包含中国科技馆在内的各类场馆都在超负荷迎接一拨又一拨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这些场所只是各类夏令营活动环节的一部分。同样在7月21日,上午8点30分左右记者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看到了三个打算乘机去国内或国际的夏令营学生团,那些已经付出几千元甚至数万元的家长们正低头和自己的孩子交待注意事项,而孩子们在相互认识新的朋友,叽叽喳喳,对这段旅程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是我们记者做的一些前期的调查,说明现在这个夏令营确实是非常了热,尽管是暑期温度高,但是大家还是有这么大的热情。作为父母你们会给这个孩子报这个夏令营吗?您觉得家长们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刘思敏:这个夏令营肯定是非常必要的。夏令营历史也非常悠久,100都年历史了,发源于美国,虽然我从小没有参加过夏令营,而我的孩子们现在也只有5岁半,也没有参加夏令营,但是我非常理解这些家长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夏令营。首先,孩子有个暑假,暑假是不上学的,因为夏令营是针对青少年的,特别是儿童,父母对于青少年和儿童需要监管,而大人不可能带到单位去吧,包括生产线、工厂等等都不可能。客观上讲,父母有监管的责任,父母也想监管,但是没有监管的能力,因为小孩白天的时间跟他们工作时间是重合的,这个时候夏令营就可以起到作用。前两天在北京晚报做了一个专版,有从50后、60后、70后一直到00后他们的暑假生活的回忆,其中我作为了60后的代表回忆了我们70的和80年代年初期的这种青少年时期的暑假生活,当时我是在成都的近郊,当时的各方面条件不好,也没有夏令营。

经济之声:这是时代的产物。

刘思敏: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父母的监管责任要大很多。而且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素质教育又很重要,既然凭课堂的教育算是一种意识教育,是常规的,暑期实际上可能就是孩子素质教育一个很好的时机。

经济之声:好,说到这我就觉得我想起了一个现在特火的《爸爸去哪儿》,刚才说的是爸爸的观点,现在孩子需要这样的认识和学习的机会。綦晓芳作为妈妈,你觉得你会担心这个孩子在外面一个人,他能适应那样的生活吗?

綦晓芳:肯定会担心,孩子毕竟还小,在父母身边还是时间比较长,自己独立的机会还是相对少一些。如果孩子离开父母独自跟着同学或者朋友一起去夏令营,当然作为母亲,我还是比较担心的。

经济之声:但是你会给他报名去夏令营吗?如果孩子以后长大的话。

綦晓芳:我可能会考虑孩子他的观点,如果孩子想去我当然不会阻拦,但是我更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打算。比如说暑期他想干什么。他就想放松一下,因为现在学习压力现在是真的是太重了,他就想玩儿,如果这样的话我不会强迫他去参加这种培训班、夏令营,我会征求孩子他自己的想法。 经济之声:好,那就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这个是咱们作为家长应该跟孩子一同来思考的。你看每到暑假的时候,每到暑假,许多学生家长都会经历一次五花八门的夏令营"大轰炸"。各类培训机构绞尽脑汁打出各种各样的"概念"夏令营:什么情商夏令营、国学夏令营、魔术夏令营、高尔夫夏令营等等。我的一位同事,在暑假期间就给孩子报了三个夏令营,有英语夏令营、科技夏令营,还有音乐夏令营,说报的人还挺多的。可见,各种名头的夏令营还是挺火爆的。会有一些什么样发展的过程呢?这个在大概在中国兴起了有多长时间了?您觉得现在这种形势您怎么看?

刘思敏:它虽然发端于美国,在欧美都很盛行,那么像日韩这些国家都是比较成熟了,那么进入我们国家的时间也不短了,但因为这种,如果说你生活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话那是不会重视小孩所谓多元化发展的,所以说其实真正夏令营被我们所重视的话那肯定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校开始,也就是说夏令营在中国它是官方组织的,这个官方组织的是学校组织的,而且公益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经济之声:但现在明显名目这么繁多就不完全是公益的了。

刘思敏:我们客观上讲就是说,尽管夏令营的公益性在初期体现得比较充分,但是并不等于,我不同意一个观点,夏令营一定要公益,因为你如果一旦公益之后,要么就是政府买单,要么就是社会赞助,那么如果你借那个就是,那社会价值就跟慈善事业差不多了,而我们现在中国的慈善水平大家是可以想像的,所以说你看那些救人的事情都还没有做得特别好的情况下,孩子这个教育你说完全由社会来赞助我觉得也很难。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其实夏令营它由市场化,或者有一部分甚至是相当一大部分,由市场化来操作这个本身这个路子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夏令营牟利没有问题,牟取暴利才是问题。

经济之声:我们记者也了解了,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一二线城市的夏令营机构已经多达近千家。而更多的"掘金者"还在不断涌入这个市场。我也特别想知道,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组织?是不是他们会觉得这个利益非常大呢?是什么来吸引他们做这个事情?而且做得够不够专业?

刘思敏:它实际上就是说这个夏令营,既然是就是说你政府管不过来,学校现在由于处于安全各方面的目的,管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这种情况下实际上现在主要经营夏令营的种类实际上分为,你刚才讲了那么多种,其实就是两大类,一个就是综合夏令营,一个就是所谓特色夏令营,特色夏令营就是主题夏令营,你刚才说探险、军事、英语、音乐、艺术、国学。

经济之声:我是关心说什么样的机构都可以来组织吗?

刘思敏:实际上就是说,刚才我说学校是最传统的,动力性不强了,然后就是旅行社,因为很多现在夏令营不在本地举行了,它在外地就是旅行社有这个资质。另外的话就是说培训机构,特别民办的培训机构,这三大类,如果海外的还有什么游学中介之类的,也是海外的游学夏令营的重要的主办者。那么这几个机构实际上独立来做夏令营都有困难,就学校来讲的话,那么它应该说是比较靠谱的,学校也应该负责任,因为你学校本身是公立学校嘛。但是那你如果到异地的话,你专业的旅游活动你恐怕就未必专业,而且你也未必能拿到…

经济之声:所以都是合作的嘛他们。

刘思敏:应该合作模式比较好,但是往往所谓合作就是学校跟旅行社合作,学校跟游学中介或学校培训机构合作,游学、中介、培训机构和旅行社之间的合作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经济之声:那么比如说我们当然是希望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服务,能更完备整个夏令营走下来,但是最后如果说一旦有什么问题的话,这个监管的责任怎么划分呢?您觉得应该是哪块来管?

刘思敏:对,现在就是说我们经常要说九龙治水这样的,恐怕因为既然它涉及到的经营主体这么多,那么九龙治水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动不动把任何一个事情一监管就是一条龙,那其实是不对的,关键就是不管你是九条龙还是三条龙,你能不能各司其职,那么比如说这个旅行社它有没有出境游的资质,它有没有经营许可证,如果海外的话就有出境旅游的资质,那么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你就是可以说是超范围的,违规的经营,那么旅游部门就应该进行行政处罚。那么你那个教育的内容,就是说是不是有些培训上是有资质的,你有没有资质的老师,没有的话你也是违规,教育部门应该监管的,你没有证照什么都没有,那工商部门就应该管你了。

经济之声:綦晓芳你觉得咱们从律师的角度来讲,你觉得办一个夏令营它需要什么样的资质吗?

綦晓芳:因为我国现在对夏令营组织机构的准入条件和运营的规范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夏令营市场入门的门槛比较低,组织相对比较混乱。就像刚才刘老师也说的,由旅游公司还有培训机构,留学中介,其实门槛非常低,谁只要有生源谁就可以进,所以说现在夏令营监管界限不明,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

经济之声:确实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那你看咱们看看夏令营通常包含了哪些内容,主要针对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这个费用可能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咱们来看看,包括游学励志、体育篮球、心智成长、特长培养、英语学习、减肥等类别,国内夏令营行程或训练周期一般在6~15天,收费在3000~9000元不等,国际夏令营行程一般在6~14天,分为美加线、英国线、欧洲线、澳新线及亚非线,收费则高达26000~70000元不等。这个当然是各种类型应有尽有,那么所以说这个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它的这种营销的模式门槛也很低,这就会造成市场可能名面上这些名头都是高大上的,但是背后折射出市场当中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那现在主要是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刘思敏:它现在很多确实就是货不对板、名不副实。因为这些主办的机构它的良莠不齐,但是他们又知道现在家长这种心情比较迫切,需求比较旺盛,他们会去猜测家长的需求,那么所以它就是投其所好,投其所好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它在投其所好往往他是一种包装的结果。经济之声:所以我觉得您刚才提示那点也挺对,就是家长你报名之前也要看看旅行相关的合作方他是不是有相关的资格。我们记者也做了一个调查,最近,一则名为"北大清华文化深度之旅"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广告受到广泛关注,这个夏令营之所以分外吸引眼球,是因为它的加入条件可谓"高大上"--在费用方面,10天夏令营竟收29800元。在招生方面,仅招15位精英人士;在"授课"方面,工作人员自称请来北大、清华教授亲自授课,高考状元全程陪同,还安排马术、高尔夫等实践课程以培养"领导精神和良好的心态"。那么,这个名头如此之大的夏令营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夏令营从组织,到课程安排疑点重重,有借"北大"名头牟取暴利之嫌。最终,没有开班。

刘思敏:所以你这个确实很高大上,挺起来很悬乎,不太现实,我倒不认为。我觉得从这个创意本身要实现并不难,而这个创意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是这一家它没有操盘能力,就对一般的旅行社也好或者说培训机构也好,那么要做这件事情它有难度,因为它没有这样的人脉,所以如果它真是像他说的这样人脉,所以这样的如果真是像他说的这样,12个人北大教授亲自怎么样的话,那么他的价格高一点其实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是往往他是吹牛。

经济之声:而且所谓这些东西适合孩子去,我觉得听上去更像一个EMBA的课程一样。

刘思敏:因为你孩子的年龄段差距比较大,你说要是小学生恐怕难点,但是如果是高中生的话我觉得也不一定不可以。

经济之声:咱们再看案例,就是去年参加的夏令营活动,开学就要上高二的青岛听众晓芳至今感觉特失望。她告诉记者,去年暑假,父母给他报了一个费用2000元、营期为5天的"北京励志游"的夏令营。"原本想着能到最高的学府殿堂,感受厚重的人文历史,结果,校园成公园,人满为患!"晓芳说,虽然这次夏令营活动主题为"励志",但多半行程是在游览北京的标志性景区,如故宫、天安门广场、鸟巢水立方等,只有一个下午抽出两小时听了北大一位教授的讲座。晓芳觉得"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夏令营,走马观花地在北大校园里走一圈就励志啦?"她表示,以后不会再参加类似的夏令营了。

刘思敏:是啊,所以就是说因为它这些主办者他知道你要什么,所以我就给你包装这个东西,但是他本身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主办者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讲,对于家长来讲的话,实际上怎么选择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经济之声:就是我们还是应该切合实际,就现在咱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夏令营?这个可能好多家长包括这个主办方没有搞明白。

刘思敏:很盲目。

经济之声:我记得很多年前我听过一个故事,就是讲日本的学生和中国的小学生在一起夏令营,然后最后就发现了很多问题,咱们中国的孩子都娇生惯养的什么都不会做,然后在夏令营里面离开家长了,可能吃也吃不饱了,好多问题,但是日本的小朋友可能他们的平时养成一些非常好的习惯,然后吃苦耐劳的在这个夏令营里的表现,就是天壤之别,所以从那次的夏令营里头,可能很多孩子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咱们现在所谓的这种都是挺高端的这种夏令营,最后你看这个高二的学生他就感觉他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得到什么交流,而是走马观花看了一圈,可能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消费者就感觉到你宣传的东西和我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像这种情况,咱们说到咱们的主题就能不能维权?因为咱们今天也是讨论一下消费者的困惑吗,就如果说我觉得夏令营我不太满意,晓芳你怎么维权呢?

綦晓芳:我认为当然可以维权,因为目前很多夏令营质价不符,实际内容和广告内容不符,夏令营的费用比一般的旅游费用要高,但实际却和一般旅行非常很大的差别,都是游览名胜古迹,带着孩子购物,我觉得消费者如果感到这个夏令营的内容与它宣传的不一样可以进行维权,因为家长在给孩子报这种夏令营的时候,他跟这种组织机构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当出现纠纷的时候,首先应该按照合同,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其次他可以向主管部门投诉,比如夏令营如果是以旅游的形式他可以向旅游部门投诉,如果是学校组织的,他则可以向教育部门投诉,所以在提醒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此类夏令营的时候,应当注意跟这些组织机构签订一个书面合同,并且明确说明一旦调整行程或者内容的时候,主办方应该怎样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补偿,家长还应当留好相关的,比如说宣传广告或者其他的宣传品,一旦发现他的夏令营实际内容和它的宣传不符就进行及时的举证投诉。

经济之声:咱们看看这个记者也采访了解了一下,夏令营涉及多个领域,身份难以界定,也使得旅游、工商、教育等部门难以管控。比如,工商部门说: "我们只对企业的经营资质等进行监管。"而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称,市场化运作下的夏令营活动属校外行为,不在教育部门监管范围。刘老师,您觉得个夏令营的乱象,这个责任,就是这个监管这块能不能够做得好呢?

刘思敏:所以我觉得,就是面对这种夏令营乱象,那么当然我们的很多思路,首先想到就是政府要监管,我倒觉得,如果可能当然可以推进这个政府的这种监管的步骤,这个步伐,但是我觉得其实这方面想到政府监管是正常的,那么现在就存在你刚才说的这些问题,而且实际上这些部门它对监管的热情也不是那么强烈,还有就是它也确实缺乏法理的依据,就是现在法律的依据是没有的,连行政法规都没有,所以我觉得它有个过程。第二个那实际上就是说,一个是政府监管,第二部分一个办法可能就是由市场自己去调节,自己去淘汰,也就是大乱走向大治,最后你吃了亏上了当之后这个时候按照市场经济的话它会选择出来,这是一种。第三种我倒觉得就是说你在前两者发挥它政府的手和市场手的基础上,刚才綦律师讲到的,就是你的游客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你自己的维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就必须一定要签订合同,你怎么吹我不管你,最好把广告什么也好都作为合同的附件落实到合同里面去,最后只要我发现一个,我最后体验的东西跟你宣称的,特别是跟合同里面约定的东西不相吻合的话,那么每个消费者一定要有维权的意识,不要怕麻烦,你怕麻烦那么你实际上这个市场就会很乱,也就是说我们法律政府的途径,市场的途径和法律的途径三管齐下的话,才可能对纠正这么一种乱象。

经济之声:但是我觉得可能最终的决定作用还是得自上而下,有一套规范的明细。

刘思敏:对,你不能什么都依赖政府,那政府什么都完善了之后那你都长大了,你就变成成人了。

经济之声:咱们说作为家长来说其实我们都觉得这个夏令营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一个共同成长的环境当中能够去关心一下别人,克服一下困难,这种体验建立起一种自信心也好,合作也好,有一种积累和学习的过程。但是确实今天我们通过梳理这些目前夏令营的状况发现现在这个夏令营被更多赋予了商业的色彩,它可能离这种公益性是越来越远了,但是它真正的意义还是在于一种体验,一种锻炼,一种教育,所以咱们也还是不能把它完全沦为商家赚钱的工具我觉得,这个还是和咱们的自由行还是有区别的。最重要的还是不能忽视到它的公益性,所以有关的部门,监管确实还是一定要加强的。

经济之声:刚刚我们梳理了一下国内的夏令营市场的一个现象,接下来咱们就是再放眼一下全球,比如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修学游的乱象,什么是修学呢?这可能还有一个概念,咱们来跟大家说一说。北京东城区的张女士的女儿今年初中毕业,本想趁着这个暑假比较轻松,让女儿参加游学夏令营,到国外去长长见识。然而当张女士在网上搜索相关产品时却发现,现在组织游学的机构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他们都宣称自己的游学项目"最有特色",这让她一头雾水,不知该相信哪家好。张女士说:"我咨询了一个教育机构,对方说总部设在上海,北京是办事处,我感觉这就是个'草台班子'。"最终没能成行。这也是现在家长一个困惑,一方面可能挺流行这种所谓的"修学",到国外去在这个暑假里面修炼一下,学学外语,什么的,见识见识,那么现在这个游学中介他们确实讲的很好开阔眼界,学外语感受名校体验文化等等。真是名副其实吗?会不会跟刚才咱们说有可能其他的省份一些孩子们来到北大清华了就感觉有点失望,最后这些出国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经历?

刘思敏:这些实际上名称或者概念眼花缭乱,但是实际上本质上是大同小异的,就是夏令营的概念,游学、修学,现在叫研学几个概念的话,实际上重叠率是很高的。因为你夏令营的话你可以是在本地,也可以在外地,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在国外,那么这个但既然叫营,它就相当于一个营地,就相对固定在一个地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相对有这么一个概念。而这个游学的话,他强调的还是游和学的结合,而游学也分为在国内游学,还是国外游学。而修学这个概念实际上它是从日韩发源过来的,那么我们当年很多旅行社接待很多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叫修学旅游。那么这个修学的话,我们也提过一段,国内后来也搞过一段修学旅行这个说法,现在已经在市场上被游学所代替了,在这个现在官方的文件上,现在国家旅游局国务院的相关文件现在已经把它定名为叫"研学"旅行,所以就这些概念之间的话,它有一定的侧重,或者说有些历史的演变,但是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那么你既然夏令营里面有那么多乱象,那你的游学就是属于那其中之一。

经济之声:可能这个,就是怎么一个叫法它会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你比如你要说修学的话,我觉得短期内能修成吗?就什么样的人适合修学吧?

刘思敏:实际上就是说修学旅行的话,人家日韩的话搞的它也是一种所谓素质教育,日本政府当年是政府掏钱,一个社会的财团给予支持比较大的公司给支持,然后由学校来组织,旅行社来承办然后到中国,到韩国或者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来旅行,那么旅行的话,当然其实主要说白了是学生的旅行,来看看比如孔庙、曲阜、故宫、长城看看这些,那当然也包括一些中国文化相对深度一点的交流。

经济之声:但是您刚才提到特别关键的是这是官方来组织的,那么它的这种权威性,包括它可能最后提供的整套下来,我觉得感受肯定和这个商业化的还是不一样的。

刘思敏:不一样的,差别很大的,这个素质是非常高的。

经济之声:是不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修学?

刘思敏:那当然不是了,但是在日本它的普及率还是很高的,就是因为政府有钱嘛,也非常重视,然后社会这些财团它也非常支持这样的,提高所谓民族的素质,寄希望于未来,他们是真正把这个关注,下一代关注未来,落到了行动上而不是口号上。

经济之声:那么现在家长们也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去参加这样所谓的修学也好,游学也好。你看通常他们说了,就是为期你也就一个假期,一个暑期可能也就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吧,我是有个疑惑,就是说比如说你出国,你去英国,你区有一些名校之类的,你这个时间里面你能够和这个海外这种名校的内涵和文化的氛围有多大的接触呢?包括他们说的这种跟同龄的孩子建立一些友谊能实现吗?

刘思敏:所以这个是很难的,应该说是这样的,比如说如果说去什么哈佛、耶鲁什么这些的,你暑假去的时候你去游学,人家也放暑假了,放暑假之后的话,如果你把他们找回来跟你一起学习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跟你正常的上课,你把教授请过来给你讲课,那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说很多时候这些游学,这种游学的旅行团基本上就是到哈佛一日游去照个相之类的,然后找找中国留学生给你搞个座谈,这就很不错了。比如说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后来九十年代出去的,那么现在在波士顿的小镇上,那么他的小孩8岁多,那么到了暑假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六周的,就是好多个主题夏令营,他在本地,所以如果说我们国内的这些旅行社或者这些办游学的机构,或者办夏令营的机构,假如能够跟美国的本身的中小学的夏令营它去结合的话,但是它有个要求会比较高在哪呢?这个并不贵,就在于是你的语言水平。你从来没有参加那个夏令营它就比较难,但是你融入到美国学生的夏令营里边去,它本身就有夏令营,这样的话我觉得你说顺便学习英语,了解美国的文化,这个可能更靠谱,更现实,而就现在我们现有的这些不管是游学中介,还是培训机构组织的这种游学的旅行团的话多数恐怕还是游为主,那个学的部分真的是很难。

经济之声:咱们看看家长的反映,有家长就反映说现在海外的中小学也放假了,他们不会因为中国游学团来了,重返校园与你们作交流,教你们学英语?即使能找上几个美国师生聊聊天,基本上停留在寒暄客套的层面,住在美国家庭体验美国文化也和中国国内家庭接待外国小朋友的标准相去甚远。而所谓感受名校文化,无非是在名校门口瞄一眼,而这些名校恰恰连围墙都没有,你们随时都可以去感受。你就不参加这个夏令营你也是可以看到的。

刘思敏:而不像北大不但有围墙还要带身份证,还要登记,还要按名额进去,所以说我前几天我的好朋友带着他的儿子来北京,专门就是来旅游,就想去看看北大、清华,但是没有进去,他没参加旅行社,他就自己去,结果排队根本是不切实际。

经济之声:现在是这样,你参加旅行社才能让这样。

刘思敏:因为旅行社它可以先预约,然后你如果是散客,你去了以后排队的人很多,你去了以后它这个人很多,他等半天都等不着。

经济之声:给孩子反而留下个遗憾。

刘思敏:对。 经济之声:我们来看看数据,目前整个中国游学市场每年有20万人次,总经济规模约为60亿元人民币。那么,目前国家对于游学市场有没有推出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市场管理很混乱?綦律师,据您考证,现在这块的监管以及它相关的标准和夏令营一样吗?情况。

綦晓芳:情况差不多,目前我们国家对游学市场并没有推出什么具体的行业标准、制度甚至法律,市场管理还是比较混乱的。一方面比如在资质上,旅行社它有旅游的资质,游学涉及的提供比如说学科的课程,培训,旅行社很难讲他是合规的。另一方面游学中介它虽然有留学的资质,但留学中可能还是涉及到旅游观光,所以说游学中介可能也不具有这种旅游的资质。还有一类有可能是学校,学校组织游学大多都是通过合作的形式,刚才刘先生也说过,比如说跟旅行社进行合作,跟其他机构进行合作,学校本身可能不具备全部这样的资质,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所以说很多公司连举办游学的资质就没有就敢违规办学,所以说这种游学的质量很难进行保障。我认为游学可能在我国是属于近几年一个新兴的项目,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制定具体的行业入行的标准,法律监管的准则,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导致这个市场一直很混乱的一个根源。

经济之声:对,我们记者也了解了,目前在国内,游学根据组织机构类型的不同,由教育局和旅游局分别监管。其中,学校组织的游学归教育局监管,多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推出;旅行社组织的游学则多由国家旅游局监管。游学到底由谁来组织呢?刘先生你觉得这个是完全市场化呢?还是也应该有个归属,有个划分。

刘思敏:我觉得我对中国的行政监管的话反正是比较不是那么乐观的,等这个改善的话它时间比较长,所以我还是说,然后市场的资质这个过程成本也比较高,代价也比较大,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倒觉得可能更重要也强调一遍的话,就是旅游者、消费者本人一定要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大家一定能把这个意识提高之后,每个人都来维权,就是首先你得懂你想要什么,然后你的权利是什么,你的权利应该用什么来作为依据?就是以合同来作为依据,然后在就是说从事这种夏令营或者游学活动过程中,你得有证据意识,但是我们不是去找不痛快的,当不靠谱了,这个时候我觉得大家都要有收集证据的意识,然后集体可以去维权,只有这样的维权变成一种常态,它最后才会逐渐的减少,最后市场就会走向一个比较有序的,因为就要让违规者他能够没市场。

经济之声:你的意思是不能光靠监管。

刘思敏:对,因为政府要监管的东西方面太广了,比如说像食品监管,人命关天现在都管不住的情况下,所以你不就是一个空中楼阁吗,不如就是说我觉得是一种资质。

经济之声:那怎么辨别他们是不是有合法的经营资质呢?

刘思敏:那么现在你比如说夏令营你搞海外游学,你就有处境游的资质,这个你去跟他签合同的时候,你不就可以看看他的营业执照,有没有这个出示相关的资质,那么游学中介机构的话它也有公安部发的相关资质,就这些他号称他有资质的,你要看看它有没有资质,按说的话这种产品应该是组合式的,他们合作的,但是其实他们的合作精神是非常差的,因为都想把大的利润能够留在自己这边,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的话,你哪怕它有一样都没有的,恐怕就相对靠谱的,也就是说它有一样资质的话,它就会看中它在社会,比如说社会舆论,媒体舆论,市场上的表现它会看中的,所以它就相对来说重视这些品牌,那么冤有头债有主你还可以找到他。

经济之声:咱们看一下这个长期从事旅游业的张先生就告诉记者了,他说一般的旅行社只具有组织出境游的资质,但游学与普通的旅游团不同,需要组织机构开展培训课程。若旅行社没有就此在相关部门备案并获得审批,则涉嫌超范围经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留学中介机构和学校一般具有培训资质;但没有组织人员出国观光的资质;因此如果他不与正规旅行社合作组织游学项目,也涉嫌违规的,是不是这个也是判断它是不是有资质?

刘思敏:这个就是说你游客在投诉的时候或者是起诉的时候,那么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如果你发现它确实没这个资质的话,就是你一个重要的理由,那么这个时候,它比如像我们全国各级都有旅游投诉部门设在旅游局的,那么你去投诉的话,它就比去法院起诉你的成本要低很多,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途径。那这样的话如果你一查它连旅行社的资质都没有,往往旅游执法部门它就按照旅游法去执法了,就可以维护你的权利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权利,都去做的时候,那么那些没有这个资质的话,或者这个资质只有境内的资质没有境外的资质,它去从事境外活动的,那他就可能受到重罚。

经济之声:好,我们来看看据一位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为了获得利润,一些没有海外教育资源的机构选择与小旅行社合作,首先采用夸大宣传等违规手段招生,再将这些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从中赚取返利,有时返利比例可高达10%以上,这已成为游学市场上的潜规则。所以有些家长在为孩子报游学项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明明给孩子报的是甲机构,但最终与自己签协议、执行游学项目的却是乙机构。是这样一个情况吗?

刘思敏:对,这个的话,关键是游客事先知情非常重要。这种行为并不是说绝对不允许,它也有可能是,比如说我这家大旅行社跟他合作的,或者我是跟他代理的,我自己获得是收的人不够,我们拼成一个团,就让它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也是可以的,互为代理,问题就是你找的这一家,不管是跟你签合同这家是谁跟你签合同,你先找到这一家,它是不是有资质的,那么如果没有你最好就不要找他了,如果说还有就是你说能不能事先就约定我就跟你签合同行不行?他如果不同意,那么他基本上他也就是代理,因为觉得不靠谱你就不这样,事先的知情非常重要。

经济之声:对,这个问题就是说一旦比如说孩子在游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了,就是这个甲和乙它们之间会不会推诿,最后是不是维权就更麻烦了?

綦晓芳:对,肯定是这样的,因为游学更多是学习和旅游的兼顾。游学合同在法律上到底是属于旅游合同?还是教育培训合同,都是存在争议的。如果它属于旅游服务合同,那举办方就应该具备出国旅游的经营资质,但目前法律法规对此没有予以规范,因此如果发生纠纷,游学者以举办方不具备经营出国资质为由主张合同无效,那就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所以说在游学的过程中如果因举办方的原因导致游学者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游学者可以选择侵权之诉、合同制诉来维权。同时游学者作为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获得特殊的保护,但是不论选择哪种进行维权,我觉得收集证据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之声:所以在这也是建议家长,就是目前这个游学市场,因为它这种服务质量和信誉确实是良莠不齐这么一个情况,咱们家长给孩子选择游学项目的时候还是应该做做功课,你要选择什么样的机构来保证孩子出游的安全,这是必须的。就是即使是学校里面做了一些宣传你还是要自己来把把关。

刘思敏:绝对不要轻信别人的说法,特别是口头说法的话最后都是可以不认帐的,所以而且我觉得这个家长在选择夏令营也好,游学机构也好最重要的一点实际上就是安全,安全离开了这个一切都为零了,那这个安全的话它就不是说,我们很重视安全,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而你要看看它的安全预案,是有没有。

经济之声:因为孩子和别的大人还不一样,饮食的安全、人身安全这个都是问题的。

刘思敏:对,他的自理能力肯定是很差的,自我判辨能力也是很差的,不具备成人这样的。但才需要监管,监护,所以像在美国的话,那个夏令营那你就校车的司机都有资格认证,有专门培训的。

经济之声:好,通过我们今天这个节目也要特别提醒收音机前的家长朋友,您在搞清楚什么是游学?多大开始游学,游学为了什么的基础上也要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去海外游学,一方面因为孩子太小出国对语言,社会的认同度都不清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也就不要让游学成为孩子相互攀比的一个游戏。另外一方面就是现在缺乏监管的标准,很多机构的收费标准也很模糊,在吃饭、住宿、用车和师生配比这方面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甚至很多机构也会人为的设立一些消费的陷阱,所以在给孩子选择游学项目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品牌和知名度,信誉度比较高的机构来保证孩子出游的安全。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