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消费关键词:校讯通付费与宜家马肉风波
今天关注本周的两个关键词,校讯通付费和宜家的马肉风波。新学期一开始,各种教育话题已经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其中校讯通成为很多家长投诉的焦点,本周《天天315》接到学生家长投诉,反映电信运营商联合学校强制学生家长办理校讯通业务。家长付先生向节目爆料,自己用哪一家电信公司的号码就变成学校说了算了,因为学校通过学生递给家长一份文件,征求是否开通校讯通,同意开通就得用指定电信公司的付费服务,如果不开通可能就了解不到孩子的作业、成绩以及日常表现了。记者了解到,校讯通已经在全国很多省份开展了服务,因为移动、联通、电信都可以提供服务,学校也成为电信商角逐的一个市场,而家长需要为校讯通每月付出3-15块钱不等的费用。
《天天315》节目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后格外关心此话题,与经济之声一起携手做了调查,校讯通背后是否有权钱交易,校讯通到底是加强沟通还是给家长心理填堵?
校讯通是一家科技公司,根据其官网介绍,主要是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沟通平台。一位校讯通客服人员介绍,他们跟三大电信运营公司都有合作。
校讯通业务人员:主要是跟移动合作,现在是联通跟电信也可以。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广东、浙江、北京、宁夏等各地的学校都有校讯通业务,不过收费各不一样,河南移动是3元,宁夏移动7元,北京最贵。北京校讯通客服,联通移动的是现在每个月10元,移动7、8月份不收费,电信会贵一些,15块钱一个月,家长的手机号码中直接扣费。信息费是交了,能收到多少服务就由老师说了算了。一位来自银川的家长说,孩子学校已经用了3年校讯通,除了布置作业,从来没有其他内容。
家长:就是发家庭作业,一个月也就发20多条,有时就发十几条,感觉太不合算了。用手机发短信,一天一毛钱,一个月也用不了7块钱。
但也有老师在网上埋怨,要不是上头给压力,早就不想用了。
刘老师:无形中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本身也没有获一分钱的利,校讯通业务人员跟班主任是不见面的,只跟校方见面。
电信公司一般会通过学校来推广校讯通,为了争市场,常常移动的业务员刚走,联通的业务员又来拜访校长,或者是教育局领导。为了让学校使用校讯通,各电信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比如,西安校讯通业务员会给校领导和老师开出不同的补助。
西安校讯通业务人员:班里开通人数在20名之上,人均信息在20条之上,每月月底会给老师充50块话费,校领导是100块钱的话费补助。
北京校讯通业务员说,老师给家长群发短信,每人每条积一分。比如,有些幼儿园家长可能会收到食谱,而中小学家长会收到作业内容;而老师单发的个性短信,可以积两分。
校讯通业务人员:可以去兑换礼品,积分商城里每周都有充值卡兑换,30元的,50元的,还有各种生活用品。
电信公司和学校都声称家长可以自愿参与,但有家长说是“被迫自愿”。
家长:老师也说过是自愿的,想加就加,不想加就不加,但话说完之后,老师就给你一句‘最好都加上’,没办法,不愿意加还得加,让我感觉是被迫自愿。
学校选定了哪家电信公司,家长要跟着开通那家的号。银川这位家长就曾试图中途换号,结果还是被逼继续做移动的客户。
银川家长:人家就在学校里经常催促你的孩子,三番五次要号码,必须要加上,最好是要加上,怎么办,还得再办移动号,现在必须是移动的客户。
家长们纳闷,为什么免费的飞信、微信不用,非得用付费的校讯通呢?
北京家长:不是在乎这10块钱的问题,问题有不需要花钱的,凭什么收我们这钱呢?
经济之声评论员包华、张心妍评论话题。
张心妍:小时候,学校与家长沟通就是通过家长会,除非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会请家长面谈。
包华:那时候老师跟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比较多,如作业上老师会给一些批注,家长能看到,如每年有一个成绩册,每学期会有老师的评比。那时候老师会有家访,老师跟家长之间的沟通其实并不少,虽然没有手机,可能连固定电话都没有,但文字方面、面对面的沟通非常多。但现在有了通讯工具之后,人们都会借助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工具解决沟通问题,这可能是大家需要考虑的,到底哪种方式更好。而且教育本身是言传身教,使用通讯工具只解决了言传的问题,没有解决身教的问题。
学校发通知、老师布置作业是特别正常的教学活动,那个时候的沟通方式很原始,学生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信息的纽带,本应该是由学校办公经费来承担,现在却通过校讯通让学生家长掏腰包买教育服务。
包华:校讯通的情况是这样,一个科技公司做了一套系统,与运营商做对接,可以通过系统帮助学校完成跟学生之间的书面沟通,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来完成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内容,它确实有它的价值。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价值存在不意味着对于学生或家长的合理性存在,如使用人能看到的无非是作业、通知,而这两件事过去我们都能完成。比如小时候留作业是靠板书,也是学生练习快速记录能力的过程;以前学校发通知都是口头发,可以帮助学生来培养转达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以考评学生的诚信度,方法很原始,但是效果很好。现在一条短信用校讯通跟电子邮件发没有区别。
以营业为目的推出商业收费服务,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披上了优惠家长、方便校方沟通的外衣,就让人觉得非常别扭。学校本来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清静之地,一旦有一方急功近利,可能就会变味,最重要买单的是学生和家长。
张心妍:学校在中间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校长每月有一百多的话费优惠,不一定是学校主动向运营商索要利润,也有可能是运营商找上门来,但我们不知道他们内部的利益链条,但肯定学校有中间推手的作用。
包华:我认为,它不是充50块钱或100块钱话费的问题,如果校长只是有100块钱话费,班主任有50块钱话费,我相信大家不会费劲做这个工作。后面的链条,我认为有可能是校方跟机构之间,或机构与运营商之间有利益关系。第二就是负担的问题。比如老师在推荐书时候是否可以考虑一下,你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有可能新华书店没有那么多书,学生应该怎么办。以课外读物为例,如果推荐的是《古文观止》里的一个名篇,很多同学就算不买书从网站上也能找到,究竟是要解决买书的问题还是阅读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关注到。
校讯通推出之后,学生家长怨声很大,大家明明都不满,怨气很大,怎么还能被强行推广,校方哪来的底气?
张心妍:我觉得底气来自于他对学生教书育人的权利。我在学校里接受教育,我需要和老师、学校维持非常好的关系,从家长的角度是这样的。
有的学校用了三年校讯通,唯一的作用就是布置作业,没有其他任何作用,也没有做任何事情,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变了味?
包华:至少在学校和推广公司之间我们没有看到利益交换,如科技公司是否在帮助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相应投入,电信运营商是否通过科技机构的运营给学校提供了相应的通讯方便,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揣测应该有这样的利益,否则事情就没解。第二,教书育人不是学校的权利,是学校的义务,虽然很多学校老师都知道家长对学校其实是让步三分的,但一个孩子走进校门,尤其是九年义务制的孩子走进校门,你就有义务教育好他,这不是权利,是义务。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权利本身并不存在,至少没有独立的权利,你的权利全部源于教育部门、政府行政部门的授权,源于家长的委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觉得这个本位有点颠倒了,刚才有一个老师也说到用校讯通也无形之间增加了我们很多班主任的工作量,原本可能不用这个东西,现在必须要用这个东西。本来课堂上用了三两分钟口头一说就解决的事情,现在要编发一条那么长的短信,还是通过自己新学习的新系统去发布,效果还不见得好,可能没有及时收到,如果我们用一个系统,至少要保证它不能影响现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如果有影响的话,我认为什么工具都可以舍弃。
教育部有没有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可以从事这种经营活动的?
张心妍:不光是教育部的规定,学校不能从事经营行为是非常基本的法律原则,因为义务教育本身是无偿的。学校肯定不会认为自己属于经营行为,可能会冠冕堂皇地说是给家长和老师之间建立很好的沟通桥梁,而且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如果把校讯通行为认定为学校的违法或经营行为还有一些难度,除非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学校强迫家长交易,乱收费,否则认定违法存在一定难度,顶多是不合理或违规操作。
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但相关规定又不足以对这样的行为做强行控制,这种情况会不会促使校方和运营商联手打擦边球?
包华:就是在打擦边球。因为运营商本身可以做商业运营,家长需要及时直接从学校取得相应资料,只能通过电信运营商开通的校讯通来获得,但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学校这些发通知、发作业等基础教学工作通过商业服务渠道给家长传递信息,我认为这是学校的问题。如果它是增值服务,应该在原有教学程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渠道,但现在增加了校讯通后,原来的渠道封闭了,校讯通作为商业运营项目,就变成了学校唯一跟家长沟通的渠道,导致了学生、家长被自愿使用这套系统。
张心妍:现在家长要从手机上自由退出校讯通业务和费用,从权利本身甚至技术上,应该不存在任何障碍。运营商如果拒绝你退出,或拿出家长所签的服务协议,我建议家长去教委投诉学校的主管部门。虽然学校的行为现在没有办法认定为违法,但一定存在强迫交易或有违公平的嫌疑,所以投诉是有理由的,甚至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走上司法途径的。
教育部门是否有责任叫停学校参与校讯通业务的行为?
包华: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完全有职责做这件事情。首先,教育部门的职责就是要让义务教育政策落地,任何措施影响到这个法律和政策的实施都应该被叫停;其次,教育部门有职责维护教育的纯洁度,当学校通过校讯通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强迫别人,可以要求别人被自愿,教育的纯洁度就没有了。
“马肉风波”
捷克执法部门最近在抽检当中发现,宜家门店内的速冻肉丸含有马肉成份,目前宜家将停售肉丸的范围扩大到21个欧洲的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泰国和多米尼加,但宜家中国大陆门店却在不停售范围之内,这让经常遭遇外企双重标准歧视的中国消费者非常的不解。瑞典肉丸的问题是源于捷克的调查,捷克国家兽医管理局25号宣布,他们在宜家捷克分店出售的速冻肉丸当中发现了马肉,捷克表示对宜家两个批次的肉丸进行了检测,其中一个批次发现了马肉,不过对于肉丸具体含有多少马肉,捷克方面并没有透露。据了解,所有掺马肉的肉丸都来自瑞典供应商,名字叫“达芙庄园”,这家公司目前已经展开产品检测。宜家方面表示,当前正在检测检查报告阶段,宜家食品供应部的负责人也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负责人:我们将严肃对待这件事,在此希望顾客以及我们自己,能对我们的服务和产品充满信心,这也是我们现在暂停销售肉丸并且扩大检测范围的原因。
和宜家的严肃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欧洲消费者对持续发酵的马肉风波却表现的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反正吃下去的都是肉,问题只是企业应该诚信,不应该贴错标签。
但对于英国的消费者来说,“马肉风波”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一直以来英国都保留着浓厚的马文化,马术这样的体育项目都和英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很多英国人都把马看成是高贵的宠物,他们从心里面很难接受吃马肉这件事,因此“马肉风波”给英国民众对肉制品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在中国大陆的宜家分店,瑞典肉丸同样是明星产品,除了可以现场吃还有冷冻产品出售,经济之声记者电话连线了宜家中国公关总监许立德,她表示宜家中国在大陆卖的肉完全是中国制造,和欧洲的供应商没有关系。
许立德:宜家在中国所出售的,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在瑞典食品屋的肉丸,是由中国的供应商生产的,不会涉及这次的“马肉风波”。
记者:还在正常的销售是吗?
许立德:是的。本身我们的产品有外包装,上面非常明确地写着是福建厦门的供应商。
那么,宜家中国的声明能否消除中国大陆消费者的疑虑呢?
顾客:肉丸我每个礼拜都来吃,吃了四年了,觉得没有什么两样。
顾客:我打的预防针挺多的。
顾客:花钱的是最安全,我是这样想着吃。
当然,也有一些顾客表示很无奈。
顾客:吃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阴影。
顾客:我们没有办法鉴别。
欧洲13个国家已经停止销售这一批次的肉丸,这会不会是小题大作?
张心妍:我不认为是小题大作,这才是对消费者负责,或是尊重消费者的非常正常的商业行为。
宜家中国表示,所有在宜家中国餐厅和瑞典食品屋出售的瑞典的肉丸都是来自中国福建厦门的肉类食品供应商,肉丸里面包含猪肉和牛肉,和欧洲供应商没有关系。中国消费者也在质疑,我们能不能相信。
包华:至少从经营利益的判断来说是可以相信的。过去有一句俗话,“违法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有人做”,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考虑,究竟是本地的食材如猪肉、牛肉做肉丸更便宜,还是用进口的马肉做肉丸更便宜,答案心知肚明。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讲,他的解释完全合理。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如果瑞典肉丸并不要求肉的品种,只要求口味,你应该标识,不能上面写的是一个特殊的配料,其实底下用的不是这个材料。
结合目前的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会不会再次遭遇外企的双重标准?
张心妍:实际上,双重标准问题,消费者早已经习惯了,已经被太多外国企业用这样的标准欺负过了,大到可能汽车电器,小到服装,我们已经不太去在乎肉丸,宜家暴露的并不单纯是双重标准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产品原料问题。
很多欧洲消费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企业应该诚信,不应该贴错标签。很多欧洲消费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贴错标签了,你们认不认同他们的说法?
包华:我特别认同这种说法。我们现在要考虑的第一步是程序上的公正,如果产品说明不清晰就没有办法核对。现在很多情况下,中国消费者遇到的困难都是东西本身也挺好的,跟原来说的不一样,我也能接受就算了,这叫调解的过程,实际上导致了很多问题最终不能够实现,导致最终整个制度不严肃,这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本身应该是严肃的。另外,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实施的双重标准并不是具体操作行为的双重标准,还包括我们的规章制度、我们基础的双重,以及自己客观标准要求的双重,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府和企事业单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天关注本周的两个关键词,校讯通付费和宜家的马肉风波。新学期一开始,各种教育话题已经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其中校讯通成为很多家长投诉的焦点,本周《天天315》接到学生家长投诉,反映电信运营商联合学校强制学生家长办理校讯通业务。家长付先生向节目爆料,自己用哪一家电信公司的号码就变成学校说了算了,因为学校通过学生递给家长一份文件,征求是否开通校讯通,同意开通就得用指定电信公司的付费服务,如果不开通可能就了解不到孩子的作业、成绩以及日常表现了。记者了解到,校讯通已经在全国很多省份开展了服务,因为移动、联通、电信都可以提供服务,学校也成为电信商角逐的一个市场,而家长需要为校讯通每月付出3-15块钱不等的费用。
《天天315》节目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后格外关心此话题,与经济之声一起携手做了调查,校讯通背后是否有权钱交易,校讯通到底是加强沟通还是给家长心理填堵?
校讯通是一家科技公司,根据其官网介绍,主要是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沟通平台。一位校讯通客服人员介绍,他们跟三大电信运营公司都有合作。
校讯通业务人员:主要是跟移动合作,现在是联通跟电信也可以。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广东、浙江、北京、宁夏等各地的学校都有校讯通业务,不过收费各不一样,河南移动是3元,宁夏移动7元,北京最贵。北京校讯通客服,联通移动的是现在每个月10元,移动7、8月份不收费,电信会贵一些,15块钱一个月,家长的手机号码中直接扣费。信息费是交了,能收到多少服务就由老师说了算了。一位来自银川的家长说,孩子学校已经用了3年校讯通,除了布置作业,从来没有其他内容。
家长:就是发家庭作业,一个月也就发20多条,有时就发十几条,感觉太不合算了。用手机发短信,一天一毛钱,一个月也用不了7块钱。
但也有老师在网上埋怨,要不是上头给压力,早就不想用了。
刘老师:无形中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本身也没有获一分钱的利,校讯通业务人员跟班主任是不见面的,只跟校方见面。
电信公司一般会通过学校来推广校讯通,为了争市场,常常移动的业务员刚走,联通的业务员又来拜访校长,或者是教育局领导。为了让学校使用校讯通,各电信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比如,西安校讯通业务员会给校领导和老师开出不同的补助。
西安校讯通业务人员:班里开通人数在20名之上,人均信息在20条之上,每月月底会给老师充50块话费,校领导是100块钱的话费补助。
北京校讯通业务员说,老师给家长群发短信,每人每条积一分。比如,有些幼儿园家长可能会收到食谱,而中小学家长会收到作业内容;而老师单发的个性短信,可以积两分。
校讯通业务人员:可以去兑换礼品,积分商城里每周都有充值卡兑换,30元的,50元的,还有各种生活用品。
电信公司和学校都声称家长可以自愿参与,但有家长说是“被迫自愿”。
家长:老师也说过是自愿的,想加就加,不想加就不加,但话说完之后,老师就给你一句‘最好都加上’,没办法,不愿意加还得加,让我感觉是被迫自愿。
学校选定了哪家电信公司,家长要跟着开通那家的号。银川这位家长就曾试图中途换号,结果还是被逼继续做移动的客户。
银川家长:人家就在学校里经常催促你的孩子,三番五次要号码,必须要加上,最好是要加上,怎么办,还得再办移动号,现在必须是移动的客户。
家长们纳闷,为什么免费的飞信、微信不用,非得用付费的校讯通呢?
北京家长:不是在乎这10块钱的问题,问题有不需要花钱的,凭什么收我们这钱呢?
经济之声评论员包华、张心妍评论话题。
张心妍:小时候,学校与家长沟通就是通过家长会,除非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会请家长面谈。
包华:那时候老师跟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比较多,如作业上老师会给一些批注,家长能看到,如每年有一个成绩册,每学期会有老师的评比。那时候老师会有家访,老师跟家长之间的沟通其实并不少,虽然没有手机,可能连固定电话都没有,但文字方面、面对面的沟通非常多。但现在有了通讯工具之后,人们都会借助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工具解决沟通问题,这可能是大家需要考虑的,到底哪种方式更好。而且教育本身是言传身教,使用通讯工具只解决了言传的问题,没有解决身教的问题。
学校发通知、老师布置作业是特别正常的教学活动,那个时候的沟通方式很原始,学生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信息的纽带,本应该是由学校办公经费来承担,现在却通过校讯通让学生家长掏腰包买教育服务。
包华:校讯通的情况是这样,一个科技公司做了一套系统,与运营商做对接,可以通过系统帮助学校完成跟学生之间的书面沟通,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来完成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内容,它确实有它的价值。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价值存在不意味着对于学生或家长的合理性存在,如使用人能看到的无非是作业、通知,而这两件事过去我们都能完成。比如小时候留作业是靠板书,也是学生练习快速记录能力的过程;以前学校发通知都是口头发,可以帮助学生来培养转达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以考评学生的诚信度,方法很原始,但是效果很好。现在一条短信用校讯通跟电子邮件发没有区别。
以营业为目的推出商业收费服务,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披上了优惠家长、方便校方沟通的外衣,就让人觉得非常别扭。学校本来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清静之地,一旦有一方急功近利,可能就会变味,最重要买单的是学生和家长。
张心妍:学校在中间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校长每月有一百多的话费优惠,不一定是学校主动向运营商索要利润,也有可能是运营商找上门来,但我们不知道他们内部的利益链条,但肯定学校有中间推手的作用。
包华:我认为,它不是充50块钱或100块钱话费的问题,如果校长只是有100块钱话费,班主任有50块钱话费,我相信大家不会费劲做这个工作。后面的链条,我认为有可能是校方跟机构之间,或机构与运营商之间有利益关系。第二就是负担的问题。比如老师在推荐书时候是否可以考虑一下,你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有可能新华书店没有那么多书,学生应该怎么办。以课外读物为例,如果推荐的是《古文观止》里的一个名篇,很多同学就算不买书从网站上也能找到,究竟是要解决买书的问题还是阅读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关注到。
校讯通推出之后,学生家长怨声很大,大家明明都不满,怨气很大,怎么还能被强行推广,校方哪来的底气?
张心妍:我觉得底气来自于他对学生教书育人的权利。我在学校里接受教育,我需要和老师、学校维持非常好的关系,从家长的角度是这样的。
有的学校用了三年校讯通,唯一的作用就是布置作业,没有其他任何作用,也没有做任何事情,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变了味?
包华:至少在学校和推广公司之间我们没有看到利益交换,如科技公司是否在帮助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相应投入,电信运营商是否通过科技机构的运营给学校提供了相应的通讯方便,这些都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揣测应该有这样的利益,否则事情就没解。第二,教书育人不是学校的权利,是学校的义务,虽然很多学校老师都知道家长对学校其实是让步三分的,但一个孩子走进校门,尤其是九年义务制的孩子走进校门,你就有义务教育好他,这不是权利,是义务。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权利本身并不存在,至少没有独立的权利,你的权利全部源于教育部门、政府行政部门的授权,源于家长的委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觉得这个本位有点颠倒了,刚才有一个老师也说到用校讯通也无形之间增加了我们很多班主任的工作量,原本可能不用这个东西,现在必须要用这个东西。本来课堂上用了三两分钟口头一说就解决的事情,现在要编发一条那么长的短信,还是通过自己新学习的新系统去发布,效果还不见得好,可能没有及时收到,如果我们用一个系统,至少要保证它不能影响现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如果有影响的话,我认为什么工具都可以舍弃。
教育部有没有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可以从事这种经营活动的?
张心妍:不光是教育部的规定,学校不能从事经营行为是非常基本的法律原则,因为义务教育本身是无偿的。学校肯定不会认为自己属于经营行为,可能会冠冕堂皇地说是给家长和老师之间建立很好的沟通桥梁,而且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如果把校讯通行为认定为学校的违法或经营行为还有一些难度,除非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学校强迫家长交易,乱收费,否则认定违法存在一定难度,顶多是不合理或违规操作。
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但相关规定又不足以对这样的行为做强行控制,这种情况会不会促使校方和运营商联手打擦边球?
包华:就是在打擦边球。因为运营商本身可以做商业运营,家长需要及时直接从学校取得相应资料,只能通过电信运营商开通的校讯通来获得,但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学校这些发通知、发作业等基础教学工作通过商业服务渠道给家长传递信息,我认为这是学校的问题。如果它是增值服务,应该在原有教学程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渠道,但现在增加了校讯通后,原来的渠道封闭了,校讯通作为商业运营项目,就变成了学校唯一跟家长沟通的渠道,导致了学生、家长被自愿使用这套系统。
张心妍:现在家长要从手机上自由退出校讯通业务和费用,从权利本身甚至技术上,应该不存在任何障碍。运营商如果拒绝你退出,或拿出家长所签的服务协议,我建议家长去教委投诉学校的主管部门。虽然学校的行为现在没有办法认定为违法,但一定存在强迫交易或有违公平的嫌疑,所以投诉是有理由的,甚至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走上司法途径的。
教育部门是否有责任叫停学校参与校讯通业务的行为?
包华: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完全有职责做这件事情。首先,教育部门的职责就是要让义务教育政策落地,任何措施影响到这个法律和政策的实施都应该被叫停;其次,教育部门有职责维护教育的纯洁度,当学校通过校讯通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强迫别人,可以要求别人被自愿,教育的纯洁度就没有了。
“马肉风波”
捷克执法部门最近在抽检当中发现,宜家门店内的速冻肉丸含有马肉成份,目前宜家将停售肉丸的范围扩大到21个欧洲的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泰国和多米尼加,但宜家中国大陆门店却在不停售范围之内,这让经常遭遇外企双重标准歧视的中国消费者非常的不解。瑞典肉丸的问题是源于捷克的调查,捷克国家兽医管理局25号宣布,他们在宜家捷克分店出售的速冻肉丸当中发现了马肉,捷克表示对宜家两个批次的肉丸进行了检测,其中一个批次发现了马肉,不过对于肉丸具体含有多少马肉,捷克方面并没有透露。据了解,所有掺马肉的肉丸都来自瑞典供应商,名字叫“达芙庄园”,这家公司目前已经展开产品检测。宜家方面表示,当前正在检测检查报告阶段,宜家食品供应部的负责人也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负责人:我们将严肃对待这件事,在此希望顾客以及我们自己,能对我们的服务和产品充满信心,这也是我们现在暂停销售肉丸并且扩大检测范围的原因。
和宜家的严肃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欧洲消费者对持续发酵的马肉风波却表现的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反正吃下去的都是肉,问题只是企业应该诚信,不应该贴错标签。
但对于英国的消费者来说,“马肉风波”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一直以来英国都保留着浓厚的马文化,马术这样的体育项目都和英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很多英国人都把马看成是高贵的宠物,他们从心里面很难接受吃马肉这件事,因此“马肉风波”给英国民众对肉制品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在中国大陆的宜家分店,瑞典肉丸同样是明星产品,除了可以现场吃还有冷冻产品出售,经济之声记者电话连线了宜家中国公关总监许立德,她表示宜家中国在大陆卖的肉完全是中国制造,和欧洲的供应商没有关系。
许立德:宜家在中国所出售的,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在瑞典食品屋的肉丸,是由中国的供应商生产的,不会涉及这次的“马肉风波”。
记者:还在正常的销售是吗?
许立德:是的。本身我们的产品有外包装,上面非常明确地写着是福建厦门的供应商。
那么,宜家中国的声明能否消除中国大陆消费者的疑虑呢?
顾客:肉丸我每个礼拜都来吃,吃了四年了,觉得没有什么两样。
顾客:我打的预防针挺多的。
顾客:花钱的是最安全,我是这样想着吃。
当然,也有一些顾客表示很无奈。
顾客:吃的时候可能会有点阴影。
顾客:我们没有办法鉴别。
欧洲13个国家已经停止销售这一批次的肉丸,这会不会是小题大作?
张心妍:我不认为是小题大作,这才是对消费者负责,或是尊重消费者的非常正常的商业行为。
宜家中国表示,所有在宜家中国餐厅和瑞典食品屋出售的瑞典的肉丸都是来自中国福建厦门的肉类食品供应商,肉丸里面包含猪肉和牛肉,和欧洲供应商没有关系。中国消费者也在质疑,我们能不能相信。
包华:至少从经营利益的判断来说是可以相信的。过去有一句俗话,“违法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有人做”,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考虑,究竟是本地的食材如猪肉、牛肉做肉丸更便宜,还是用进口的马肉做肉丸更便宜,答案心知肚明。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讲,他的解释完全合理。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如果瑞典肉丸并不要求肉的品种,只要求口味,你应该标识,不能上面写的是一个特殊的配料,其实底下用的不是这个材料。
结合目前的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会不会再次遭遇外企的双重标准?
张心妍:实际上,双重标准问题,消费者早已经习惯了,已经被太多外国企业用这样的标准欺负过了,大到可能汽车电器,小到服装,我们已经不太去在乎肉丸,宜家暴露的并不单纯是双重标准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产品原料问题。
很多欧洲消费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企业应该诚信,不应该贴错标签。很多欧洲消费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贴错标签了,你们认不认同他们的说法?
包华:我特别认同这种说法。我们现在要考虑的第一步是程序上的公正,如果产品说明不清晰就没有办法核对。现在很多情况下,中国消费者遇到的困难都是东西本身也挺好的,跟原来说的不一样,我也能接受就算了,这叫调解的过程,实际上导致了很多问题最终不能够实现,导致最终整个制度不严肃,这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本身应该是严肃的。另外,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实施的双重标准并不是具体操作行为的双重标准,还包括我们的规章制度、我们基础的双重,以及自己客观标准要求的双重,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府和企事业单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广东省消委会提起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胜诉 权益受损消费者获三倍赔偿(2024-09-05)
- 3•15金秋购物节公益活动将于9月10日举办(2024-09-04)
- 津冀联手斩断体育用品侵权链条(2024-08-15)
- 合力遏制“照搬式”盗图盗视频侵权(2024-08-15)
- 赠品免费不免责任经营者义务推不脱(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