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315资讯

3·15之后怎么办

2012年03月16日 14:43 信息来源:国家质检总局

3.15过去了,那些为组织相关宣传活动狠忙了一阵子的政府部门、消费者保护组织、新闻媒体们终于可以休整一下了。与此同时,肯定也有人暗自松了口气,比如此前因负面消息缠身而提心吊胆的某些企业可能正在庆幸又躲过一劫。据说3.15一过,连“专业删贴公司”的报价都跌了。而一些指望借3.15之威解决投诉的消费者可能会失望,无良企业在3.15前后玩“变脸”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作为一个只有29岁的年轻节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影响力指数相当高,特别是在中国,这个节日的存在,对于宣传消费者权利、形成舆论压力以改善消费者的地位、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以及对消费者提供信息、教育、提高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其影响巨大,所以要特别警惕防止其沦为一个符号化节日,不能让这个日子成为维权分水岭,是日锣鼓喧天、斗志昂扬,之后便偃旗息鼓、一片和谐;不能让这个日子成为一年一度唯一的“解气日”,看着电视台主题晚会上、报纸特别专栏上、网络专题上,黑心企业、黑心商人被点名曝光,的确能让消费者开心痛快一时,但只揪出这丁点个例对扳回消费者弱势局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恐怕实在有限。之所以提出以上担忧,并不是否定3.15活动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事实上,3.15的确需要符号,以3.15名义所开办的电视晚会、专题报道、案例曝光等等作为符号出现都是非常必要、十分重要的,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我们应该警惕的则是符号化、运动式的为节而节,以及象征式、投机性的表态发誓。从这个角度而言,“3.15之后怎么办?”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热闹之后,方方面面更需要思考如何常态化地推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事业,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状况。所以,3.15不仅应该是维权的高潮日,更应该是继续消费者革命的起点。

此外,还要警惕一个特别的“3.15现象”:正如正面的力量会在这个日子聚集,反面的力量也会在这个日子趁火打劫。正面的力量自不必说,反面的力量包括上文提到的所谓“专业删贴公司”、黑公关活动以及每年3月间突然暴增的各路骗子们,他们在这个“江湖”中暗自兴风作浪,搅乱正面力量的气场,给这个正义的日子掺进许多刺耳的杂音,这些反面力量也必须被列为3.15之后继续革命的对象。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3.15更像个动词,作为动词的3.15代表着消费、行动、发展、保障、改善,还有期望:365天,天天都该3.15,抑或:365天,不再需要3.15。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