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小恩小惠 老年人识别骗子“招数”
近日听说一位老人被骗子骗了一千多块钱,一下子病倒了。老人平时很勤俭,连一口剩菜都不舍扔,这回后悔不及!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被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他们抓住少数老年人心地善良、容易轻信的特点,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互相配合,结伙作案。
老年人之所以受骗,是因为骗子在行骗过程中,首先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讨到了他们的欢心,因而获取了信任。
贪图便宜老年人大多是从穷日子熬过来的,买东西时一分钱也舍不得多花,爱买便宜货。一些骗子正是瞄准了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理,用假货、劣货冒充名牌、正品,以所谓“出厂价、跳楼价”作诱饵“钓”老人上当。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多少事情要做,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仅生活充裕,而且手中存有不少现钱,作为大多数子女,并不过多过问钱的用途,这种种原因,使社会上一些骗子盯上了老年人,受骗不声张骗子盯好上老年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老人们普遍有一种亲情缺失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一旦骗子以亲儿亲女的面孔出现的时候,老人们很难抗拒这种诱惑 。现在空巢老人特别多,平时儿女都上班,一遇上有人亲热地叫声“大叔、大妈”,警惕性早没了。在被骗的老人中,由于设防能力薄弱,一时贪图小利造成被骗。导致一些老人赔了积攒的血汗钱,有的搭上晚年的养老金、看病钱……。有些人本来经济宽裕、家庭和睦,被骗后导致家庭不和。
为何专骗老人的骗局总是曝而不绝?专骗老人的伎俩总能屡屡得逞?老年人自身的一些弱点是主要原因。老人们离退休在家,对社会上的事情接触较少,读书、看报、了解政策的机会不多,缺乏相应的防范意识
同时很多老年人不是特别了解现在社会上行骗、犯罪的手法。现实的经济社会,骗子骗人的花样屡屡翻新,年轻人因为和社会接触比较多,对骗术有所听闻,不容易上当,而老人对社会接触不多,对骗子的新手法也防不胜防。
老年人虽然收入不高,但有退休工资,也积累一点养老钱,儿女们平常或多或少给些孝敬钱,所以骗子的心术对准了老人,把骗老人作为摇钱树。加之不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少,在骗子精心设计的台词暗示下就会一步步走进骗子的陷阱。
从生理角度说,老人年纪大了,大脑的组织细胞有所退化,思维能力变差,继而辨别能力也下降,很多时候抵挡不住许多牟利者的甜言蜜语、糖衣炮弹。
从主观角度看,老人以善心对待他人,警惕性差而不高,容易轻信谎言,在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前容易放松警惕,失去判断力。忽略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事实,往往盲目听信骗子的高科技项目、祖传秘方、包治疑症等花言巧语,骗子就是冲着老人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掌握老人的一些心理诉求,把骗钱目标锁定在老人身上。
老年人之所以反复被骗,看似个人警惕性太差,实际上也和孤独有关。当今社会,很少有儿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骗子们正是利用这一点,所以对老人们频频发起感情攻势,时间一长,老人们上当受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防止上当受骗,老年人应多接收外界信息,多接触新鲜事物;莫贪小便宜,拒绝小恩小惠;有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茶话会等活动;遇事多与家人沟通;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不要相信有高额回报的各种投资。
从家庭角度来讲,子女对家庭的责任在淡化、对老人的关爱在减少,让父母在晚年亲情缺失。儿女应该多回家看看,多带老人出去走走,不要忽悠我们的老人 鼓励他们多参与外界活动。这样就会增加老年人的自信,满足他们的自尊自爱需求。
社会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引导和安排老年人的生活,如果我们给老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娱乐空间,老人们就不会去参与社会上乌七八糟的营利性活动了
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或者一些健康积极的社会团体以及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实用信息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让骗子们无可趁之机.
老年人一定做事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绝对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骗子总是用一点小恩小惠吸引人。作为老年人,一定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财物,千万别给网络骗子任何可乘之机。
近日听说一位老人被骗子骗了一千多块钱,一下子病倒了。老人平时很勤俭,连一口剩菜都不舍扔,这回后悔不及!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被骗的事件时有发生。他们抓住少数老年人心地善良、容易轻信的特点,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互相配合,结伙作案。
老年人之所以受骗,是因为骗子在行骗过程中,首先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讨到了他们的欢心,因而获取了信任。
贪图便宜老年人大多是从穷日子熬过来的,买东西时一分钱也舍不得多花,爱买便宜货。一些骗子正是瞄准了老年人贪小便宜的心理,用假货、劣货冒充名牌、正品,以所谓“出厂价、跳楼价”作诱饵“钓”老人上当。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多少事情要做,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仅生活充裕,而且手中存有不少现钱,作为大多数子女,并不过多过问钱的用途,这种种原因,使社会上一些骗子盯上了老年人,受骗不声张骗子盯好上老年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老人们普遍有一种亲情缺失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一旦骗子以亲儿亲女的面孔出现的时候,老人们很难抗拒这种诱惑 。现在空巢老人特别多,平时儿女都上班,一遇上有人亲热地叫声“大叔、大妈”,警惕性早没了。在被骗的老人中,由于设防能力薄弱,一时贪图小利造成被骗。导致一些老人赔了积攒的血汗钱,有的搭上晚年的养老金、看病钱……。有些人本来经济宽裕、家庭和睦,被骗后导致家庭不和。
为何专骗老人的骗局总是曝而不绝?专骗老人的伎俩总能屡屡得逞?老年人自身的一些弱点是主要原因。老人们离退休在家,对社会上的事情接触较少,读书、看报、了解政策的机会不多,缺乏相应的防范意识
同时很多老年人不是特别了解现在社会上行骗、犯罪的手法。现实的经济社会,骗子骗人的花样屡屡翻新,年轻人因为和社会接触比较多,对骗术有所听闻,不容易上当,而老人对社会接触不多,对骗子的新手法也防不胜防。
老年人虽然收入不高,但有退休工资,也积累一点养老钱,儿女们平常或多或少给些孝敬钱,所以骗子的心术对准了老人,把骗老人作为摇钱树。加之不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少,在骗子精心设计的台词暗示下就会一步步走进骗子的陷阱。
从生理角度说,老人年纪大了,大脑的组织细胞有所退化,思维能力变差,继而辨别能力也下降,很多时候抵挡不住许多牟利者的甜言蜜语、糖衣炮弹。
从主观角度看,老人以善心对待他人,警惕性差而不高,容易轻信谎言,在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前容易放松警惕,失去判断力。忽略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事实,往往盲目听信骗子的高科技项目、祖传秘方、包治疑症等花言巧语,骗子就是冲着老人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掌握老人的一些心理诉求,把骗钱目标锁定在老人身上。
老年人之所以反复被骗,看似个人警惕性太差,实际上也和孤独有关。当今社会,很少有儿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骗子们正是利用这一点,所以对老人们频频发起感情攻势,时间一长,老人们上当受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防止上当受骗,老年人应多接收外界信息,多接触新鲜事物;莫贪小便宜,拒绝小恩小惠;有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茶话会等活动;遇事多与家人沟通;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不要相信有高额回报的各种投资。
从家庭角度来讲,子女对家庭的责任在淡化、对老人的关爱在减少,让父母在晚年亲情缺失。儿女应该多回家看看,多带老人出去走走,不要忽悠我们的老人 鼓励他们多参与外界活动。这样就会增加老年人的自信,满足他们的自尊自爱需求。
社会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引导和安排老年人的生活,如果我们给老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娱乐空间,老人们就不会去参与社会上乌七八糟的营利性活动了
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或者一些健康积极的社会团体以及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实用信息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让骗子们无可趁之机.
老年人一定做事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绝对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骗子总是用一点小恩小惠吸引人。作为老年人,一定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财物,千万别给网络骗子任何可乘之机。
- 远离直播间“赌石”和“洗金”(2023-11-11)
- 1个批号产了多个“娃”化妆品“一号多用”忽悠消费者(2023-11-06)
- 山东:持续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2023-09-07)
- 天津:“刷单炒信”虚假广告成为焦点(2023-09-07)
- 网红奶茶“鹿角巷”回应7000多家山寨店:商标注册时被假店钻了法律空档(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