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着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正是5月好时节。来自海洋的季风将齐鲁大地的绿意全面催发,也吹响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号角。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海洋大省,山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秉持更宏大和开放的格局,加快迈向海洋强省,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山东担当。
海洋强省聚力新目标
初夏的夜幕下,等待进港的船舶在青岛港主航道里排成了巨龙。作为货物年吞吐量逾5亿吨的北方重要港口,青岛港已成为中国产品外输和进口货物登陆的重要门户。
山东半岛濒临黄渤海,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连黄河流域广阔腹地,北邻京津冀,南接长三角。山东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六分之一,毗连海域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富。
靠海吃海,山东开发海洋的步伐从未停歇。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启动“海上山东”建设工程;新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陆续成为国家战略……
多年耕耘积累了雄厚家底。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介绍,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和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均在20%左右;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位居全国第一。
进入新时代,山东海洋发展坐标更加明确。山东省委、省政府认为,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日前印发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树立世界眼光,坚持陆海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山东贡献。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从海洋大省走向海洋强省,从耕海牧渔走向依海而兴,山东海洋发展新的大幕开启。
科技底蕴输出新动力
5月初,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下水,打破了传统养殖业缺乏装备只能近海发展、“望洋兴叹”的局面。
高度汇集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是山东在全球竞争中的最大底蕴,也是山东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最大的信心支撑。
山东拥有海洋领域驻鲁两院院士22名,占全国海洋领域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四成;位于青岛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山东海洋产业“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让山东经济更“洋气”。
在明月海藻、东方海洋、绿叶制药等一批企业带动下,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山东基本形成,海洋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4年以来,山东海洋牧场、海上旅游、钓具、游艇、体育等产业有机融合,综合收入年均递增200%以上。
优势明显,潜力同样巨大。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山东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存在不小差距,对外开放的总体水平不够高,外贸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
知困然后能自强。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山东省重新认识海洋,立足实际着力发挥优势、补齐差距、明确方向,为行稳致远布下先手棋。
海陆统筹引领新思维
3月底,整合滨州、东营、潍坊三个港口形成的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山东省“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的蓝图开始实质推进。
山东省社科院院长张述存说,以港口作为海陆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山东打破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海、重浅海轻深海、内陆不靠海不吃海等传统观念,以更丰富和开放的姿态布局海洋发展。
开发海洋,辐射腹地,方能用大写意描绘大蓝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胶东调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整合提升后的港口成为新的内陆海洋连接点……山东正在空间上推进内陆和沿海城市协同发展。
地处“黄金纬度”,山东这一转变引人瞩目。“山东半岛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张述存说,山东向海图强,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为我国扩大开放进一步畅通通道。
海洋兴,更要海洋美。当前,山东正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通过解决海洋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措施,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山东限制开发区域占全省管理海域总面积近六成;海洋保护区数量已达38处、面积38万多公顷,均居全国前列。
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重点……渤海之滨、黄海之畔,迈向海洋强省中的山东风帆正劲,新的气象正在生发。
正是5月好时节。来自海洋的季风将齐鲁大地的绿意全面催发,也吹响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号角。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海洋大省,山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秉持更宏大和开放的格局,加快迈向海洋强省,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山东担当。
海洋强省聚力新目标
初夏的夜幕下,等待进港的船舶在青岛港主航道里排成了巨龙。作为货物年吞吐量逾5亿吨的北方重要港口,青岛港已成为中国产品外输和进口货物登陆的重要门户。
山东半岛濒临黄渤海,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连黄河流域广阔腹地,北邻京津冀,南接长三角。山东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六分之一,毗连海域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富。
靠海吃海,山东开发海洋的步伐从未停歇。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启动“海上山东”建设工程;新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陆续成为国家战略……
多年耕耘积累了雄厚家底。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介绍,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和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均在20%左右;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位居全国第一。
进入新时代,山东海洋发展坐标更加明确。山东省委、省政府认为,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日前印发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树立世界眼光,坚持陆海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山东贡献。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从海洋大省走向海洋强省,从耕海牧渔走向依海而兴,山东海洋发展新的大幕开启。
科技底蕴输出新动力
5月初,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下水,打破了传统养殖业缺乏装备只能近海发展、“望洋兴叹”的局面。
高度汇集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是山东在全球竞争中的最大底蕴,也是山东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最大的信心支撑。
山东拥有海洋领域驻鲁两院院士22名,占全国海洋领域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四成;位于青岛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山东海洋产业“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让山东经济更“洋气”。
在明月海藻、东方海洋、绿叶制药等一批企业带动下,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山东基本形成,海洋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4年以来,山东海洋牧场、海上旅游、钓具、游艇、体育等产业有机融合,综合收入年均递增200%以上。
优势明显,潜力同样巨大。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山东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存在不小差距,对外开放的总体水平不够高,外贸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
知困然后能自强。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山东省重新认识海洋,立足实际着力发挥优势、补齐差距、明确方向,为行稳致远布下先手棋。
海陆统筹引领新思维
3月底,整合滨州、东营、潍坊三个港口形成的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山东省“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的蓝图开始实质推进。
山东省社科院院长张述存说,以港口作为海陆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山东打破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海、重浅海轻深海、内陆不靠海不吃海等传统观念,以更丰富和开放的姿态布局海洋发展。
开发海洋,辐射腹地,方能用大写意描绘大蓝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胶东调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整合提升后的港口成为新的内陆海洋连接点……山东正在空间上推进内陆和沿海城市协同发展。
地处“黄金纬度”,山东这一转变引人瞩目。“山东半岛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张述存说,山东向海图强,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为我国扩大开放进一步畅通通道。
海洋兴,更要海洋美。当前,山东正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通过解决海洋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措施,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山东限制开发区域占全省管理海域总面积近六成;海洋保护区数量已达38处、面积38万多公顷,均居全国前列。
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重点……渤海之滨、黄海之畔,迈向海洋强省中的山东风帆正劲,新的气象正在生发。
- 海关总署公告2021年第50号(关于实行进口乳品检测报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公告)(2021-07-07)
- 一季度海关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同比增长逾九成(2021-04-29)
- 人工智能查侵权 南宁海关截至4月上旬共查获涉及知识产权类货物30批次(2021-04-28)
- 从严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 海关去年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53万次(2021-04-27)
- 大连海关无害化销毁一批侵权货物(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