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何时与辣条说再见?常以垃圾零食代替正餐
其实吃饭是需要学习的,不管是吃饭的礼仪还是吃饭内容其实都不是先天具备的。特别是吃什么,怎么吃才能够促进健康,这应当是国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从小接受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在有关饮食和健康的教育方面却一直缺失。
食育的内涵很丰富,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吃什么和怎么吃,能够促进我们的健康。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食育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彭亚拉,分享了她和团队的调研结果——《素质教育框架下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研究显示,与大多数城市孩子相比,在吃什么才健康的问题上,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孩子们购买的零食以伪劣的垃圾零食为主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有2.21亿,农村儿童有1.4亿,留守儿童有6000万,我们关注的就是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因为他们的营养和食品安全状况比城市儿童更加不容乐观。”彭亚拉说。
从2013年开始,这项调研选取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2所流动儿童学校的5000多个样本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了四大问题: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吃劣质的零食;孩子们以零食代替正餐,尽管我们有“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但孩子们早餐和晚餐有时候就吃零食来代替;第三是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习惯;第四是用餐不规律,偏食的情况很明显。
吃零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普遍、经常性的现象。比如在山西吕梁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吃零食的孩子有72.84%,每天都吃的几乎占到40%。
被调查儿童每天能获得的用于购买零食的零花钱并不多,56.49%的孩子每天零花钱小于1元,合计87.96%的孩子零花钱在两元以下。于是他们买零食的单价普遍较低,67.9%的孩子购买的零食单价低于1元。“试想,5毛钱、1元一包的东西能有什么营养价值?”彭亚拉说,调查显示孩子们购买的零食以伪劣的垃圾零食为主,“我们把江西石城的孩子最喜欢、最常吃的零食做了排序,排在第一名的是辣条,第二名是冰糕,前十名的大家可以看到碳酸饮料、炸薯片、烤肠、话梅、方便面,有的孩子中午有营养午餐也不吃,就吃馒头和辣条。”
“调研的时候我遇见一个孩子嘴角长疮,头上也长疮,就问他妈妈为什么这样,妈妈说他不吃饭,天天吃冰糕。这些雪糕、冰棍是用香精、甜味剂、酸味剂、色素等调制而成,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这里B族维生素肯定是没有,所以他口角炎一直好不了。”彭亚拉说。
调研团队曾经在某地把一家小卖铺的零食全部买来,有50多种,然后按包装上的电话挨个打过去,发现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的比例高达30%。这些劣质小零食中,仅“辣条”类就多达30多种,且均产自小村镇的小作坊。调研团队继而对30多种辣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现其提供的营养素极为有限,一些零食里的化学添加剂多达22种。“以色素为例,黄色既加了日落黄又加亮黄,为什么同一颜色要用多种类的色素呢?因为这样多加几种每一种色素都不会超标,但是合起来肯定是超标的。”彭亚拉告诉记者,根据当地检测部门的检测结果,这些零食里钠含量非常高,细菌超标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每天吃一包辣条,他吃进去的盐是我们营养学会推荐量的220%,一个6岁的孩子一天吃一包辣条的话,他吃的盐是推荐量的172.33%;10岁孩子每天吃一包辣条,摄入钠盐是推荐量的129.5%,可是有的孩子一天吃三四包辣条,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彭亚拉担忧地说。
经济条件改善不一定能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
所以食育的任务在农村非常有必要。调研中发现,会以零食代替正餐的孩子占到40.7%,他们只注重口味,只注重便宜,不太了解正餐对营养健康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贫困地区超重和肥胖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有37%的孩子偏瘦。但调研发现如果他们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的合格率并不会提高。“我们在山西和湖南的调研发现,原以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营养不良的孩子就变成了合格的孩子,实际情况是变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所以经济条件的改善不一定能够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不一定能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要教育。”彭亚拉说。
“针对农村新时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现状,我们编写了一本教材——《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读本》,试图构建一套新的素质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由农村开始推动,希望为新的素质教育体系提供一个范式。”彭亚拉告诉记者,《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关注膳食营养,更关注食品安全;关注正餐,更关注零食的安全,“我们试图解决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还关注食物的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因为没有好的环境,不做生态保护的话,我们生产不出健康和营养的食品。”
从膳食观念入手塑造生产观念
现在的农村儿童可能是未来的食品生产者,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在农业生产。因此,《读本》不仅关心食物本身的安全、营养,还关注食物生产的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态保护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关注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安全,注重农业安全生产、食品储藏、加工的安全知识与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读本》的第十讲里既肯定了“绿色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又阐明了农兽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的严重后果,如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最终污染食物,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希望教孩子们拒绝所谓‘一家两制’的做法——我生产的食物给自己吃的不加这些东西,给别人吃的就加好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会互相毒害。我们希望从孩子的膳食观念、生产观念开始影响他们。”彭亚拉说。
《读本》首先会在项目组试点的农村地区小学生中进行试验,得到数据证实有效性后,希望得到推广。
彭亚拉表示,此项调研的长远目标有两个:一是希望把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嵌入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期待膳食教育能够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更有效;二是希望推动我国膳食教育法案的出台,“有了这个法案,就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接受到最基本的膳食教育,真正实现我们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其实吃饭是需要学习的,不管是吃饭的礼仪还是吃饭内容其实都不是先天具备的。特别是吃什么,怎么吃才能够促进健康,这应当是国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从小接受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在有关饮食和健康的教育方面却一直缺失。
食育的内涵很丰富,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吃什么和怎么吃,能够促进我们的健康。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食育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彭亚拉,分享了她和团队的调研结果——《素质教育框架下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研究显示,与大多数城市孩子相比,在吃什么才健康的问题上,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孩子们购买的零食以伪劣的垃圾零食为主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有2.21亿,农村儿童有1.4亿,留守儿童有6000万,我们关注的就是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因为他们的营养和食品安全状况比城市儿童更加不容乐观。”彭亚拉说。
从2013年开始,这项调研选取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2所流动儿童学校的5000多个样本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了四大问题: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吃劣质的零食;孩子们以零食代替正餐,尽管我们有“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但孩子们早餐和晚餐有时候就吃零食来代替;第三是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习惯;第四是用餐不规律,偏食的情况很明显。
吃零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普遍、经常性的现象。比如在山西吕梁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吃零食的孩子有72.84%,每天都吃的几乎占到40%。
被调查儿童每天能获得的用于购买零食的零花钱并不多,56.49%的孩子每天零花钱小于1元,合计87.96%的孩子零花钱在两元以下。于是他们买零食的单价普遍较低,67.9%的孩子购买的零食单价低于1元。“试想,5毛钱、1元一包的东西能有什么营养价值?”彭亚拉说,调查显示孩子们购买的零食以伪劣的垃圾零食为主,“我们把江西石城的孩子最喜欢、最常吃的零食做了排序,排在第一名的是辣条,第二名是冰糕,前十名的大家可以看到碳酸饮料、炸薯片、烤肠、话梅、方便面,有的孩子中午有营养午餐也不吃,就吃馒头和辣条。”
“调研的时候我遇见一个孩子嘴角长疮,头上也长疮,就问他妈妈为什么这样,妈妈说他不吃饭,天天吃冰糕。这些雪糕、冰棍是用香精、甜味剂、酸味剂、色素等调制而成,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这里B族维生素肯定是没有,所以他口角炎一直好不了。”彭亚拉说。
调研团队曾经在某地把一家小卖铺的零食全部买来,有50多种,然后按包装上的电话挨个打过去,发现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的比例高达30%。这些劣质小零食中,仅“辣条”类就多达30多种,且均产自小村镇的小作坊。调研团队继而对30多种辣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现其提供的营养素极为有限,一些零食里的化学添加剂多达22种。“以色素为例,黄色既加了日落黄又加亮黄,为什么同一颜色要用多种类的色素呢?因为这样多加几种每一种色素都不会超标,但是合起来肯定是超标的。”彭亚拉告诉记者,根据当地检测部门的检测结果,这些零食里钠含量非常高,细菌超标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每天吃一包辣条,他吃进去的盐是我们营养学会推荐量的220%,一个6岁的孩子一天吃一包辣条的话,他吃的盐是推荐量的172.33%;10岁孩子每天吃一包辣条,摄入钠盐是推荐量的129.5%,可是有的孩子一天吃三四包辣条,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彭亚拉担忧地说。
经济条件改善不一定能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
所以食育的任务在农村非常有必要。调研中发现,会以零食代替正餐的孩子占到40.7%,他们只注重口味,只注重便宜,不太了解正餐对营养健康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贫困地区超重和肥胖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有37%的孩子偏瘦。但调研发现如果他们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的合格率并不会提高。“我们在山西和湖南的调研发现,原以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营养不良的孩子就变成了合格的孩子,实际情况是变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所以经济条件的改善不一定能够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不一定能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要教育。”彭亚拉说。
“针对农村新时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现状,我们编写了一本教材——《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读本》,试图构建一套新的素质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由农村开始推动,希望为新的素质教育体系提供一个范式。”彭亚拉告诉记者,《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关注膳食营养,更关注食品安全;关注正餐,更关注零食的安全,“我们试图解决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还关注食物的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因为没有好的环境,不做生态保护的话,我们生产不出健康和营养的食品。”
从膳食观念入手塑造生产观念
现在的农村儿童可能是未来的食品生产者,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在农业生产。因此,《读本》不仅关心食物本身的安全、营养,还关注食物生产的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态保护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关注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安全,注重农业安全生产、食品储藏、加工的安全知识与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读本》的第十讲里既肯定了“绿色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又阐明了农兽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的严重后果,如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最终污染食物,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希望教孩子们拒绝所谓‘一家两制’的做法——我生产的食物给自己吃的不加这些东西,给别人吃的就加好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会互相毒害。我们希望从孩子的膳食观念、生产观念开始影响他们。”彭亚拉说。
《读本》首先会在项目组试点的农村地区小学生中进行试验,得到数据证实有效性后,希望得到推广。
彭亚拉表示,此项调研的长远目标有两个:一是希望把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嵌入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期待膳食教育能够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更有效;二是希望推动我国膳食教育法案的出台,“有了这个法案,就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接受到最基本的膳食教育,真正实现我们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 热烈祝贺瑞普生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2024-10-31)
- 瑞普生物“高产骨化二醇细胞工厂合成”项目入选2024年度天津市滨海新区未来产业标杆应…(2024-10-31)
- 热烈祝贺瑞普生物荣获“中国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50强”(2024-10-31)
- 皓月集团荣登2024“长春民营企业百强”榜首和“长春企业百强”第七位(2024-10-31)
- 九牧荣获智能马桶全球销量第一!(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