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盲目 监管难度加大 维权情况增多 进口化妆品问题引发关注
日前,经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确认,韩国化妆品生产制造商HWASUNG COSMETICS株式会社为爱茉莉太平洋等8家企业生产的13种化妆品中被检测出重金属“锑”超标。对此,原质检总局3月23日表示,重金属超标的13种韩国化妆品产品并无一般贸易形式对我国出口。
进口化妆品出现问题并非首次。2017年“3·15”原质检总局公布了一份不合格进口化妆品名单,众多国外知名化妆品品牌纷纷上榜。“激素”“铅汞含量超标”“致癌”等字眼一度引发我国消费者对进口化妆品的担忧,但国外品牌效应持续,加之关税降低,消费者购买进口化妆品的热情没有间断。
进口化妆品进口关税持续降低。2018年1月,瑞士部分化妆品进口关税已经降为零。而2017年12月1日起,唇用化妆品、眼用化妆品、指甲化妆品、香粉,税率也已降至5%,其他美容品或化妆品及护肤品,税率已将至2%。进口化妆品价格与国产化妆品价格差距在逐渐缩小,进口化妆品品牌不断增多,消费者选择余地随之增大,进口化妆品在不断扩大我国化妆品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世界上的化妆品消费大国,在可预期的时间范围内,我国化妆品进口量还将持续增大,而带来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
盲目追求国外品牌
“国外的品牌稍贵些,但心里感觉贵的会更好些,而且朋友们都在使用国外品牌。”“使用一些国外化妆品时,也会出现过敏、发痒的症状,但会觉得是个偶然现象,并不会觉得一定不是正品。”“去专柜时,导购更多时候只推荐国外品牌,加上国外一些化妆品广告做得很好,就愿意尝试一下新品牌。”“首先会查看两个产品的配方,再综合其他人的评价,如果都适合自己价格又差不太多的话,可能还是会选择日本、欧美品牌。”……
关于进口化妆品,记者随机采访了7位25岁左右的女性消费者,对于“为什么选择进口化妆品”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
选择进口化妆品时,一部分消费者是因为自身延续的品牌忠诚度,一部分消费者则是在盲目探索,盲目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将国外品牌等同于“面子”,盲目相信进口化妆品一定优于国产品牌。
假冒产品屡禁不止
盲目的消费心理刺激了盲目的消费需求,从而给国内造假者提供了制假售假空间。
2017年8月,国内媒体集中报道了“23吨假冒海淘网红化妆品被查”新闻,一条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犯罪嫌疑人贾某在国外购买样品,并生产假冒化妆品的半成品,然后寄往国内加工,其所生产销售的假冒品牌化妆品,利润率达300%左右。
经评估,累计有130万消费者受骗上当,遍布全国23个省份。这些假冒品牌均在广东生产,之后运到青岛仓库,造成在青岛港口卸货入关的假象。在青岛“伪装入关”后,便进行“异地上线”,物流公司拿到境外物流网点的运单号,这些假冒产品最终完全“伪装”成“海外正品”。
为防止化妆品“伪装”进口,原质检总局早在2017年3月1日起就已施行《进口化妆品境内收货人备案、进口记录和销售记录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进口化妆品实行全过程追溯。
去年3月以来,商家陆续按照《规定》更换可以追溯产品进口及销售记录的包装。接受采访的李女士表示,“我曾通过电商APP购物平台购买了韩国悦诗风吟的一套产品,朋友说该平台可能有假货,但通过扫描产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发现可追溯到郑州保税区,这让我觉得产品有了保障,享受到了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
微商、代购滋生维权难题
据了解,通过专柜购买国外化妆品,消费者全程可溯源,正品品质可以保障。但是,随着跨境电商发展越来越快,海淘平台、微商、代购等新的购物形式不断出现,这不仅加大了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难度,也滋生了消费者维权难题。
“曾经因代购的朋友不熟悉代购的Banilaco牌子,所以代购回来是假的,但是也就这样了,毕竟是熟人,不值得折腾退货。还有次,代购回来的Biore用起来怪怪的,也算了。”李女士表示。
自认倒霉是很多消费者从微商、代购渠道买到假货的心态,但是即便不再自认倒霉,维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微商通常由个人经营,不需要注册审核,商品的简介、价格、种类都是通过个人朋友圈进行分享,双方交易形式更像是私人委托,维权过程中很难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检验检疫部门表示,个人海淘物品不是作为商品来管理的,而是作为个人自用物品来对待的,对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实施检疫,对于产品质量,主要是由消费者自负责任。
繁琐的维权程序让某些商家故意知假售假,牟取利润,检验检疫部门提醒消费者,应从正规平台购买进口化妆品,避免可能出现的维权难题。
日前,经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确认,韩国化妆品生产制造商HWASUNG COSMETICS株式会社为爱茉莉太平洋等8家企业生产的13种化妆品中被检测出重金属“锑”超标。对此,原质检总局3月23日表示,重金属超标的13种韩国化妆品产品并无一般贸易形式对我国出口。
进口化妆品出现问题并非首次。2017年“3·15”原质检总局公布了一份不合格进口化妆品名单,众多国外知名化妆品品牌纷纷上榜。“激素”“铅汞含量超标”“致癌”等字眼一度引发我国消费者对进口化妆品的担忧,但国外品牌效应持续,加之关税降低,消费者购买进口化妆品的热情没有间断。
进口化妆品进口关税持续降低。2018年1月,瑞士部分化妆品进口关税已经降为零。而2017年12月1日起,唇用化妆品、眼用化妆品、指甲化妆品、香粉,税率也已降至5%,其他美容品或化妆品及护肤品,税率已将至2%。进口化妆品价格与国产化妆品价格差距在逐渐缩小,进口化妆品品牌不断增多,消费者选择余地随之增大,进口化妆品在不断扩大我国化妆品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世界上的化妆品消费大国,在可预期的时间范围内,我国化妆品进口量还将持续增大,而带来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
盲目追求国外品牌
“国外的品牌稍贵些,但心里感觉贵的会更好些,而且朋友们都在使用国外品牌。”“使用一些国外化妆品时,也会出现过敏、发痒的症状,但会觉得是个偶然现象,并不会觉得一定不是正品。”“去专柜时,导购更多时候只推荐国外品牌,加上国外一些化妆品广告做得很好,就愿意尝试一下新品牌。”“首先会查看两个产品的配方,再综合其他人的评价,如果都适合自己价格又差不太多的话,可能还是会选择日本、欧美品牌。”……
关于进口化妆品,记者随机采访了7位25岁左右的女性消费者,对于“为什么选择进口化妆品”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
选择进口化妆品时,一部分消费者是因为自身延续的品牌忠诚度,一部分消费者则是在盲目探索,盲目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将国外品牌等同于“面子”,盲目相信进口化妆品一定优于国产品牌。
假冒产品屡禁不止
盲目的消费心理刺激了盲目的消费需求,从而给国内造假者提供了制假售假空间。
2017年8月,国内媒体集中报道了“23吨假冒海淘网红化妆品被查”新闻,一条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犯罪嫌疑人贾某在国外购买样品,并生产假冒化妆品的半成品,然后寄往国内加工,其所生产销售的假冒品牌化妆品,利润率达300%左右。
经评估,累计有130万消费者受骗上当,遍布全国23个省份。这些假冒品牌均在广东生产,之后运到青岛仓库,造成在青岛港口卸货入关的假象。在青岛“伪装入关”后,便进行“异地上线”,物流公司拿到境外物流网点的运单号,这些假冒产品最终完全“伪装”成“海外正品”。
为防止化妆品“伪装”进口,原质检总局早在2017年3月1日起就已施行《进口化妆品境内收货人备案、进口记录和销售记录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进口化妆品实行全过程追溯。
去年3月以来,商家陆续按照《规定》更换可以追溯产品进口及销售记录的包装。接受采访的李女士表示,“我曾通过电商APP购物平台购买了韩国悦诗风吟的一套产品,朋友说该平台可能有假货,但通过扫描产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发现可追溯到郑州保税区,这让我觉得产品有了保障,享受到了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
微商、代购滋生维权难题
据了解,通过专柜购买国外化妆品,消费者全程可溯源,正品品质可以保障。但是,随着跨境电商发展越来越快,海淘平台、微商、代购等新的购物形式不断出现,这不仅加大了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难度,也滋生了消费者维权难题。
“曾经因代购的朋友不熟悉代购的Banilaco牌子,所以代购回来是假的,但是也就这样了,毕竟是熟人,不值得折腾退货。还有次,代购回来的Biore用起来怪怪的,也算了。”李女士表示。
自认倒霉是很多消费者从微商、代购渠道买到假货的心态,但是即便不再自认倒霉,维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微商通常由个人经营,不需要注册审核,商品的简介、价格、种类都是通过个人朋友圈进行分享,双方交易形式更像是私人委托,维权过程中很难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检验检疫部门表示,个人海淘物品不是作为商品来管理的,而是作为个人自用物品来对待的,对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实施检疫,对于产品质量,主要是由消费者自负责任。
繁琐的维权程序让某些商家故意知假售假,牟取利润,检验检疫部门提醒消费者,应从正规平台购买进口化妆品,避免可能出现的维权难题。
- “茅台航班”没茅台 谁来兑现承诺(2024-08-08)
- 西双版纳曼洲酒店被判退一赔三(2024-02-23)
- 警惕“虚假投资电影”新型骗局(2024-02-07)
- 成都武侯熹亚医美“花式营销” 消费者质疑欺诈三倍索赔(2023-11-23)
- 美联教育等“跑路”企业上信用黑榜(2023-03-22)